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油茬田免耕直播水稻施肥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娓  周桂清  贺勇 《作物研究》2005,19(1):9-10
2002~2003年在石门县进行了油茬田免耕直播水稻栽培试验,比较研究了5种不同施肥量对培两优93和两优培九的生育期、株高、总叶片数、茎蘖动态、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茬田免耕直播水稻的适宜施肥量为750~900kg/hm2缓释肥.  相似文献   

2.
水稻免耕直播的适宜用种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水稻免耕直播不同用种量、不同稻田处理、不同种子处理等20个处理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不同用种量对免耕直播稻有效穗、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及产量有较大的影响;用催芽露白种子进行水稻免耕直播的最佳用种量为26.25kg/hm2,用旱育保姆包衣种子进行水稻免耕直播的最佳用种量为22.5 kg/hm2。  相似文献   

3.
免耕直播稻优化播种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直播稻播种量以0.75-1kg/666.7m^2为宜。在播种量0.75-1.5kg/666.7m^2范围内.随播种量增加。产量下降,两者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95.回归方程Y=528.9-28.6x。  相似文献   

4.
杂交晚粳免耕直播栽培最佳播种期和播种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杂交晚粳作免耕直播栽培,播种期从5月25日到6月9日,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播种量从18.75 kg/hm^2到11.25 kg/hm^2,播种量越低,产量越高。从本试验看,杂交晚粳嘉乐优2号在嘉兴南湖作免耕直播栽培,以5月25日播种、11.25 kg/hm^2播种量时产量最高,说明杂交晚粳在一定范围内必须早播、稀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分蘖强和穗型大等优势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因具有省工省力省本省秧田和高产稳产高效之优点 ,而深受广大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欢迎。但是 ,现时的直播稻技术 ,普遍采用翻耕整地 ,分畦直播 ,仍需要耕耙和人工开板 ,还得开支为数不少的成本。改进和优化现有直播稻栽培技术 ,改翻耕直播为免耕直播 ,省略翻耕环节 ,再度降低生产成本 ,对完善直播稻栽培配套技术体系 ,具有积极的意义。一、免耕直播稻的主要特点我市免耕直播稻栽培 ,始于1997年 ,在富阳镇牌楼村金明华农户的承包田里 ,至今已进行了连续4年的试种 ,成效明显。1999年 ,该户试种的1467m2 免…  相似文献   

6.
湖南水稻免耕直播、免耕抛秧技术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任泽明 《作物研究》2003,17(4):174-175
介绍了国内外水稻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示范推广效益,提出了我省研究示范推广水稻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技术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稻的直播与免耕直播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11,他引:49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直播、免耕和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发展概况.免耕稻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特征.免耕直播稻栽培的技术特点和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及适合于我国水稻免耕直播栽培的模式:即冬水田水稻免耕直播、油菜等冬作物田水稻免耕直播、双季稻快速清茬免耕直播的技术特点。免耕直播稻与翻耕移栽稻具有同样的产量潜力.省工节本增效的效益显著。是我国水稻低成本高效益栽培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直播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为探明免耕直播稻的生长规律和免耕直播的环境效应,研究了稻田免耕直播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免耕后,土壤容重降低和孔隙性得到改善,土壤养分在土壤表层富集.与翻耕直播相比,免耕直播稻分蘖能力较弱,但无效分蘖较少,成穗率高.直播条件下,免耕更有利于叶面积的扩展.除齐穗期外,其它生育时期免耕稻的根系活力强,平均比翻耕提高4.45%.在最高分蘖期,免耕直播稻的根冠比和单蔸根干重高于翻耕直播稻.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及在茎、叶和穗中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免耕直播稻的实际产量为8.6 t/hm2,比翻耕直播稻增产5.8%.另外,免耕直播稻的收获指数比翻耕直播稻高,增幅为13.3%,但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9.
日本水稻免耕直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播期播量对小麦个体与群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两个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播期通过生殖生长影响个体素质,进而影响群体质量;播量则主要从营养生长影响个体素质,同时影响群体质量。相同播量有其最佳播期的穗分化指标,相同播期也有其最佳播量的茎蘖数指标。  相似文献   

11.
杂交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初步研究了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的播种量、播种方式及施肥量,认为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的适宜播种量为3.75 kg/hm2,施肥量为750~900kg/hm2缓释包膜肥,播种方式为撒播.  相似文献   

