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刊讯:2003年9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核工业湖南无纺布厂等单位的攻关课题负责人、有关专家及中国农科院科技局的领导共30多人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国家攻关“麻类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课题中期评估及滚动立项研讨会。会议由国家攻关“麻类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课题主持人、麻类研究所所长熊和平研究员主持。三大麻类(苎麻、亚麻、黄红麻)八个子专题负责人对各自承担的课题情况作了详细的汇报,认真总结了经验,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剖析,对今后工作的重点作了详细的计划。熊和平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2年9月21~23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持召开了国家863项目“主要麻类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及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课题汇报暨学术交流会,来自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福建等省(区)的八个课题承担单位参加了会议。中国农科院科技局派员作了重要讲话。各课题组就“十五”期间的研究迸展、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作了详细的汇报。该课题主持人、麻类研究所所长熊和平作了总结发言。  相似文献   

3.
朱爱国 《中国麻业》2006,28(1):23-23
麻类所三项“948”项目——“国外特优质苎麻品种的引进与利用”、“国外优异红麻种质资源的引进与鉴定利用”、“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黄麻优良品种引进与鉴定利用”于2005年11月27日在湖南长沙通过农业部组织的验收。验收会议由农业部“948”项目官员路亚洲先生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袁学志副局长、项目与成果处李建萍处长参加了会议。验收专家由国内9名知名专家组成,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福建农林大学祁建民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崔国贤教授担任专家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4.
麻类优异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种质创新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研究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麻类资源大国。但是,麻类种质创新落后、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可利用资源贫乏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和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报告了麻类种质创新的方法和技术,麻类优异基因源的发掘和利用,“十五”苎麻、红麻、亚麻、黄麻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的成果,对今后的麻类种质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2年12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通过了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的成果鉴定。本成果是由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及岗位专家彭源德研究员率领的两个研究团队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资助下共同完成的。通过对苎麻机剥副产物进行青贮饲料加工和食用菌培养研究,以机剥苎麻副产物为原料,将青贮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涪陵苎麻高产栽培技术”通过专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云 《中国麻业》2005,27(5):268-268
2005年5月20日,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邀请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及涪陵区有关专家,对涪陵区农业局经作站主持完成的“苎麻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审核数据和质疑后,认为该项目针对涪陵区的土壤气候条件,研究形成的“苎麻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技术成熟、实用,其中“提早播种、双膜覆盖育苗、  相似文献   

7.
简讯     
应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的邀请,美国红麻协会(American Kenaf Society,AKS)秘书长、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刘爱民(Frank.A Liu)博士于2003年1月10-13日来我所进行了为期4天的学术访问并取得圆满成功。 在华期间,刘博士与麻类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就黄红麻研究与开发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和专题讨论,对麻类所承担的黄麻和红麻两个国家“948”项目执行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作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国家麻类种质资源平台工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平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为依托,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2名。"十二五"期间,收集国内外麻类种质1204份,资源拥有量增至10970份,居世界第一位;农艺性状鉴定2804份,优质、抗病虫、抗逆等特性鉴定挖掘出优异种质51份,创制新种质11份;种质分发服务2952份次、年均约590份次,资源信息咨询1000份次,优异种质展示50份、150份次,累计参观人数923人次,现场预订种质材料243份次,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成效显著,服务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个、各类科技计划课题49个,育成麻类新品种25个,支撑成果奖励5项,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4名。  相似文献   

9.
孙进昌 《中国麻业》2006,28(3):166-166
5月22日上午,我院麻类所综合实验大楼前,鞭炮齐鸣,掌声如雷,随着红绸从刘旭副院长和刘国良处长手中徐徐滑落,“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长沙分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相似文献   

