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秋玲  李东敏  邵亚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30-11132
通过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及可持续利用土地为原则和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在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3个方面的效果,并对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协调重庆市南岸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应用文献资料法,对南岸区土地资源利用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利用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评价了南岸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南岸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模式、环境友好型城镇土地利用模式、工业土地利用环境友好模式。提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以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庆市丰都县1996年、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与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丰都县1996—2004和1996—2010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对比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格局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未利用土地减少,园地、林地、水域、交通用地增加;(2)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均呈改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退耕还园、还林,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3)规划与实施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差异太大;(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实际土地利用变化一致性很差,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5)对规划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改善重视不够。最后提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方法】根据临夏州2001—2008年统计资料,设计适合临夏州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模型,对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度从0.49上升为0.90,总体经历了土地利用滞后型勉强耦合发展模式到土地利用滞后型初级、中级耦合发展模式再到生态环境滞后型良好耦合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二者逐渐在趋向良好耦合发展的轨迹。【结论】基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评价模型,对定量评价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耦合度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可信度,有利于对区域土地利用是否科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璧山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结合区域土地、生态、资源特点,探索适合璧山县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璧山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结合区域土地、生态、资源特点,探索适合璧山县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典型森工资源型城市伊春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1~2010年伊春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伊春市土地利用评价值和生态环境评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评价值由0.1303提高至0.7147,生态环境评价值由0.2201提高至0.6657;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上逐年增加,由0.3912增加到0.8296,从濒临失调类土地利用滞后型模式演进为中级协调类生态环境滞后型模式,表明伊春市土地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潘洁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4):142-144,183
本文选取江苏省和山西省自2005-2014年这10年间关于土地利用、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的数据,研究了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几个方面的关系,为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在一定方面持续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相关依据。根据本文的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率和区域经济增长及生态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根据结果,本文从提升区域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增加土地利用率,依据科技创新手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地区土地利用、生态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增长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及意见。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0、2000、2010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市区土地利用进行监测,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生态价值,以1 km×1 km网格为统计单元,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中心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多样性下降,离市中心较近的独立乡镇多样性快速上升,功能转变为城乡结会部;研究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网格逐渐连通;研究区内生态价值较低,生态环境脆弱.20年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较大,高利用程度、低多样性、低生态效益的网格逐渐相互连通,形成大的斑块,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遵义市乐山镇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该地区实施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结构、粮食产量、农民收入、项目区生态环境及农民的生存环境等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土地整理给农民带来的效益。结果表明,实施土地整理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得到增加,农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说明土地整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因此,今后要加快土地整理步伐,引导农民进行土地的有序流转,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陈炳超  王丽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45-15649
以广西区崇左市龙州县为例,从低碳的视角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县域生态环境效应问题,从而探究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的影响,并针对该县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其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环境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起着必然的推进效用,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覆被的生态功能不断提升,才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在分析新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气候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性质和水资源环境等的影响,为合理布局新疆土地利用和有效改善土地覆被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宝华 《农学学报》2021,11(4):62-67
利用山东省1970s、1980s、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研究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70s—2015年山东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除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外,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艾比湖流域多时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景观格局以及土地利用转换方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阐述艾比湖流域近18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应.[方法]运用相关分析方法论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效应.[结果]从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动态变化来看,景观分离度的逐步降低、破碎度的先升后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急升缓增;生态系统价值的不断增多;通过生态环境指数模型分析及土地利用转换和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的响应研究,艾比湖流域各土地类型转换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质量的降低.[结论]艾比湖流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区域各类具有高生态价值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扩大有利于整个区域生态质量的改善,但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TM影像数据、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CHRED),运用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和碳排放核算等方法,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转型前后生态环境变化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幅度较大,其中园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换较明显,未利用地转出面积最大(10.33万hm2),说明研究区土地开发程度较高。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研究期间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89 227.32万元,其中,园林地、草地和水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贡献高。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量较高的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转型后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趋势,但土地碳排放量变化速度远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速度,因此在乌鲁木齐市低碳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生态省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为契机,笔者着重研究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生态环境评价的原则、依据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选取土地生态环境物质输入等4个约束层指标和单位土地面积能耗等17个指标层指标,并依据江苏生态省建设目标对各个指标值在2004年现状基础上做了测算和评价。并依据指标体系,对江苏省进行了土地生态环境区划分,主要分为三级,分别为土地生态区、土地生态亚区和土地生态环境区。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望都县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是指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土壤、微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变化带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的变化。土地整理能够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结果直接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价和分析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将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中的7个指标分别定量,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本次评价中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4、0.623、0.137,建立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得到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能够客观、有效地反映土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提出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的对策和建议,为土地整理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分别以农地和林地两种用地情况占主要因子,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区农业区划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发展至今共分为3个阶段,包括理论研究起步阶段、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快速发展阶段和不断发展与完善阶段。笔者拟从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其研究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并对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不论是在时空变化研究、驱动机制研究还是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和模型模拟研究中都取得较大进步,但在研究过程中未能区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信宜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定最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可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1996-2007年广东省信宜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参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对信宜市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信宜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