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
麦田食蚜天敌对麦长管蚜控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7-1989年系统调查麦田食蚜天敌与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关系表明,天敌发生的时间、数量均与麦长管蚜的发生情况有密切关系。笼罩试验表明,每一标准天敌单位,最多可有效控制105头麦长管蚜。当天敌单位数与麦长管蚜的比例在1:125以上时,即可控制麦长管蚜危害。 相似文献
4.
5.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带麦田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动态的影响,在高纬度的河北省廊坊市(39°30′N,116°36′E)和相对低纬度的河南省原阳县(34°55′N,114°15′E)开展红外线辐射增温试验,调查廊坊市(+2.00℃)和原阳县(+1.18℃)2个试验点的增温处理小区和对照小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并计算其盛期发生比值。结果表明,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21、7 d,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14、14 d;而禾谷缢管蚜的始见期和峰期仅在原阳县试验点提前31 d和7 d。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39.21%和77.83%,禾谷缢管蚜盛期蚜量和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7.31%和130.16%;增温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9.62%和176.52%,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的盛期蚜量比值显著降低了43.21%。表明增温有利于高纬度地区(廊坊市)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而在低纬度地区(原阳县)仅有利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温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 种群动态的影响,采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16、19、22、25、28 ℃共5个不同温度下麦长管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分析了温度对麦长管蚜各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繁殖力(F)、净生殖率(R0)、成蚜历期及寿命均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22 ℃时最大,分别为16.7±2.0头、14.11±1.90头、15.6±1.6 d、26.4±1.5 d。各龄若蚜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T)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5 ℃时最短,其中T为12.83±0.30 d。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5 ℃时最大,分别为0.20±0.01/d和1.22±0.01/d。当温度达到28 ℃,内禀增长率出现负值为-0.14±0.02/d,周限增长率、净生殖率、繁殖力、寿命均最小,分别为0.87±0.02/d、0.16±0.04头、0.4±0.1头、15.5±0.3 d。除平均世代周期外,其它参数值在22 ℃均高于19 ℃,但无显著差异。表明麦长管蚜的生长繁殖在19 ℃和22 ℃较适,而在28 ℃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多元模糊回归模型预测麦长管蚜的方法。对山东省金乡县1982~1989年共8a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历史观测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多元模糊模型(模糊隶属函数集)。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回检,拟合率达100%,以1990年的观测资料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一致,为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麦叶片营养物质与抗麦长管蚜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小麦叶片营养物质与小麦抗蚜性之间的关系,观察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选择趋性,测定其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并采用Branford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测定了不同品种小麦叶片总蛋白、韧皮部中游离氨基酸以及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麦长管蚜显著趋向于铭贤169、西农889与西农1376;在铭贤169、西农889和西农1376上的成蚜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显著大于中四-有芒、小偃22;西农889叶片的总蛋白含量最高,为2 822.04μg/mL,小偃22叶片韧皮部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铭贤169和西农889叶片韧皮部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 424.3、1 301.1 nmol·L~(-1)·g~(-1)DW;各游离氨基酸在相对抗蚜品种中四-有芒和小偃22中的绝对含量与其抗蚜性无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四-有芒、小偃22对麦长管蚜具有较强的抗性,植物营养在小麦抗蚜性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10个小麦品种(材料)对麦长管蚜的室内苗期抗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室内苗期抗性。[方法] 在温室内采用每株小麦接种1头蚜虫的方法,测定了麦长管蚜在来源于3个国家的10个小麦品种上的发育历期(DD)、相对日均体重增长量(MRGR)和成虫日均产仔数(Rm),以此来确定不同小麦品种(材料)的抗蚜性。[结果] 应用多元方差分析,多目标综合判别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Ww2730’、‘98 10 30’、‘Astron’上的适应性最差,这几个品种对其抗性最好,是可以利用的抗性品种(材料);‘98 10 35’、‘98 10 32’次之;‘Batis’对麦长管蚜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186Tm’,‘Xanthus’,‘Amigo’对麦长管蚜适应性较好,与作为对照的‘小偃 22’一样,抗性处在中间水平。[结论] 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抗蚜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小麦苗期和成株期与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48℃恒温水浴热胁迫法对玫烟色棒束孢7个菌株进行了耐热性测定。结果表明,热胁迫45 min后,不同菌株的残存活孢率差异显著,其中IF-502、IF-904和IF-9606菌株耐热性较强,残存活孢率均达50%以上;IF-7606菌株耐热性最差,残存活孢率仅为28.70%;IF-14、IF-511和IF-609菌株耐热性居中,残存活孢率34.72%~36.00%。对耐热性强的IF-502、IF-904和IF-9606三个菌株对麦长管蚜若蚜的致病力测定表明, IF-904菌株在1×10~7孢子/mL时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最高,校正死亡率达88.20%,致死中时最短,为2.67 d。 相似文献
12.
