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贵州省与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区,为了明确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在这2个省份的交配型分布情况和致病疫霉菌卵孢子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对峙培养的方法对2010—2012年采集自贵州省和云南省的马铃薯晚疫病病菌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测定,并采用MTT染色法和隔膜培养法研究马铃薯晚疫病病菌自育型菌株的卵孢子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被测菌株中,自育型为优势菌株,比例高达91%,2个省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贵州省和云南省2个群体的致病疫霉菌卵孢子平均活性率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同时自育型菌株更容易诱导A1交配型产生卵孢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致病疫霉群体特征的认识,是控制晚疫病危害的必要前提。【方法】对云南32个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致病疫霉群体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mtDNA单倍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云南马铃薯致病疫霉群体主要由A1交配型组成,番茄致病疫霉全部为A1交配型。A2 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总体发生频率较低,分别为3.4%和4.4%。自从2002年以后,致病疫霉的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或自育型菌株。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敏感性的离体测定显示马铃薯和番茄上均存在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13.2% 、9.4%和 77.4%。分离自番茄的甲霜灵抗性菌株比例高于分离自马铃薯的菌株。Ⅰa 、Ⅱa 和 Ⅰb 三种mtDNA 单倍型被检测到,马铃薯致病疫霉有Ⅰa 和 Ⅱa 两种单倍型,全部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 单倍型在群体中的比例为96%,分布于所有马铃薯产区;番茄致病疫霉则为Ⅰa 和Ⅰb 两种单倍型,“新”、“旧”群体共存。【结论】马铃薯和番茄致病疫霉群体的遗传结构有明显差异;致病疫霉“新”、“旧”群体在云南已发生演替,马铃薯致病疫霉“新”群体已成功替代了“旧”群体;迁移和有限的有性生殖可能在云南致病疫霉群体的演替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MTT染色法分别测定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峙培养时间、杂交菌株组合、保存温度及保存时间对卵孢子活力的影响,计算卵孢子活力率;通过不同温度处理、不同浓度H_2O_2溶液及混合培养时间处理、混合培养基质处理,探索卵孢子萌发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组合和自育型菌株产生卵孢子数量和活力均不同,随对峙培养时间延续,卵孢子数量逐渐增多,但卵孢子活力逐渐下降,杂交菌株组合对峙培养15 d或自育型菌株培养15 d后,卵孢子活力最高。不同温度对卵孢子活力影响不同,-20℃可以保持卵孢子活力,21℃培养促进卵孢子进入萌发期。H_2O_2溶液促进卵孢子进入萌发期,卵孢子进入萌发期比率随H2O2溶液浓度增加而提高,卵孢子经0.7%H_2O_2溶液处理后,卵孢子进入萌发期比率最高可达95.7%。土壤和组织浸出液配制而成的混合培养基均促进卵孢子萌发,其中土壤浸出液与黑麦培养基以11混合而成的培养基促进卵孢子萌发效果最佳,卵孢子最高萌发率为19%,与杂交组合产生的卵孢子相比,自育型菌株产生的卵孢子萌发率相对较低。以上结果为马铃薯晚疫菌群体遗传和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卵孢子菌系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黑麦A培养基中卵孢子产生的量最多,其次是燕麦培养基,V8培养基最少,在Mira品种上卵孢子产生量最多,而在PB06上只有少量产生,在10℃下产生卵孢子的量最多,15℃最少。用液体培养基产生的卵孢子悬浮液涂于黑麦A抗菌素培养基或直接挑单卵孢子培养于黑麦A抗菌素培养基上,获得单卵孢子菌落,继续培养获得单卵孢子菌系。以A1和A2孢子囊等量混合制成悬浮液,接种于Mira叶片上,获得卵孢子群,经穿薯片培养获得卵孢子群菌系。将获得的单卵孢子菌系和卵孢子群菌系进行交配型、抗药性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测的18个卵孢子菌株中,有17个为A2交配型,1个为A1交配型;占75%的卵孢子菌株对甲霜灵表现为中抗,25%的表现为抗性;对非水平抗性品种表现为较强的致病性,而对水平抗性品种的致病性较弱,不同的卵孢子菌系的致病性表现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 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卵孢子菌系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黑麦A培养基中卵孢子产生的量最多,其次是燕麦培养基,V8培养基最少,在Mira品种上卵孢子产生量最多,而在PB06上只有少量产生,在10℃下产生卵孢子的量最多,15℃最少。用液体培养基产生的卵孢子悬浮液涂于黑麦A抗菌素培养基或直接挑单卵孢子培养于黑麦A抗菌素培养基上,获得单卵孢子菌落,继续培养获得单卵孢子菌系。以A1和A2孢子囊等量混合制成悬浮液,接种于Mira叶片上,获得卵孢子群,经穿薯片培养获得卵孢子群菌系。将获得的单卵孢子菌系和卵孢子群菌系进行交配型、抗药性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测的18个卵孢子菌株中,有17个为A2交配型,1个为A1交配型;占75%的卵孢子菌株对甲霜灵表现为中抗,25%的表现为抗性;对非水平抗性品种表现为较强的致病性,而对水平抗性品种的致病性较弱,不同的卵孢子菌系的致病性表现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1999年9月,河北农业大学张志铭教授主持的“中国马铃薯晚疫病A2交配型的研究”,通过了省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该成果首次证明我国马铃薯主产区(河北、内蒙、山西等)存在晚疫病菌A2交配型;首次发现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中有低频率自育型菌株,表明该菌可进行单性生殖;该研究首次揭示A2交配型与DNA多态性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明确了晚疫病菌及其卵孢子离体培养的适宜培养基等。该成果为制定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策略和深入研究晚疫病菌的遗传变异提供了重要理论,此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国内领先水平。“中国马铃薯晚疫…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马铃薯致病疫霉交配型组成及其对甲霜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致病疫霉交配型组成与对甲霜灵的抗药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对2007-2012年采集标样中分离到186株致病疫霉菌进行甲霜灵抗药性测定,利用对峙培养法对147株代表性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甘肃省马铃薯致病疫霉交配型由A1、A2、A1A2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组成,分别占被测菌株的61.20%、20.40%、2.10%、16.30%;186株致病疫霉中28.50%的菌株对甲霜灵表现敏感,15.60%表现中抗,55.90%表现高抗。