12.
播种期和播种方式对免耕直播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一季稻田油菜免耕直播的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种子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收割后,免耕直播油菜播期尽可能提早,播量以3 000~3 750 g/hm2为宜.随着播期的推迟,包衣种子免耕撒播后进行稻草覆盖的播种方式最佳.示范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中,免耕直播油菜的产值和纯收入均超过翻耕直播和板田移栽的平均水平,且技术简便、省本、高产、高效,可减轻劳力紧张的矛盾,实用性强,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及施肥方法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效、分枝有效角果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受施肥处理影响较大.不同施肥方法处理对植株株高、每角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大.施胶膜复合肥处理的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分别比习惯施肥、普通复合肥及不施肥处理增加3.2~10.4个,增幅为7.5%~29%,分枝有效角果数分别增加11.3~28.7个,增幅为12.9%~40.8%.在每公顷施用胶膜复合肥450~900 kg的范围内,施肥量的增加均能有效改善油菜的经济性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缓释复合肥对免耕直播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免耕直播条件下,水稻施肥明显不同于翻耕移栽,肥料撒施在土壤表层,流失、挥发严重,利用率低,而采用少量多次施肥,又消耗人力.通过对缓释肥料在水稻免耕直播栽培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使用缓释肥料具有提高免耕稻田土壤有效氮的含量16~45 mg/kg,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减少水稻的无效分蘖,增加每穗粒数和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水稻直播栽培高产机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顾掌根  王岳钧 《作物研究》2001,15(2):5-8,12
在前几年试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1998-1999年设立水稻直播高产机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直播比移栽对照增产,其增产机理在于:直播稻生育进程加快,分蘖早生快发,低节位分蘖成穗率高,易获得足够的穗数;群体结构协调,光合速率高,光合产物累积速度快;植株养分吸收能力、根系活力和抗倒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6.
水稻免耕直播栽培试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水稻免耕直播技术的增产效果及栽培技术途径,2005年早季南安市农技站采用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的“克无踪”除草剂,进行了早稻免耕直播与常规手插对比试验,旨在为大面积推广免耕直播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水稻连免高桩抛秧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连免高桩抛秧的优势连免高桩抛秧是基于以往的研究于1999年提出的一项秸秆自然还田超简化栽培新技术。该技术是在稻麦(油 )连续免耕 (小麦、油菜免耕稻草覆盖 )的基础上 ,收小麦 (油菜 )时只收麦穗 (油菜果枝) ,然后在留下的高桩小麦 (油菜 )秆间抛秧 ,利用秸秆改良土壤从而弥补常规免耕的缺陷 ,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土壤长期免耕 ,使作物持续高产高效。自1999年以来 ,连续设置试验对该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同时省内许多地方也对该技术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应用 ,表明该技术顺应了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方向 ,即优质、高效、安全、高产…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4年在安乡县进行了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示范,结果表明,4个品种产量在1.80~2.86 t/hm2之间,比翻耕直播和板田移栽分别增产35.6%和46.9%,产值增加35.5%和47.0%,纯收入增长258.1%和158.1%.  相似文献   

19.
Rice (Oryza sativa L.) ratooning is the production of a second rice crop from the stubble left behind after the main-crop harvest. Lowering the main-crop stubble height by harvesting the main crop at a lower than traditional height is believed to alter growth parameters and increase ratoon yield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ain-crop stubble height on ratoon grain yield, agronomics, and cumulative/weekly panicle growth parameters (density, point of origin, and weight). Main-crop ‘Cocodrie’ and ‘Trenasse’ rice cultivars were harvested to leave either a 40- or 20-cm stubble height. When the main-crop stubble was harvested at 20 cm, ratoon rice grain yield in 2007 was increased by 375 and 190 kg ha−1 for Cocodrie and Trenasse, respectively. Yield was not improved in 2006 using the low (20 cm) harvest height. The yield advantage in 2007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d weight of the basal panicles when the main crop was harvested at 20 cm. When the main-crop stubble was 20 cm, basal and axial panicle points of origin were numerically similar 5 weeks after main-crop harvest (WAH), while panicles originating from basal nodes were predominant 6 WAH and beyond. In contrast, when the main-crop stubble was 40 cm, approximately 75% of the emerged panicles originated from axial nodes 5 WAH, panicles from both axial and basal points of origin were nearly identical 6 WAH, and basal panicles were dominant thereafter.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when the initial stubble height is reduced from 40 to 20 cm the growth of the ratoon crop is altered by shifting panicle point of origin during the early growth period and delaying matu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