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香蕉枯萎病是危害全球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枯萎病的有效措施,而开展抗病香蕉品种的果实特性及品质研究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本研究通过以巴西蕉为对照,对4个香蕉枯萎病抗性品种的果实特性、果实品质及感官评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蕉9号’的单穗重、果梳数和果指直径显著高于巴西蕉,单株产量比巴西蕉增加21.9%,而‘南天红’和‘南天黄’的单穗重、果梳重及果指数均显著低于巴西蕉,‘中蕉4号’的果实性状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南天红’的含水量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3个品种的含水量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中蕉4号’的可食用率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3个品种的可食用率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中蕉9号’的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巴西蕉,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则显著高于巴西蕉。‘中蕉9号’和‘南天红’的单宁含量显著低于巴西蕉,‘南天黄’的单宁含量则显著高于巴西蕉。‘南天红’和‘中蕉9号’的果肉色泽、气味、甜味及口感等感官评价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2个品种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表明,4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的综合表现可分为3个等级,‘南天红’和‘中蕉9号’为第1等级,‘中蕉4号’为第2等级,‘南天黄’为第3等级。综上,‘中蕉9号’的单株产量高、综合性状优异,可进一步开展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天宝蕉(M·n‘Dwarf Cayendish’)又称矮脚蕉、本地蕉、度蕉等,原产天宝地区,具有七百多年的栽培历史.以其具有优质、丰产、抗风等特点,成为闽南蕉区的主栽品种之一,种植面积及年产量均占第二位.该品种风味独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声誉,是我国香蕉产品出口的优良品种之一,产品曾销往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天宝蕉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其种性已开始退化,除缺乏经常性的提纯复壮外,对  相似文献   

3.
香蕉种质资源丰富,不同香蕉品种对各个枯萎病生理小种的耐受性不同,利用遗传背景差异大、抗性不同的香蕉品种进行轮作可能达到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效果.本研究选取华南地区常见的香牙蕉、粉蕉、龙牙蕉、贡蕉等栽培蕉类型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24个香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应用,筛选遗传背景不同并且具有一定抗枯萎病的品种,进行...  相似文献   

4.
以3个香蕉品种‘巴西蕉’‘粉蕉’‘皇帝蕉’为供试材料,利用福林酚法测定其整个生育及成熟期果皮、果肉的多酚含量,探索不同香蕉品种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多酚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果实发育成熟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香蕉果实整个生育期,多酚物质含量果皮均大于果肉。多酚物质在香蕉果皮、果肉生长发育期迅速积累,到采收期下降,采后果皮多酚物质含量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果肉多酚物质基本维持不变。用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后发现,与对照果实相比,乙烯促进其多酚物质的积累,而1-MCP抑制其积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市香蕉生产上发生普遍,为害重,对产量影响大的香蕉褐缘灰斑病进行为期三年的观察及综防技术实地调查,结果表明:1、香蕉褐缘灰斑病的发病程度与气温雨量密发相关;1-4月属轻度发病,5月病情回升,6-7月进入发病盛期,8-10月达到发病高峰期,2现有栽培的当家品种-台湾蕉和天宝蕉均属易感品种,3防治上需采取农业栽培措施与药剂防治相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以提高香蕉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香蕉"少耕法"栽培在南靖县靖城镇试验种植,头年香蕉收获后,宿根蕉连续10年,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与常规种植方法比较,香蕉"少耕法"栽培具有省工、省本的特点,又能生产纯天然、无污染、品质优的香蕉果实。