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对马铃薯区域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一点多年区试结果的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用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对2008年全国苦荞区域试验(太原点)的14个品种(系)7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晋苦荞2号表现优良;西农9940、迪庆苦荞、威苦02.286表现较好;昭苦2号、凉苦.3、西苦6—14表现较差;其余品种表现一般。该方法能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估品种的优劣。  相似文献   

3.
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在大豆区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青  范阳  徐淑霞  童燕 《杂粮作物》2008,28(3):153-155
用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对2003年河南省大豆区域试验(安阳点)的13个品种(系)7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郑98005表现优良,驻豆5号、郑97196、濮129、周9521-3-4表现较好,开豆4号表现较差,其余品种表现一般。该方法能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估品种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4.
采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法评价马铃薯品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统计分析时,一般都采用方差分析或回归分析的方法,采用这些分析方法对参试品种作出的结论,主要考虑的是增产幅度的显著性等单一性状,而对品种多个性状全面的综合分析较少,采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弥补了这一不足。对参试品种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作出比较全面地评估,更有利于在现实中指导优良品种性状的选育以及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品种(系)的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绍荣  龙国  梅艳 《杂粮作物》2004,24(1):12-15
为全面客观地分析品种的综合表现,克服以往育种中仅以产量为主,其它性状凭主观判断来选择品种的局限性,我们用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对马铃薯品比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结果表明:99-2-2、S-80和中心23为优良品种,细皮红、凉薯97和对照米拉为较好品种,合作88、大西洋和中心24为一般品种.  相似文献   

6.
用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对参加2011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区域试验德州试验点l5个大豆新品种(系)的11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黄46(品系)、中黄45(品系)、冀09B2(品系)为优良品系,晋遗55(品系)、冀09B5(品系)、冀豆12(CK)、鲁97013-1(品系)、中作06-875(品系)、中作J8023(品系)、中作05-6171(品系)为较好品系,晋豆40(品系)、K06-47(品系)、邯6192(品系)、中作07-22(品系)表现一般,晋大78(品系)表现较差。评价结果与品种实际性状表现吻合,说明采用此方法能比较客观、科学、合理地综合评价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评估水稻新品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我课题组2002年水稻新品系比较试验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与品系实际表现基本一致。证明由于各性状对品系的重要性不同,在给出不同的权重系数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水稻新品系进行多性状综合评估比单纯依靠产量结果对参试品系进行评估更具科学性。品6加权关联度最大,明年可参加省区试。  相似文献   

8.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马铃薯区试品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国家马铃薯中晚熟西北组天水试点2008年6个马铃薯品种(系)试验资料的产量、生育期、株高、商品薯率、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植株退化指数、环腐病薯率、植株晚疫病指数9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品系是L 0031-17和天99-5-4,其加权关联度接近,分别为0.720和0.716,等权关联度分别为0.706和0.762。  相似文献   

9.
灰色关联分析在马铃薯区试品种综合评价上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甘蔗品种灰色模糊多维综合评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方差分析,灰色模糊多维综合评估分析,选用2个主要经济性状与9个主要的工、农艺性状,对14个全国第二轮区域试验的甘蔗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蔗89/7、粤糖89/240、福农91/23,云蔗91/16、闽糖92/649、福农91/21、桂糖91/116、桂糖90/958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可以考虑给予进一步繁殖,示范,推广;闽糖90/55、粤C29、粤农89/525、川糖91/91、川糖79/155个品种需要进一步试验观察,或者考虑作为亲本材料保存利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马铃薯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08年庄浪县应用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实施的马铃薯新品种(系)区试中参试的8个品种(系)的12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是庄薯3号、陇薯7号、陇薯5号3个品种。其中庄薯3号的加权关联度最高,为0.878,主要表现为产量、单株产量、商品率高,生长势强,高抗晚疫病。陇薯7号,陇薯5号加权关联分别为0.766,0.761,主要是产量与综合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法对引进的12个马铃薯新品种的7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云薯506’和‘兴佳2号’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7,综合性状表现最优,适合在广西种植;‘冀张薯12号’和‘中薯5号’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6小于0.7,综合性状表现一般,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中薯17号’和‘云薯401’的关联度值均小于0.5,综合表现较差。品种评价结果与试验地实际表现基本一致,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法可用于综合评价马铃薯新品种的优劣。  相似文献   

14.
范书华 《中国马铃薯》2001,15(5):299-302
采用模糊综含评判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别对马铃薯早熟参试品种进行了多个性状综合评判。结果表明 ,在产量、品质、成熟期、抗病性四者兼顾的情况下 ,两种综合评估方法的评判结果基本相同 ,而且与品种实际表现相吻合 ,只是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更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传统的分析方法,是对品种的皮棉产量进行方差分析,新复极差测验品种间产量差异的显著性,用回归法或非回归法测定品种产量的稳定性。而对品种的生育表现、丰产因素、抗逆性以及纤维品质等仅作简单的比较和;定性描述,缺乏必要的数量分析和综合评价。为此,本文试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资料进行综合评定,旨在完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使参试品种有一个全面客观的科学评价。1材料与方法采用1987~1988年常规棉品种区域试验资料,对参试品种泗84-75、盐85-8、通…  相似文献   

16.
灰色关联度多维综合评估在玉米杂交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品种灰色关联度多维综合评估分析法,对16个参试杂交种进行了13个主要性状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排出了各参试品种的优劣,为鉴定和选育玉米新品种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大麦区试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乌龙茶品种比较试验的16个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品质、抗逆性、开采期、繁殖力。制优率等经济性状,以及价格因素进行技术与经济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参试的13个乌龙茶新品种(系)与3个对照种中,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是紫观音。金观音、黄观音,其次是悦香、黄、春桃香,再次是毛蟹、铁观音、新选102、新选104。新选品种(系)紫观音表现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中生、制优率高,金观音、黄观音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早生、制优率高,悦茗香为优质。羊产、抗逆性强、中生、制优率比铁观音高,春桃香为优质、丰产、抗逆性强、晚生、制优率高。依据各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排序所进行的综合评估,和新品种选育研究的实际结果基本一致。上述5个新品种(系)适宜在乌龙茶区推广应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茶树品种的推广应用价值,行之有效,并能提高选种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杂交玉米组合综合评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激 《作物研究》2002,16(4):178-180
为全面合理地综合评价杂交玉米新组合,以2001年湖南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的1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抗病性等10个主要性状的平均值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参试的10个杂交玉米组合以蠡玉168表现最好,长单41、DH333和蠡玉15号其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与产量方差分析相结合对参试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判,比单纯依靠产量的方差分析对参试杂交组合进行评价更准确、更全面、更科学。  相似文献   

20.
运用灰色综合评判法对参加2012年河南省大豆区域试验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参试15个品种中,驻豆03-16(Q12)、周04012-6(Q13)和濮豆1802(Q15)的灰色综合评判值最高,表明这3个品种在河南省不仅高产而且适应性较强,综合性状优良,适宜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