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大豆凝集素(SBA)与猪小肠不同部位黏膜特异性结合的程度。21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纯化的SBA,饲喂1周后,无痛屠宰,立即取十二指肠、空肠前部、空肠中部、空肠后部和回肠组织,用10%的甲醛固定,制作常规石蜡切片,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小肠组织中的棕色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结果表明:整个小肠黏膜与SBA都有特异性结合,光密度值由十二指肠到空肠中部呈下降趋势(P<0.05),但从空肠后部到回肠又出现上升趋势(P<0.05)。SBA在小肠前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部)主要与绒毛的上半部分结合(P<0.05),且集中于上皮细胞表面;而在小肠后部(空场后部和回肠)较均匀地分布于黏膜上皮、固有层和中央乳糜管中。研究表明,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膜糖基化过程中含有N-乙酰基D-半乳糖胺或D-半乳糖,猪小肠后部对SBA的内吞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2.
试验分别选择怀孕的6只SD大鼠和ICR小鼠,单笼饲养。仔鼠于分娩后19日龄断奶,在仔鼠第1、7、14、21、28日龄和第35日龄时分别从6窝仔鼠中每窝随机取1只,每个日龄6只,屠宰后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制作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后用图像分析仪检测其阳性染色物的光密度值。结果表明:大鼠和小鼠呈现相似的结合规律,大豆凝集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结合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日龄之间大豆凝集素的结合程度差异极显著(P<0.01)。在大鼠和小鼠出生时结合程度很低,然后逐渐增加,28日龄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获得体外培养状态下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研究猪小肠上皮细胞与大豆凝集素的结合情况.选取新生未哺乳健康仔猪,取小肠组织对小肠上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纯化.纯化后的细胞以角蛋白抗体-8为—抗进行细胞免疫化学试验鉴定,鉴定后的猪小肠上皮细胞以FITC-SBA为探针进行细胞凝集素荧光标记化学试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大豆凝集素结合位点进行标记.结果表明:试验分离纯化的细胞经角蛋白抗体-8鉴定为阳性,所分离纯化的细胞为猪小肠上皮细胞,经检测其纯度达90%以上,猪小肠上皮细胞FITC-SBA标记结果为阳性.体外培养的猪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存在大量的大豆凝集素结合位点,进一步明确了猪小肠上皮细胞是大豆凝集素结合的主要细胞类型之一,为单胃动物大豆凝集索抗营养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生物素标记的大豆凝集素为探针,研究了大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蛋白在兔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位点主要分布在小肠上皮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上。兔肠道各部的分布规律呈如下趋势:各部阳性细胞类型主要为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仅在空肠有着色;阳性区面积表现为:在空肠特别是空肠前段最深,十二指肠、回肠较浅。  相似文献   

5.
选取5种动物为试验对象,生理年龄均在1/2性成熟期,每种动物4头,猪(长白,70 d)、羊(小尾寒羊,60 d)、狗(比格犬,80 d)、兔(日本大耳白,75 d)和鸡(爱拔益加,75 d)。采用体内原位结扎灌注肠段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大豆凝集素(SBA)在不同种属动物小肠中的残留、结合和内吞特点。动物禁食24 h后,注入麻醉剂,剪去腹部体毛,打开腹腔,结扎空肠前段,(各种动物以空肠前段1/3处相对位置开始结扎)。用30 m L(39±1)℃的生理盐水冲洗隔离的肠段,以冲洗肠段内残余的食糜,分别结扎4段5 cm长的肠段,用注射器分别输入含不同浓度SB(A 0、0.5、1.0 m g/m L和3.0 m g/m L)的Krebs液。灌注时间8 h。试验结束后,采用间接抑制ELISA方法检测3个指标:灌注液中SBA的残留率,肠黏膜表面SBA的结合率,进入小肠壁的SBA的内吞率。结果表明:大豆凝集素在动物小肠中的结合特点存在种属差异;比较而言,SBA在猪和狗小肠中的内吞率和结合率高于羊,兔和鸡的内吞率也较大,且SBA的不同浓度对其在小肠壁上的内吞也有较大影响,低浓度时SBA的结合率和内吞率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大豆凝集素对兔小肠组织的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试验选择体质量(725.45±20.10)g、健康的35日龄断奶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按0、17.5、87.5 mg/kg的剂量灌胃大豆凝集素,试验期10 d,试验结束后,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结果显示:与0 mg/kg大豆凝集素组相比,87.5 mg/kg大豆凝集素组兔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1.96%、49.27%、36.3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分别升高了217.84%、132.46%、74.29%(P <0.05),十二指肠、空肠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2.05%、45.51%(P <0.05),空肠和回肠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6.73%、29.69%(P <0.05)。与0 mg/kg大豆凝集素组相比,87.5 mg/kg大豆凝集素组兔空肠的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了21.12%(P <0.05),17.5 mg/kg和87...  相似文献   

7.
丁酸钠对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日粮中添加丁酸钠研究其对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将32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A组(对照组:基础日粮)、B组(丁酸钠组:基础日粮 500mg/kg丁酸钠)、C组(丁酸钠 芽孢杆菌组:基础日粮 100 mg/kg丁酸钠 200 mg/kg芽孢杆菌)和D组(丁酸钠 酶制剂组:基础日粮 100 mg/kg丁酸钠 500 mg/kg酶制剂).试验7周后,采用组织学技术研究肉鸡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比较,小肠肥大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变化,肥大细胞多存在于肠腺周围和肠绒毛固有层,(2)各试验组的小肠肥大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小肠肥大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均从前向后逐渐减少,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最多,空肠的次之,回肠的较少;杯状细胞数则与之相反.由此可知,3种添加剂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且将丁酸钠分别与芽孢杆菌和酶制剂混合饲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好于单独饲喂丁酸钠.  相似文献   