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不同香蕉品种在广西的表现,对广西崇左市龙州县 10 月秋植的 6 个香蕉品种(桂蕉 6 号、中蕉3 号、中蕉 4 号、中蕉 6 号、巴西蕉、南天黄)的生长发育、结果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比较,旨在为广西香蕉生产的品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同一时期,生长最旺的是中蕉 3 号,最弱的是南天黄,中等的是桂蕉 6 号、中蕉 4 号、中蕉 6 号和巴西蕉。生育期最长的是桂蕉 6 号和巴西蕉,比生育期最短的中蕉 3 号和中蕉 4 号多 17.8 d,南天黄和中蕉 4 号居中。产量最高的是桂蕉 6 号、中蕉 3 号、中蕉 4 号和中蕉 6 号,但 4 个品种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其次是巴西蕉,最低是南天黄。果实综合性状较好的是中蕉 4 号、桂蕉 6 号、中蕉 3 号和中蕉 6 号,南天黄和巴西蕉较差。从综合表现看,中蕉 3 号、桂蕉 6 号、中蕉 4 号和中蕉6 号表现较好,适合在广西种植并获得较高产量,南天黄和巴西蕉表现较差。香蕉不同品种的假茎高度、假茎和叶片数的月增长量与月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促进香蕉植株的生长,低温则抑制香蕉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香蕉果实发育及成熟过程中黄酮含量变化规律,对巴西香蕉、粉蕉和皇帝蕉果实采前发育和采后成熟过程中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个香蕉品种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皮中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果肉中黄酮含量。从抽蕾、断蕾到采收,3个品种果皮中的黄酮含量逐渐降低,表现出与发育负相关。采前巴西蕉和黄帝蕉果肉中黄酮含量也是逐渐降低,但粉蕉果肉中黄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采后成熟过程中,3个香蕉品种果皮果肉中的黄酮含量逐渐升高。且用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后发现,香蕉果皮和果肉中的黄酮含量明显受外源乙烯诱导而增加,受1-MCP的抑制而减少,表现出与成熟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市香蕉生产上发生普遍、为害重、对产量影响大的香蕉褐缘灰斑病进行为期三年的观察及综防技术实地调查.结果表明:1、香蕉褐缘灰斑病的发病程度与气温雨量密切相关:1—4月属轻度发病,5月病情回升,6—7月进入发病盛期,8—10月达到发病高峰期.2、现有栽培的当家品种一台湾蕉和天宝蕉均属易感品种.3、防治上需采取农业栽培措施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以提高香蕉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DUS检测方法和原理,对香蕉新品种“红研二号”与近似品种“巴西蕉”的48个性状进行差异性分析并进行特异性评价。结果表明:香蕉新品种“红研二号”质量性状的假茎、叶柄基部、叶柄及叶中脉背部的颜色为紫褐色(8010-R30B),果轴(穗轴)基部的1/3处为紫褐色(8010-R30B),为特异性的性状;这些紫褐色(8010-R30B)的特异性状,促成“红研二号”花青素含量较高,植株的抗氧化能力增强,表现出检测植株的抗衰老能力强;同时,其48个性状能稳定遗传,果实表皮与“巴西蕉”的颜色基本一致,但果实产量等性状总体优于“巴西蕉”,本研究对该品种的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引进的二倍体香蕉‘Pisang Empat Puluh Hari’进行品种资源评价,鉴定出该品种天然高抗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对香蕉枯萎病1号小种免疫, 2013年被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名‘海贡蕉’。该品种在栽培香蕉中生育期最短、外观好、收购价格高、受市场欢迎,在枯萎病区栽培经济效益好。根据该品种制订其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在海南、广东经多年品试、中试和推广,目前已开发成为国内唯一高抗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纯A基因的商业香蕉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香蕉果实中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质量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不同产区(海南、云南、福建、广东、广西5个主产区)和不同种(香蕉、大蕉、皇帝蕉、粉蕉、红香蕉5个种)香蕉果实中维生素B2(VB2)、维生素B6(VB6)及叶酸3种水溶性维生素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水溶性VB2、VB6及叶酸含量,比较其产地间差异和种间差异,并与其他4种热带水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香蕉果实中VB2、VB6、叶酸含量分别为0.058、0.338、0.010 mg/100 g,其中以VB6含量最为丰富;不同产地间香蕉果实中VB6和叶酸含量差异明显,VB2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种香蕉果实中,以皇帝蕉果实中VB2、VB6和叶酸含量最高。与其他4种热带水果进行比较发现,香蕉果实中水溶性VB6的含量最为丰富,是芒果的2.6倍,荔枝的1.7倍。可见,香蕉果实中含有丰富的VB6,其INQ值为5.60,完全能满足人体日常推荐摄入量,可作为人体补充VB6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13.
