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乌龙茶焙功     
"焙茶手艺到了家,一年银子不愁花"。就凭这句流传在武夷山茶人中的顺口溜,足见焙茶这道工序的重要性。做武夷乌龙茶,其工序是复杂严谨的。武夷茶保持了乌龙茶一千多年来传统的焙  相似文献   

2.
笔者近时翻阅地方史料,看到编修于1929年《建瓯县志·实业卷》大篇幅记载了建瓯茶事,如水仙茶树品种的起源,乌龙茶的传播等,其中篇幅专述了乌龙茶生产技术,据笔者考究,该文可以说明以下事项:1、该文献全面记述了乌龙茶生产技术,包括园地选择、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初制加工、茶具设施、工艺标准。该文对生产高品质乌龙茶理论全面、工艺精湛、技术成熟、经验丰富、操作性强,至今仍有非常可取之处,实属一篇专业技术文献。2、其时乌龙茶初制有9道工序,即:采摘、晒青《晾青(室内萎凋)》、做青(摇青、并筛、密室静置)、炒鼎、揉茶、复炒、水焙、…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取不同茶季生产52个乌龙茶茶样,对其茶黄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安溪黄旦品种产清香型乌龙茶的年均茶黄素含量较高,本山品种产浓香型乌龙茶年均茶黄素含量较高;武夷山肉桂品种产乌龙茶茶黄素年均含量较高于其他品种。季节间,安溪生产的清香型乌龙茶茶黄素含量为:夏季=秋季春季,夏季、秋季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较春季存在显著差异;安溪地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茶黄素含量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春季与秋季之间差异显著;武夷山产区和台湾南投产区乌龙茶茶黄素含量:秋季春季,季节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焙火工艺能一定程度提高茶黄素含量。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50年代以前,各地出售的商品茶,一般皆属散装茶,顾客买多少,现称现实,唯独乌龙茶全部是以大小包装的形式投放市场,至今国内外乌龙茶销区也仍然保持这种形式。包装茶原于武夷茶的初制工序,由于武夷岩茶单丛、名丛的品种很多,而大部分品种的数量却只有几两,在初制烘干工序中,因数量少而难于单独供焙(足火),于是采用武夷山区制造的、没有杂味的“武夷纸”裁成内小外大的正方形,放入茶叶约25两(司码秤),刚好包成长方形四方包,包外标示茶叶的品名,然后合并烘焙,商家为表示地道产品,在茶包上加盖茶庄、茶行名称后,即原…  相似文献   

5.
乌龙茶发源于福建,武夷山所产武夷岩茶在十八世纪就驰名中外,一直被认为是乌龙茶的代表,这次我们邀请茶叶界的老前辈和对乌龙茶生产、研究、教育、贸易等方面有贡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武夷山共同研讨乌龙茶的问题,更有特殊意义。目的是继往开来发展为乌龙茶这一宝贵遗产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武夷岩茶应对入世挑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产于武夷山的武夷岩茶是世界四大茶种之福建中小叶种的代表,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和乌龙茶的鼻祖,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其独具特色的“岩骨花香”之“岩韵”被称为乌龙茶的珍品。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武夷岩茶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既有面临“洋茶”的挑战,又有进入国际市场的良好机遇,总的来说是机遇多于挑战。1 武夷岩茶产业现状武夷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品种资源优良等优越的自然条…  相似文献   

7.
台湾乌龙茶是由乌龙茶发祥地——武夷山传入,其制法是以武夷岩茶制法为蓝本;后由安溪引进铁观音,并聘请安溪茶师传授制茶技术,又与安溪乌龙茶制法密切相关。因此,台湾乌龙茶与福建乌龙茶只是大同小异:制造程序基本相同,准备工序名称,具体操作方法,掌握程度、加工粗细等有所  相似文献   

8.
杜起洪 《福建茶叶》2009,31(3):34-35
近些年来,名优清香型铁观音茶价好货紧效益高,带动了新一轮乌龙茶的发展热潮。清香型乌龙茶的采摘标准要求较高,做青采用空调间“薄摊、长凉”,在焙干上进行反复包揉多次筛末、烘烤箱低温长焙。这与传统工艺比较,加工车间面积需增加一倍左右,而生产效率反低约一倍。在人多地少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的安溪老茶区,千家万户做茶,每户面积几亩或十几亩,多者也不过几十亩.其初制加工与管理的压力并不突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黄棪和铁观音2~4叶中或大开面秋季新梢为供试鲜叶,比较了"晒青做青"、"揉捻造型"和"干燥焙火"工艺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轻晒轻摇"茶样汤呈黄绿,"重晒重摇"略显橙黄;半球形茶样较条形茶滋味更浓;"足火慢焙"茶样汤香尚清,滋味变淡。铁观音品种以"重晒重摇-直接烘干"的半球形乌龙茶制法品质最优;黄棪品种则以"轻晒轻摇-直接烘干"的条形乌龙茶制法品质最优。各乌龙茶样品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存在品种区分,但同一品种茶样并无明显工艺差别。由此可见,感官鉴定能更为直观地反映制茶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样品乌龙茶的烘焙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乌龙茶以传统货号方式出口将逐渐被凭样成交的贸易方式所取代,即先寄小样让客户确认品质,然后,小样与大货样对照成交。因此,就要求所寄小样要能准确反映大样的品质,拼配烘制小样显得非常重要,而小样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小样的供焙技术。本文拟就用实验室检验水分的电烘箱来烘焙小样品乌龙茶(100克~1000克)的技术作简要叙述。一、影响供焙品质的因素乌龙茶供焙指半成品供制成精茶,其作用主要是烘干部分水分,有利于保存。另一方面是促进化学反应,使不利于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挥发或转化成有利于产品…  相似文献   