甘肃省马铃薯致病疫霉交配型组成复杂,各采集地组成差异较大,对甲霜灵表现抗药性的菌株普遍存在各采集地。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right)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最为严重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病害之一。因放线菌多能产生天然活性物质而拮抗病原微生物,被研究者视为植物病害重要的生防菌种。其中,链霉菌是最主要的一类。本研究从内蒙古乌海地区的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致病疫霉拮抗效果良好的菌株WH13,其16S rRNA与Streptomyces enissocaesilis的相似性达100%,初步鉴定其为链霉菌。WH13对致病疫霉的平板对峙抑菌率可达74. 44%,其发酵上清液和菌体破碎液中均存在抑制致病疫霉的活性物质,抑菌率分别为49. 44%和58. 38%。对马铃薯离体叶片的接种试验表明,WH13可显著降低致病疫霉导致的病斑面积。试验结果为后续利用该菌株开发成抗马铃薯晚疫病生防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丽艳  蒋继志  郭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71-14672,14675
[目的]筛选获得显著拮抗致病疫霉的细菌菌株,为深入开发利用拮抗细菌抑制致病疫霉并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提供依据。[方法]用平板对峙法和滤纸片法测定61株细菌活体、发酵液及菌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测定了SR13-2菌株的诱导抗病作用。[结果]供试的61株细菌活体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60%以上的有24株,其中HT-6菌株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达到了89.92%;但所有供试菌株的发酵液均无显著抑菌作用,而大部分菌株菌液的抑菌作用却明显高于活体菌株,其中以S34-1菌株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为91.50%;同时发现SR13-2菌株的菌液具有显著的诱导抗病作用,保护率可达60%。[结论]拮抗菌株S34-1和SR13-2的活体与发酵液的抑菌作用之间无相关性,而菌液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重要病害病原,前期研究表明,有性生殖的发生是群体结构变异的重要手段。【方法】在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晚疫病菌,分离纯化19株,其中A2交配型15株,是优势群体,A1A2交配型2株,A1交配型1株,自育型(SF) 1株;对来自不同寄主品种、不同交配型的4株菌株进行有性生殖诱导,以及对有性后代进行毒性测定。【结果】确定了3对卵孢子产生较多的亲本组合;采用改良的卵孢子萌发诱导方法得到的卵孢子有性后代菌株30株,卵孢子萌发率达6%。在有性后代群体中Avr-blb1无毒基因序列发生了多态性分离,其中亲本组合1、组合2和组合3的有性生殖后代序列多态性系数分别为0. 013,0. 010和0. 002;通过对马铃薯栽培品种合作88的毒性验证,发现组合1和组合3后代均有毒性分离现象。【结论】上述结果表明了有性生殖发生导致的无毒基因序列多样性对病原菌的毒性变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对世界马铃薯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ATP6编码ATP合酶α亚基的第6个亚单位,对ATP合酶的功能及生物的生存生殖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来自我国7个群体140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ATP6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及其遗传结构和地理因素(海拔、经度和年平均气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7个群体中只有2种单倍型Hapl-1和Hapl-2,其中Hapl-1在群体中所占比例与当地的海拔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和经度呈显著负相关,而Hapl-2在群体中的比例与当地的海拔、年平均气温和经度的相关正好与Hapl-1相反。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度(FST)与群体间直线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659,P=0.001)。本研究表明,马铃薯致病疫霉ATP6基因单倍型分布和群体地理因素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该结果为了解致病疫霉的进化趋势和致病疫霉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安徽省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的致病力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平板法定性检测辣椒疫霉产生的果胶酶活性,并对不同致病力菌株的PG活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辣椒疫霉均可产生果胶酶,形成水解圈.供试菌株接种辣椒苗复壮后的PG活性高于复壮前;强致病力菌株的PG活性明显高于弱致病力菌株;供试菌株的PG活性均在培养后第7天达到峰值.[结论]PG活性的高低与辣椒疫霉菌致病力的强弱相关,是该菌的致病相关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四川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及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结果】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为主,占测定菌株的62.5%,A1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8.8%和18.4%,A1交配型菌株集中在九龙县和普格县。192个菌株中共测定出55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99.48%的供试菌株含有多个毒力基因。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发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包含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63.0%、22.0%和15.0%,敏感菌株分布于普格县、道孚县和九龙县。检测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有Ⅰa和Ⅱa两种单倍型,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7.4%和2.6%,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单倍型马铃薯晚疫病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各马铃薯产区,其中存在A1交配型、A2交配型、自育型和未知交配型菌株。【结论】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亟待发掘新抗源和培育水平抗病品种,以及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科学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14.
