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建  徐帅 《科学养鱼》1997,(7):28-28
稚鳖在温室内进行高密度加温养殖,是目前一个较普遍的快速高效的养殖项目,但由于密度大、投饵量大、鳖的排泄物和残饵积存多,加上因燃料费用的限制不能经常换水,水质极易恶化。也容易使稚鳖发病,特别是池水发黑发臭,水中硫化氢、氨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很高,而水中溶氧又减少,稚鳖会因吸入大量有毒气体而缺氧发病,甚至大量死亡。这种因水质恶化而引发的鳖病症状:大量病鳖爬上休息台,反应迟钝,病鳖体表无伤,鳖体象充了气一样膨胀,手微捏腹部有气泡从口、鼻排出,排出的气体带有刺鼻的臭味。解剖病鳖时,有强烈刺…  相似文献   

2.
鳖保宁对中华鳖气单胞菌病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常规方法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常见病害进行细菌学检查,测定了鳖保宁及相关单味药对中华鳖主要病原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观察鳖保宁预防鳖病害的效果,结果表明:20例患病鳖中共分离到28株细菌,其中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分别占32.14%和21.43%;鳖保宁及相关单味药对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其中鳖保宁的作用最强;鳖保宁预防鳖病害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人工养鳖、生态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原来腐生性的产气单胞菌转变为病原体,形成“烂甲病”。提出科学投饵,分级饲养,定期消毒,改良水质,晒甲等预防措施,病鳖在100ppm四环素或土霉素水体饲养,同时投喂呋喃唑酮药饵,剂量为每千克鳖0.2-0.5克,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金晟 《科学养鱼》2001,(5):46-46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对各种规格的鳖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 20%~ 30%,最高可达 60%。  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使用劣质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引发该病。  鳖红脖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  1.鳖的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出血。  2.解剖…  相似文献   

5.
集约化养鳖中出现的多种鳖病主要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文中叙述了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防治鳖气单胞菌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鳖产气单胞菌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是养鳖和开展鳖病研究最早的国家。但与鱼病相比进展得非常慢。80年代初据江草、木村、福田等日本学者报道,共发现10种鳖病。其中属细菌性疾病有3种:气单胞杆菌病、皮肤腐烂病和穿孔病。主要病原菌为产气单胞菌,其次是假单胞菌等。 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也开始对鳖病进行研究,报道过赤斑病、红脖子病、疖病、出血性败血病等。主要病原菌为嗜水产气单胞菌嗜水亚种(有的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笔者等1993年从厦门东浮养鳗场的病鳖中也分离到嗜水产气单胞菌。 由此可见产气单胞菌是鳖的主要致病菌。故本文着重探讨产气单胞菌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向江 《内陆水产》1997,22(9):9-10
在试管内测定了18种抗中草药对来自患白点病的中华鳖稚鳖上的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表明,五倍子,大黄,黄芩,乌梅和连翘等5种中草药具有对嗜水气单胞菌较强的抗菌能力,其MIC均在50μl/ml以下;  相似文献   

8.
章晓炜 《水利渔业》2001,21(5):46-47
对稚鳖养殖中的白点、疖疮、腐皮、红脖子等疾病进行病原鉴定,证实是气单胞菌所引起。组织病理表明,气单胞菌不但从体表伤口进行感染,而且还会引起肺、肾、心脏、肠等内脏器官的损伤。分析气单胞菌的特征和生存条件,以及对各种药物的敏感试验,患病稚鳖可通过环丙沙星、氯霉素、四环素等高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不管是水泥池集约化养殖,还是拟生态养殖,稚、幼鳖阶段的培育大部分都要在冬季保温棚内完成。由于棚内水泥池面积小、水温高、空气池水交换量少、水质富营养化,而苗体幼小、抗应激弱等不利因素导致池内水质难以控制,轻则影响稚、幼鳖的生长,重则疾病频发,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温棚内池塘水质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产》2000,294(5)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症等。该病对各种规格的甲鱼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可达60%。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的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5;发该病。甲血红柱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1.鳖的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  相似文献   

11.
工厂化养鳖水质与鳖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工健 《内陆水产》1995,(11):21-22
工厂化养鳖水质与鳖病防治随着工厂化养鳖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往往注重于饲料和养殖方法的提高,忽视了水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至鳖病频发,给养鳖业带来本可避免的重大损失。本文谨就工厂化高密度养鳖的水质环境与鳖疾病的发生关系作点探讨.一、不良水质所引起的鳖病...  相似文献   

