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环境协调性、社会可接受性、经济可行性三方面建立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法、均方差决策法计算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哈尔滨所辖10县(市)2010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土地承载力综合指数表明,高承载能力区包括其中通河县、依兰县、五常市;中等承载力区包括依兰县、延寿县、宾县;低承载力区包括方正县、双城市、巴彦县、尚志市。障碍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环境承载是高承载力区(通河县、延寿县、木兰县、双城市)的主要障碍因素;社会承载力是中等承载力区(五常市、依兰县、宾县)的主要障碍因素;经济承载力是低承载力区(巴彦县、方正县、尚志县)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环境协调性、社会可接受性、经济可行性三方面建立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法、均方差决策法计算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哈尔滨所辖10县(市)2010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土地承载力综合指数表明,高承载能力区包括其中通河县、依兰县、五常市;中等承载力区包括依兰县、延寿县、宾县;低承载力区包括方正县、双城市、巴彦县、尚志市.障碍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环境承载是高承载力区(通河县、延寿县、木兰县、双城市)的主要障碍因素;社会承载力是中等承载力区(五常市、依兰县、宾县)的主要障碍因素;经济承载力是低承载力区(巴彦县、方正县、尚志县)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3.
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洪兵  李江风  吴姗姗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85-12687,12766
土地综合承载力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根据土地综合承栽力内涵,选取水土、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广西各地市土地综合承栽力评价值,并根据此评价值将广西划分为5种类型区,即高承载区、较高承载区、中等承载区、较低承栽区、低承栽区.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性建议,为广西国土规划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喀斯特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3个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喀斯特地区2015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空间特征,以期为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现与喀斯特地貌类型区一致的空间分异特征。高承载区主要分布在峰林平原,中等承载区主要分布在峰林谷地,低承载区分布在峰丛洼地。  相似文献   

5.
随着滨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地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综合评价土地承载力,根据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滨州市统计年鉴》和《滨州市国民经济和发展报告》选取11个驱动因子为研究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承载力得分。结果表明:2004-2013年,滨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具有较大的土地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研究国土空间管制分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充分地考虑土地适宜性,有利于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罗定市为研究区域,计算得出罗定市适宜发展用地536.6 km2,限制发展用地1 445.5 km2,禁止发展用地352.8km2,在理想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466.6万,在耕地保护目标下最大承载人口规模为240.9万。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评价结果,结合罗定市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特点,将罗定市划分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涵养区、综合发展区和中心发展区4个类型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制分区可以为罗定市今后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定量评测汉中市各区县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为汉中市"三生"空间的划分以及土地利用等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陕西省汉中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确定权重,使用状态空间法对汉中市各区县土地"三生"承载力进行评价。利用ArcGIS技术表征汉中市土地"三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三生"承载力影响因子,有针对地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较强的地区集中在南北部的秦巴山区;生产和生活承载力较强的地区位于汉中盆地的中部平原地区;汉中市各区县的土地"三生"综合承载力水平分布分散。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地功能的视角,结合陕西土地资源利用实际,构建土地生产、生活、生态3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采用均方差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陕西省11个城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大承载力间总体呈现出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活承载力大于生产承载力,单个承载力内部各个区域的差异特征基本契合各地发展实际;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差异明显,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承载的资源水平、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环境压力等。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全区及其14个市2005-2014年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柳州、桂林、南宁等市属于高承载区,北海、玉林、梧州等市属于较高承载区,其他市承载力随时间变化处于不同等级;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直接代表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南阳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南阳市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因子划分为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安全度与生态经济三大类。整个评价体系包含9项Ⅰ级指标和32项Ⅱ级指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进行南阳市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该市土地生态系统处在一个中度脆弱的平衡阶段,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将被打破,生态环境承载力将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承载的资源水平、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环境压力等.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全区及其14个市2005-2014年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柳州、桂林、南宁等市属于高承载区,北海、玉林、梧州等市属于较高承载区,其他市承载力随时间变化处于不同等级;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直接代表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在构建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潍坊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寿光市得分最高,为0.956,奎文区得分最低,为-0.538,潍坊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潍坊市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效益差异的原因,在借鉴土地利用富有效率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提高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DPRS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8年广东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2009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数量统计模型,对广东省各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综合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空间差异程度十分显著,深圳、广州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程度最高,得分分别为2.081和0.686,而湛江、茂名、汕头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程度较低,得分均在-0.5以下.针对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空间差异特征,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从人地和谐以及协调区域平衡稳定发展的角度,为广东省各地区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昭通地区烤烟的物理特性,以270个烟叶样品为供试材料,对其中255个样品的15个主要物理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利用因子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用15个样品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昭通烟区烟叶的形态指标(厚度、长宽比)与拉力、含梗率、颜色指标(L*、a*、b*、C*、h*)、填充值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厚度与长宽比极显著负相关;昭通烤烟的形态、颜色、拉力与叶质重在其物理特性评价中作用最大;通过因子分析法,用6个主因子代替昭通烟区烤烟的15个物理特性,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用因子得分评价烟叶质量与评吸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用因子分析法评价烟叶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以扬州市广陵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的方式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得出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数值;其次,利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出县域资源承载力综合值,探讨了广陵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最后,运用矩阵模型结合地块连片度确定了农用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广陵区农业生产适宜和一般适宜的面积分别为13683.51和14302.90 hm2,分别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40.86%和42.71%,区域整体的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7.
《山西农业科学》2015,(8):1021-1026
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是解决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了研究晋西北水生态承载力状况,选取晋西北右玉县17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3个主成分,对右玉县水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并计算出2003—2011年水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影响右玉县水生态承载力的因子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右玉县2003—2007年水生态承载力存在明显的波动;2008—2011年水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增长态势,虽然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总用水量相比于前5 a明显减小,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现状,结合河南省土地利用特征,构建了6个因素层、24个因子层的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因素因子的权重,根据这些因子在各县(市、区)指标的差异性和相似性,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土地利用分区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对分区方案做对比分析与定性分析,最终将河南省划分为6个土地利用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均方差决策分析法的吉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阐释人地关系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人口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均方差权值决策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吉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吉林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大体呈上升趋势,且处于较高或高承载状态;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波动不大,基本处于中级承载状态。总体而言,2006~2010年吉林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全国各地区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国30个地区农机合作社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将反映农机合作社发展水平的占地面积、机库面积、农机具总数、年经营收入等10个指标提取为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经营效益等3个主因子,计算各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方面,4个地区超过0.5分,12个地区低于0分,不同地区间农机合作社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各主因子得分方面,政策扶持力度大的地区,基础设施因子得分高;生产要素因子得分高的地区综合得分相对高;南方农机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因子得分高于北方.根据各主因子得分,把全国30个地区划分为4类.为推动各地农机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强化人才培训、拓展服务领域和注重政策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