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agne) 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具有发生范围广、流行速度快、为害损失重、防治难度大的特点。为了进一步了解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更好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本文将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发病因素、致病疫霉菌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归纳,综合分析了各种防治措施的优势及不足。对未来晚疫病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提出3点建议,(1)严格落实种薯检疫检测制度,推进无菌种薯的推广使用;(2)持续监控马铃薯主产区致病疫霉菌的致病型变化,结合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混合或轮换使用杀菌剂;(3)扩大生防微生物应用范围、完善有效菌株的筛选方法、发掘新的具有广谱和持久抗性的抗晚疫病基因,不断落实完善马铃薯抗病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致病疫霉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及离体防病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对致病疫霉菌丝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菌株,并测试其在马铃薯离体组织上对晚疫病的预防效果,本试验利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从常见几种茄科植物组织内分离纯化内生细菌,以平板对峙法和滤纸片法分别测试细菌活体、无菌体发酵液和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在马铃薯块茎切片和离体叶片上测试菌液对晚疫病的预防效果。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81株内生细菌中,活体菌株对致病疫霉有抑制作用的有63株,抑制率达到50%以上的31株菌,其中以分离自辣椒果实的LJ-6和马铃薯块茎的TD-12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分别为93.12%和92.24%;同时发现活体菌株抑制率达到50%以上的31株菌的发酵液原液均无明显抑制作用,但这些菌株菌液的抑制作用普遍优于活体菌株;TD-12菌株的菌液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对晚疫病具有显著的预防及诱导抗病效果,保护率均在91%以上;在马铃薯离体叶片上对晚疫病的防效为76.23%。这些结果表明TD-12菌株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异宗配合疫霉同宗配合形成卵孢子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株存放6-24个月、菌丝损伤、土壤浸出液和绿色木霉可诱导槐生疫霉、掘氏疫霉和烟草疫霉部分A2交配型菌株产生卵孢子,表现同宗配合特性,而A1交配型菌株一般较稳定,樟疫霉仅在土壤浸出液和绿色木霉的刺激下,部分A2交配型菌株才形成卵孢子,但是,根据Zentmyer方法制备的刺槐和雪松的根浸液对上述4种疫霉的卵孢子产生均无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番茄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的SSR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33株番茄晚疫病菌和1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基因型,所测番茄晚疫病菌株共发现B-03和B-052种基因型,其中31个菌株为B-03基因型,占93.9%,2个菌株为B-05基因型菌株,占6.1%;1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均为F-01基因型。说明两种病菌均只有一种基因型占主导地位,且2种致病疫霉的基因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同时比较3株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抗菌效果,以期获得1株更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细菌,并加以鉴定。用涂布分离法得到3株拮抗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和这3株拮抗菌。同时比较这些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分析菌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结果鉴定出1株马铃薯致病疫霉PLB-2 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1株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WZ-502 Brachybacterium sp.。菌株WZ-502的菌液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孢子囊直接萌发和休止孢萌发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菌株WZ-502菌液浓度为3.65×107 CFU·mL-1、稀释度为10-2~10-3时,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抑制效果均明显,稀释度为10-3时,马铃薯致病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释放率均在40%以下。因此,菌株WZ-502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抗菌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9.
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infestans)是疫霉属真菌中一个重要的种 ,引起马铃薯、番茄的晚疫病 ,造成马铃薯、番茄生产的严重损失。近年来 ,晚疫病对作物的为害日益严重 ,引起了广大植病工作者的重视。在植物病害防治研究工作中常进行的室内药剂筛选、抗药性监测、以及抗病育种工作中都要用到病原菌种 ,但致病疫霉的寄生性很强 ,较难分离。作者近年来参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 ,对比了几种选择性培养基的分离效果 ,对前人的工作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良 ,摸索出了一种简便、有效分离致病疫霉的选择性培养基。该选择性培养基对番茄…  相似文献   

20.
营养条件对同宗配合疫霉菌卵孢子产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V6C培养基中分别加入β-谷甾醇、卵磷脂、天冬氨酸均可刺激恶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产生较多的卵孢子。基于上述结果确定的SLA培养基,可以极显著的提高所测定的恶疫霉、大雄疫霉、橡胶疫霉野生型菌株和恶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卵孢子产量,SLA培养基配方为:β-谷甾醇2mg,卵磷脂50mg,天冬氨酸1mg,V6C培养基100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