11.
日前,从福建武夷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福建省乌龙茶、白茶国际标准提案制定工作会议日前在武夷山召开。这意味着我国乌龙茶、白茶标准日益与世界接轨。据了解,近年来,乌龙茶、白茶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国际标准技术指标,茶叶出口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台式乌龙茶初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乌龙茶创始于福建。产区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和广东的部分地区,相应称之为福建乌龙茶,台湾乌龙茶和广东乌龙茶,它们具有各自的品质风格。乌龙茶制造技术有效地利用和控制酶促氧化作用,其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有利于乌龙茶特殊香味的形成,依照产区条件、工艺特点和品质特征,乌龙茶大体可分四种类型。闽北乌龙茶,以武夷水仙为代表,包括广东的凤凰水仙。闽南乌龙茶,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包括广东潮汕一带的乌龙茶。台湾包种茶,条型的以文山包种茶为代表,半球型以冻顶茶为代表。台湾红马龙,以香按乌龙(又称白毫乌龙)为代…  相似文献   

13.
烘焙技术在闽南乌龙茶中的应用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烘焙干燥是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烘焙除蒸发水分,固定品质,紧结条形外,对于香气的发展和其它成分的转化,提高乌龙茶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乌龙茶烘焙的方法、技术和摊凉冷却与品质的关系。从火主要因素,提出“看茶用火”和不用阶段“控焙”的要求及技术。阐述了乌龙茶干燥是在一定温度下完成的,始终存在着热化作用。乌龙茶烘焙正是运用热化作用原理,根据“茶”与“火”的“君”“臣”关系,即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控制其内含物质的变化,使乌龙茶的品质“香臻圣炒,味得天真”。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了咖啡的起源,咖啡的功效,兴隆焙炒咖啡的研制,兴隆焙炒咖啡的技术方法和产品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茶世界》2017,(9)
<正>武夷山是我国江南著名的茶叶产区,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鼻祖,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香、清、甘、活"而著称,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独具岩韵而享誉中外。近些年来,武夷山市紧紧围绕"控制总量、提升质量、扩大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思路,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旅促茶、以茶兴旅、茶旅融合"品牌联动的山区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炒茶用油起于何时,已无从稽考。生产实践证明炒茶时适当用些油确实能改善制茶作业,提高茶叶外观质量,尤其是扁形茶类和特种名茶的炒制,用油已成了一种传统习惯。然而,对于炒茶用油的作用以及炒茶用油中的一些问题,长期来很少为人注意。近年来,笔者在收到的茶样中就发现了一些与油有关的问题,甚至发现有用矿烛炒茶之事,这是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和采访,现就炒茶用油的有关问题谈些浅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7.
《茶世界》2009,(2)
本刊讯从福建武夷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福建省乌龙茶、白茶国际标准提案制定工作会议日前在武夷山召开。这意味着我国乌龙茶、白茶标准日益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18.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载了武夷山古茶树考察组于2007年5月17日在海拔1600m的平坑顶高山上发现古人种植已三百年的古茶树情况.还揭示了其生物学性 '状、成荼品质特征和生态环境等情况.为探讨武夷山茶树物种起源和遗传变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林治 《福建茶叶》2001,(4):58-59
武夷山市和安溪县是我国最著名的两个乌龙茶主产区.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同属于乌龙茶类(也称为青茶类)并且都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不知始与何时,武夷山茶叶界在评论乌龙茶的品质特点时流行一种说法:"安溪铁观音的特点是香、清、甘、活,而武夷岩茶的特点是活、甘、清、香."一个"香清甘活",一个"活甘清香,这看起来只是四个字排列的顺序不同,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安溪把"香"放在铁观音品质特点的首位,而武夷山把"香"放在岩茶特点的末位,这就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安溪被誉为飘香的土地,近年来茶叶生产稳步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适销对路,广受消费者的欢迎,199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目前安溪县的乌龙茶产量占全省的1/3,占全国总产量的1/4,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乌龙茶都.而生产乌龙茶历史悠久,曾以产茶名扬四海的武夷山却因为找不到提高茶叶质量的突破口,不懂得如何做出更"活"的茶,而始终在悲剧中盲目徘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