12.
鳖白斑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白斑病及其防治谭北平杨小林(湖北农学院,荆沙434100)温室养鳖由于放养密度大,换水周期长。致使水质较差,很容易暴发疾病。白斑病(又称白点病、毛霉病、白霉病等)是稚鳖养殖过程中一种较常见的疾病。若防治不当,便会导致大量稚鳖死亡。本文结合两个实例,介绍该...  相似文献   

13.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症等。该病对各种规格的甲鱼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可达60%。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的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引发该病。甲鱼红脖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1.鳖的预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油,严重时失明,舌尖、口…  相似文献   

14.
<正>鱼-鳖-草-螺养殖能充分利用鱼塘水体资源,改善水中的溶氧条件,有利于鱼的代谢和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加速淤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防止水质突变;有利于净化和稳定水质,促进鱼的生长。鱼不仅可以直接摄食鳖的残饵,而且有机物的分解为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又为滤食性鱼提供了大量的饵料,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采取鱼、鳖混合生态养殖模式,科学合理投放鱼、鳖苗种,种植水草,使池塘达到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4.红脖子病(也叫粗脖子病、阿多福病等) (1)病原: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也有认为是甲鱼虹彩病病毒。此病是由于鳖刚度过冬眠期,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体质下降,抵抗力变弱,再加上水质恶化从而使嗜水气单胞菌侵入体内,引起感染而发病。  相似文献   

16.
池塘鱼鳖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琴英 《中国水产》2009,(10):50-51
鱼、鳖混养的生物学原理在于鳖的残饵和粪便内氮、磷、钾等含量较高,起了培肥水质的作用,为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鱼和杂食的鲤、鲫、罗非鱼等鱼的快速生长提供了饵料条件;同时大量的鱼类粪便、水草沤肥及随之繁殖起来的细菌、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又给鳖的饵料螺、蚌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之迅速繁殖。这样就形成了鱼、鳖食物链相互促进的新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光明型生态养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保温型混凝土永久结构并配以保温性能良好的透光材料,达到室内光照度可以人工调控的目的,称之谓光明型生态养鳖系统。光明型生态养鳖系统是工业化养鳖技术与绿色植物无土栽培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这种新型的食品生产系统以鳖的排泄物培育蔬菜、花卉和其它水生植物,又以绿色植物吸收利用并净化鳖池水质为机理,从而形成了光明型生态养鳖系统内物质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产品和绿色植物的产量,同时,把水质及空气的污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养鳖热潮席卷全国。但由于饲养管理不善,水质控制不好,防病措施不力等原因,鳖病时有发生,个别地区流行严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现将作者近年来防治研究赤斑病的结果介绍如下:赤斑病又称红斑病,红底板病,腹甲红肿病。1.病状:病鳖腹部有出血性红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斑点连接成片,故称红底板病.口鼻呈红色,解剖检查,舌呈血红色,喉部红肿,肝脏呈黑紫色,肠道亦发生充血呈红色.病鳖闭口不援食,肠内无食物,对外界反应迟钝,极易在岸边捕捉到。2.病原体: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3.危社与流行:在长江流…  相似文献   

19.
健康养殖是以客观的养殖观念,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有效的疾病防治处理,使养殖品种健康生长,以创造出优良的养殖效益及社会效益。稚鳖期的高发病——“白点病”稚鳖孵出后最容易出现“白点病”,并造成大量死亡,这也是造成甲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为什么稚鳖容易出现白点病?稚鳖体表的粘膜非常薄,只有成鳖的1/10厚,稚鳖在运输和挑选过程中,粘膜层很容易受损伤,粘膜损伤后,就容易被细菌感染而得“白点病”。“白点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它们在水中大量存在,一旦体表受伤,马上就被这种菌感染而得病。二、如何防…  相似文献   

20.
1月 1月份是全年最冷的月份,要使在上年 11月份放养的稚鳖安全越冬,必须保证塑料大棚或温室内有适宜的温度,这就要经常检查大棚和输送热水的管道有无损坏。经常更换养鳖池中的热水成本太高,不可能经常换水,因此要注意采用过滤方法净化水质。在保持养鳖用水温度的同时,要注意投饵,加快稚鳖生长。  2月管理基本与 1月份相同。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注意水质变化,因为在冬季加温养殖中照常投饵,水质极易变坏,有时会变得恶臭,需随时进行换水,改良水质。  3月天气逐渐变暖,但在早晚仍较寒冷,仍需经常检查加温设施,保持水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