在闽南地区对齐尾蕉与台湾北蕉进行品种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北蕉相比,齐尾蕉的适应性存在地区差异性,在高温多湿的漳州地区种植齐尾蕉生长更快,产量更高,梳形更好,但果实品质不如北蕉好,生长周期比北蕉长约25天。在漳州地区种植齐尾蕉是一个具有发展前途的香蕉品种,但如果作为春香蕉种植,建议提早种植或者延长组培苗假植时间,并加强水肥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菌草技术的发明利用,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香蕉在我国南方有较大的栽培面积,园中后期的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适合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发育。食用菌生育过程释放热量提高香蕉防寒抗寒能力,加快灌浆促进果实饱满,达到蕉、菌增收。  相似文献   

15.
长走茎类野生蕉引种时保留部分地下茎;田间保存采用小区块种植,区块间设置保护行作为品种(品系)间缓冲;保护行内先行种植栽培香蕉培育蕉园下层共生植物;截杆处理促进野生蕉无性繁殖,新生的吸芽与母株通过地下走茎相连,共同组成生长较为稳定的野生蕉株丛,有效提高长走茎类野生蕉引种及田间保存成活率,为野生蕉种质资源的田间保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土壤缺水对香蕉果实生长和营养累积模式表明,土壤缺水,其基质势为-85KPa;与土壤不缺水的蕉指相比,其蕉指鲜重、干重、蕉指长和果围都显著地降低.土壤缺水和不缺水蕉指总营养浓度随成熟而下降.与土壤不缺水的蕉指相比,土壤缺水降低了蕉指N、K和Mg浓度,提高了P和Ca浓度,使总可溶性固形物稍有增加.果肉/果皮比率降低.抽蕾22周以后采收的蕉指,不管土壤缺水与否,后熟时果实、果皮开裂.根据果实生长和质量参数的变化,建议不管土壤缺水与否,宜在抽蕾后20—21周采收‘Robusta’香蕉.  相似文献   

17.
自从我国1996年发生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以来,病害以几何级数在我国主要的香蕉产区扩展,使传统的香牙蕉种植区域严重衰退,我国适宜种植香蕉的地方逐渐减少。本文通过大蕉、广粉1号粉蕉、粉杂1号粉蕉、贡蕉、海贡蕉等有市场开发潜力的香蕉栽培品种与传统巴西香牙蕉的生产与效益的比较分析发现,在每公顷投入3.0万~7.5 万元条件下,种植香蕉获利1.5万~7.5万元。通过商品价值链以及经济特性的反馈,揭示香蕉各品种生产优势以及市场开发潜力,以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发展香蕉品种多样性生产,提出栽培技术以及研发改良建议,从而使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十年中,香蕉的商品生产已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人们对种植密度、病虫防治、排水灌溉、铲除杂草以及选育良种等香蕉生产技术问题,正在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改革.目前栽培的香蕉品种,一般认为与两个野生的双倍体种——Musa acuminata和Musabalbisiana有关.已经知道这两个种在野外自然杂交与授转,导致产生现在可食用的三倍体香蕉.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省河口县沙坝,将高产、优质的香蕉新品种‘红研一号’与当地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威廉斯8818’、‘巴西蕉’及福建省近年来推广的优质品种‘漳蕉1号’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个品种3年的平均果实质量性状(指净重量,净重量=实际的毛重量×0.9)表现为:‘红蕉一号’(23.52 kg)>‘巴西蕉’(23.06 kg)>‘威廉斯8818’(22.99 kg)>‘漳蕉1号’(22.79 kg),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试验还对其它主要性状进行了检测。综合来看,改良、选育出的矮杆、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20.
报道来源于台湾北蕉田间芽变体的香蕉新品系"热蕉11号"在香蕉种质资源圃中所表现的生物学特性。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假茎高度比巴西蕉略低而比北蕉略高、围度则大于巴西蕉和北蕉,株型表现为粗壮、叶片宽大较紧密。2、产量高于巴西蕉和北蕉;果型外观漂亮整齐、大小适宜,果实主要营养成分指标含量也高于巴西蕉和北蕉,内在品质较好。3、叶片POD同工酶谱带有13条,"热蕉11号"多了1条强谱带4,缺乏谱带5,这说明与巴西蕉和北蕉比较,有明显遗传上差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