10.
李宗道 《中国麻作》2000,22(4):28-29,38
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麻类行业“十五”规划,其次谈到农工科贸一体化是21世纪我国苎麻行业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还谈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以及我国台湾省早就实现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八十年代作者和湖南省经济作物局刘长远局长协作,两年内建立九个良种区域化基地县,共45万亩,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九十年代末作者又主持另一个苎麻产业化项目,目前正在实施中。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7月5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业与食品行业制造与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与示范”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科技部高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有关领导、本项目责任专家、项目牵头单位领导、项目技术咨询专家及各课题承担单位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特种茶研制与开发总结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种茶研制与开发课题1994年列为院管课题。三年来课题组以开发研制特种茶新产品为目标,探讨各种茶类特种茶制作工艺,研制出特种绿茶产品5个,特种红茶产品1个,乌龙茶产品2个和特种。其中绿茶产品“福云曲毫”和“剑芽”荣获’95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绿茶产品“松针”和红茶产品“坦洋金猴”荣获银质奖,同时“松针”与“坦洋金猴”荣获1995年禄福建省名茶奖,绿茶产品“茸芽尖”、“金绿香”获1996年福建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纺织工业局于7月25-27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召开“机织黄麻地毯”鉴定会议,对承担此项目研制的益阳市地毯厂提出的研制结果进行鉴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全国黄麻产品调研电心,浙江麻纺织厂、河南省纺织厅、湖南省经委、计委、科委及有关机关、公司、宾馆,科研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27个单位39名代表。  相似文献   

14.
作物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种质创新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研究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麻类资源大国.但是,麻类种质创新落后、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可利用资源贫乏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和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报告了麻类种质创新的方法和技术,麻类优异基因源的发掘和利用,"十五"苎麻、红麻、亚麻、黄麻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的成果,对今后的麻类种质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肖爱平 《中国麻业》2004,26(3):124-124
2004年4月11日,受农业部委托,中国农科院科技局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承担的“苎麻、红麻、黄麻纤维细度穴支数雪快速测定技术”项目进行了鉴定。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的技术报告、审查了相关的技术资料,经现场测试、质疑、答辩和充分讨论,一致认为:1、该项目系统研究了苎麻、黄麻、红麻的纤维细度与直径的相关性,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自主研制设计了麻类纤维数据分析测试软件(Ultra-OFDA),并将其嵌入引进的OFDA纤维直径分析仪,实现了纤维细度的快速检测。2、该项技术首次实现了对苎麻、红麻、黄麻纤维细度及细度分布的…  相似文献   

16.
冷鹃 《中国麻业》2006,28(1):5-5
根据农业部农质办函(2005)80、87号文,2005年12月8-10日,由五名国家级评审员组成的评审组,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承建的“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了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五年到期复查现场评审。评审期间,评审组采用听、问、查、着、考等多种形式。对“中心”质量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性以及与新评审准则的符合性进行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7.
熊和平 《中国麻业》2007,29(A02):375-379
本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现代麻业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对麻类等特色纤维资源遗传改良、麻类等特色纤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麻类等茎纤维生物质加工研究、工程微生物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提出了现代麻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8.
“环保型麻地膜的研制”课题通过农业部科技成果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永健 《中国麻业》2004,26(3):109-109
由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主持的“环保型麻地膜的研制”课题于2004年4月26日通过农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登记号:农科果鉴字眼2004演第031号。课题组经三年多的研究,成功研制出30g/m2、40g/m2的超薄环保型麻地膜产品熏填补了国内空白,比国外同类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优。研究形成的麻地膜制造工艺技术和原料配套技术,为麻地膜产业化打下了基础,该技术经专家评议达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自1978年引进塑料地膜生产技术以来,我国塑料地膜覆盖面积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地膜覆盖面积在1400万公顷以上。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国地膜覆盖面积将扩大到2…  相似文献   

19.
1988年12月8日-12日,在北京召开“863”生物技术领域年会,这次年会不仅是“863”高科技计划执行一年来的一次工作检查,也是一次较全面较广泛的学术交流。 生物技术领域包括三个主题。第一主题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包括9个专题38个课题。01专题──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有三个课题,01-01两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及光敏核不育基因的研究,0l-02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及广亲和基因的研究,01-03无融合生殖及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参加后面两个研究课题。三个课题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8日上午由专家委局会主持开…  相似文献   

20.
沅江是闻名全国的苎麻集中产地,享有“苎麻之乡”的美誉。多年来为我国麻纺业的发展和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期临近,麻类产品被誉为本世纪的“绿色产品”,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麻类产业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沅江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苎麻生产基地,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迎接“入世”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拟想:以生产优质原麻为基础,以市苎麻纺织厂为龙头,形成“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是我市麻业跻身于世贸交易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