8.
大豆凝集素在鸡肠道内残留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生大豆粉碎,过40目筛,硫酸铵粗提后经N-乙酰基-D-半乳糖胺-epoxy-sepharose6B亲和层析体系纯化出大豆凝集素,以其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建立大豆凝集素间接竞争抑制ELISA定量检测方法,其检测下限低于10ng/mL。以含质量分数为20%的生大豆和1%Cr2O3(外源指示剂)的日粮饲喂鸡(75日龄)2周,检测其十二指肠、空肠前、空肠中、空肠后、回肠、盲肠、结直肠内食糜中大豆凝集素的活性残留率。结果表明:大豆凝集素在鸡肠道内活性残留由十二指肠到结直肠总地呈下降趋势,其中由十二指肠到空肠前的残留率变化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说明大豆凝集素在鸡肠道内吸收和吸附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至空肠前段。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丽水、松阳、武义等地的肉鸡养殖户中常见一种以小肠球虫并发其他肠道感染为主要特征的"小肠球虫综合症",此病往往很少血便,不易察觉,隐蔽性强,易误诊,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讨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小肠形态参数的影响,为枯草芽孢杆菌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选取200羽1日龄健康的AA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C、D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0.10%、0.15%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活菌数为10~(10)CFU/g)。试验期为42 d。试验结果显示:(1)各试验组小肠的黏膜结构都比对照组完整;(2)各试验组的小肠各段绒毛高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the Ratio of Villus Height to Crypt Depth,V/C值)、黏膜厚度及肌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3)对照组V/C值由十二指肠向回肠逐渐减小,而各试验组V/C值,十二指肠的最大,其次是空肠,回肠的最小。以上结果表明:添加剂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肉鸡小肠的黏膜结构,并且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0.15%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2个饲养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皮质酮对肉仔鸡小肠形态和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试验1中,120只8日龄肉仔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2中,108只8日龄肉仔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由每千克基础日粮添加30 mg皮质酮组成.21日龄时,测定肉仔鸡生产性能、小肠形态特征、血浆木糖水平、小肠食糜消化酶活性、养分消化率及小肠黏膜上皮细胞5-溴-2-脱氧鸟苷酸(BrdUrd)标记指数.结果表明,皮质酮诱导的应激显著降低了肉仔鸡日增重、采食量和饲料效率;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显著降低了血浆中木糖水平及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上皮细胞的BrdUrd标记指数(P<0.05).同时,皮质酮显著提高了肉仔鸡小肠食糜中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但显著降低了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5).由此可知,采食含有皮质酮的日粮,使肉仔鸡小肠绒毛高度降低,小肠吸收功能下降,但由于消化酶活性提高,因此消化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考察大豆凝集素(SBA)对原代培养鲤鱼肠道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大豆凝集素在鱼类中抗营养的可能作用方式.在24孔培养板中原代培养鲤鱼肠道上皮细胞72 h后,分别更换为含纯化sBA 0、50、75、100、150、200μg/mL的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72 h后采样测定指标.结果表明,在SBA的...  相似文献   

13.
间接抑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豆凝集素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用标准抗原、纯化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兔IgG ,建立间接抑制酶联免疫吸附法 ,测定了几种不同品种生大豆和豆粕产品的凝集素含量。结果表明 ,间接抑制ELISA检测大豆制品中的凝集素含量变异系数小于 15 % ,样品回收率误差在 15 %以内 ;抑制率在 2 0 %~ 70 %范围内 ,曲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提取液中的大豆凝集素检测下限为 10mg mL。因此本研究建立的间接抑制ELISA法检测生大豆和大豆加工产品中的凝集素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不同剂型乳酸菌对雏鸡生长性能和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子涵  许丽 《动物营养学报》2011,(10):1812-1818
本文旨在比较不同剂型乳酸菌对雏鸡生长性能和小肠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肉雏鸡2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Ⅰ组为固体制剂组,饲喂基础饲粮+0.2%草乳杆菌固体制剂;Ⅱ组为液体制剂组,饲喂基础饲粮+0.2%草乳杆菌液体制剂;Ⅲ组为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0.01%黄霉素;Ⅳ组为对照...  相似文献   

15.
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日粮中不同水平的大豆凝集素(SBA)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30只19日龄断奶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配到5个日粮处理组中。5个处理组大鼠均采食以玉米淀粉酪蛋白为基础的日粮,每只大鼠均供给7g/d日粮和充足清水,试验进行20d。试验中大鼠的平均初始体重为(77.8±2.6)g,5个处理组的日粮SBA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5、1.0、1.5mg/g和2.0mg/g。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SBA,大鼠日增重下降(P<0.01),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和细胞因子浓度均下降(P<0.05),另外血浆免疫球蛋白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表明日粮添加纯化SBA能够影响大鼠生长性能,并能够影响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分泌抗大豆凝集素(SBA)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以纯化的SBA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加强免疫3 d后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应用有限稀释法和间接ELISA 方法克隆筛选出2株分泌抗SBA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A7、F12。细胞上清抗体效价均在1∶2×103以上,腹水抗体效价均为1∶1×106,单抗亚型鉴定结果均为IgG2b型,分子质量为189.6 ku,亲和常数为7.1×107 mol/L,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2株单抗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该McAb的制备为建立SBA定量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