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使用噻嗪酮+毒死蜱(3:1)、吡虫啉+噻嗪酮(1:5)、吡虫啉+毒死蜱(1:5)进行防治稻飞虱田问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药剂对稻飞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吡虫啉+毒死蜱(1:5)和吡虫啉+噻嗪酮(1:5)速效性较好,药后1天防效在80%左右,高于单剂噻嗪酮和毒死蜱,与单剂吡虫啉的防效相近;持效期以吡虫啉+噻嗪酮(1:5)最好,药后14天3个不同剂量处理防效为89.13%-95.46%,其次为吡虫啉+毒死蜱(1:5)和噻嗪酮+毒死蜱(3:1),持效期均大于单荆毒死蜱.  相似文献   

3.
几种手动喷雾器喷头雾滴尺寸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4.
3种手动喷雾器施药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喷雾器进行了16%四螨达可湿性粉剂2 800倍液防治玉米叶螨的田间喷雾试验。结果表明,用W S-16型手动喷雾器和JactoHD-400型手动喷雾器喷雾,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对玉米叶螨的防效分别为88.3%、85.4%、82.8%和85.3%、83.1%、82.1%,明显高于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喷雾的防效;且喷雾时药液滴漏率明显低于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从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W S-16型手动喷雾器的价格适中,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就几种农药对水稻稻飞虱的防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蝉的速效性、持效性均优于其它药剂。药后7 d防治水稻稻飞虱的效果高低顺序依次为毒死蝉、吡虫啉、醚菊酯、混灭威、仲丁威。  相似文献   

6.
新型手动喷雾器WS-16型的额定流量和喷出的药液附着率分别比工农-16型提高35%和10%以上;用于防治棉花蚜虫,WS-16型喷雾器的两种喷头的防效都极显著优于工农-16型切向喷头,且工效提高25%以上;在应用中还表现出省力、不渗漏、药液利用率高等特点,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1.小神桶LB-2型高压喷雾器;2,索松牌425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3.3WSS-4/6型压缩式塑料喷雾器;4.松果牌环保节能量电动喷雾器。  相似文献   