13.
克隆获得麦长管蚜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cDNA序列,明确其典型特征,为研究麦长管蚜抗性分子机理奠定基础。采用RT-PCR技术,克隆麦长管蚜钠离子通道基因cDNA序列,利用DNASTAR Lasergene 7.10软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克隆得到两条cDNA序列SaNav1和SaNav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N176137和MN161584),SaNav1序列长3423 bp,共编码1141个氨基酸;SaNav2序列长2874 bp,共编码958个氨基酸。同源比对发现,SaNav1与禾谷缢管蚜和桃蚜的第一部分钠离子通道基因相似度分别高达97.81%和97.91%;SaNav2与禾谷缢管蚜和桃蚜的第二部分钠离子通道基因相似性高达97.90%和96.43%。所克隆序列包含4个同源结构域,每个结构域6个跨膜片段(S1~S6),存在钠通道选择性关键残基“DENS”。本文成功克隆了麦长管蚜中钠离子通道基因,为麦长管蚜钠离子通道抗性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麦间作油菜对麦长管蚜天敌功能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是我国乃至世界麦区的重大害虫,不仅能传播病毒病,而且还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油菜Brassica napus是我国黄淮海麦区非常重要的与小麦间作的作物。本文主要研究了小麦与油菜间作对麦田主要害虫——麦长管蚜的优势天敌的生态效应。通过运用天敌总量、物种丰富度(S)、申农指数(Shannon's index,H′)、均匀度指数(E)作为多样性分析的综合指标,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对蚜虫天敌群落的影响。麦油间作处理对天敌总量、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Cycloxaprid with cis‐configuration is a novel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 developed in China, that has good industrialisation prospects for its high activity against imidacloprid‐resistant pests.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cycloxaprid and its effect on the feeding behaviour of Sitobion avenae. RESUL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ycloxaprid had good contact and root‐systemic activity. The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 revealed that cycloxapri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total time of non‐probing periods and greatly inhibited phloem ingestion of treated aphids because i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total time and the frequency of phloem ingestion. Furthermore, cycloxaprid can increase the phloem salivation of treated aphids by comparison with aphids treated with imdacloprid and distilled water. Consequently, a sublethal dose of cycloxaprid impaired aphid ingestion of phloem sap and thereby reduced the weight of aphids. On the other hand, EPG data showed that a sublethal dose of cycloxapri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xylem sap ingestion, in contrast to imidacloprid. CONCLUSION: All these tests indicated that cycloxaprid had both contact and root‐systemic activity, with sublethal effects resulting in reduction in Sitobion avenae phloem‐feeding behaviour and growth rate. Copyright © 201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17.
小麦旗叶和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抗麦长管蚜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8个小麦品种 (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结果显示 ,高抗、抗、中抗、感虫品种 (系 )分别有 1、1、3、3个。进而研究了不同抗蚜品种 (系 )小麦旗叶和穗部的吲哚生物碱含量及其与抗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多数抗蚜品种 (系 )的旗叶和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均高于感蚜品种 (系 ) ,尤其穗部。不同抗性级别的小麦品种 (系 )吲哚生物碱含量与蚜量比值的相关分析显示 ,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为-0.8633,而旗叶的相关系数为-0.3983,表明小麦旗叶吲哚生物碱含量与抗麦长管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穗部则呈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从经济、生态和人及人类社会3个方面阐述了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根据国际标准中制订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流程,定性地描述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方法;并从入侵种特性研究、适生区预测研究和风险分析模型3个方面阐述了有关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理论研究进展,这些理论研究有助于为有害生物风险定量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