8.
新型机动喷雾器防治棉铃虫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永佳牌WFB18-2和3W-650型机动喷雾器防治棉铃虫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常用喷雾器相比,2种喷雾器在相同防效下可减少田间施药量,能有效节省成本和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9.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噻.异WP对水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以剂量100、125、150 g/667m2处理的防效,药后3 d,为73.92%~77.27%;药后14 d,为80.77%~84.75%,其速效性明显超过25%噻嗪酮WP 30 g/667 m2,持效性显著超过20%异丙威EC150 mL/667m2。30%噻.异WP对水稻安全,适宜用量为125~150 g/667m2(有效成分468.75~562.5 g/667h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静电喷雾器、手摇式喷雾器及机动弥雾机3种施药机械同时使用80%烯啶·吡蚜酮WG(浓度727 mg/L)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背负式静电喷雾喷粉器在药液用量为25 kg/667 m2时效果最好,药后7d可高达97.3%,因其利用静电吸附原理,能够将药液均匀喷洒导物体正反面,实现低残留精确喷雾,具有防效高、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特点,防效随着用药液用量的增大而提高.使用静电喷雾器的3个不同用药量的处理,较之其他的2种施药机械的防效,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具有安全、高效、节本、环保等优点,可显著提高劳动效率,可以在实施统防统治作业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进行烯啶虫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小区试验及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4 g能有效控制水稻褐飞虱,其防治褐飞虱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显著优于常用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0g/L乙虫腈悬浮剂,且对水稻安全;示范区比对照区稻谷产量高6.2%;建议烯啶虫胺与当地普遍使用的稻飞虱防治剂丁硫克百威·吡虫啉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白背飞虱生物型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广西白背飞虱的生物型组成结构,为抗白背飞虱育种和该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指导。【方法】以TN1(感虫对照)、N22(含Wbph1基因)、ARC10239(含Wbph2基因)、Ptb33(含Wbpb3基因)、N’DiangMarie(含Wbph5基因)为鉴别水稻品种,采用群体集团检测法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用蜜露量检测法测定白背飞虱田间种群个体生物型。【结果】不同监测点白背飞虱的致害能力表现不一,总的表现为对含Wbph1、Wbph2基因的鉴别品种的致害能力较强;所监测的代表点自背飞虱以Ⅰ型所占的比例较多,近年来龙州、合浦、容县、田阳、永福白背飞虱Ⅱ型所占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在广西进行水稻抗白背飞虱育种亲本选择时尽量不要选用含Wbph1、Wbph27基因的品种;推广的抗虫品种必须抗白背飞虱Ⅰ型,且对白背飞虱Ⅱ型也要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普通野生稻褐飞虱抗性遗传纯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普通野生稻褐飞虱抗性遗传的稳定性,筛选出抗性稳定的野生稻种质,为水稻抗褐飞虱育种提供抗源.[方法]对从46个原生地采集获得的1591份野生稻植株进行褐飞虱抗性分析,并选择具有抗性的野生稻材料通过套袋自交或花药培养分析其后代抗性遗传纯合表现.[结果]收集的野生稻材料主要为杂合体,其自交一代的生长习性和芒性等发生明显分离.在1591份普通野生稻中,仅有30份材料对褐飞虱具有抗性,其抗性等级为3~5级,大部分为5级.在11份抗性材料的自交后代中,Z1~Z3均存在褐飞虱抗性分离,部分材料在Z4抗性表现稳定;有5份材料抗性从3级提高到1~3级,有4份材料抗性从5级提高到1~3级,有两份材料抗性从5级提高到3级.普通野生稻材料2174花药培养结果表明,6000枚花药经离体培养、诱导,可获得125块独立起源的愈伤组织,分化出8丛双倍体绿苗和两丛单倍体绿苗,愈伤组织诱导率仅为2.0%,绿苗分化率为6.4%.8个独立起源的花培后代中有6个株系抗性等级为5级,有两个抗性等级达到抗的水平(3级),未发现具有1级高抗水平的植株.[结论]普通野生稻通过套袋自交和多代抗虫鉴定,可以获得稳定的高抗抗源,可以明显提高普通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水平.花药培养有利于加速野生稻抗性遗传纯合,缩短后代筛选时间.  相似文献   

14.
抗褐飞虱转基因水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基因枪法将植物雪花莲凝集素基因 (gna基因 )导入到粳稻品种鄂宜 10 5和鄂晚 5号中 ,在R3 代得到 gna基因位点纯合的株系 15份 ,从中选择 5份株系 (分别来自不同的独立转基因单株 )进行后续研究。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株系对褐飞虱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转基因材料与对照品种相比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一致 ,但结实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挖掘机挖掘铲的结构直接影响着挖掘机的入土性能、碎土性能、动力性及刚度,在含水率约为12.6%的黄绵土中对三角形平面铲和栅条式挖掘铲的入土性能和碎土性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栅条式挖掘铲挖掘效果优于三角形平面铲,动力性能好;且栅条式挖掘铲的栅条对土壤有拱碎作用,能够减少进入分离装置的土壤量,有利于土薯分离.  相似文献   

16.
7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江苏、浙江、广东和湖北4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20、150 g/hm2处理药后7 d的校正防效分别在86%和91%以上,且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施用不同肥料种类及用量条件下,调查稻田蜘蛛和飞虱种群消长情况,结果表明,施用不同肥料种类及不同用量,对稻田蜘蛛和飞虱消长有一定程度影响,施肥后5,13,21,32 d蜘蛛数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施肥后5,13,21 d飞虱数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施肥后32 d飞虱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防治杜鹃病害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机动弥雾机具有省工、省本、高效等优点,与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相比,工效提高35.3%~43.2%,节省用药17.3%~19.9%,且能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花生应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GGR6号、惠满丰、喷施宝对花生生长发育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尤以施用GGR6号效果最好。主要表现为促进根系发育 ,植株生长稳健 ,增加百果重 ,提高出米率 ,增加产量。GGR6号最佳施用方法为 2 0mg/kg浸种 ,并于开花期、结荚期各喷施 2 0mg/kg。  相似文献   

20.
用25%吡蚜酮可湿粉单剂对稻飞虱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可湿粉单剂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先正达),且优于30%毒死蜱+10%噻嗪酮(40%天-2009-06)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