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是盆景赏石的爱好者。在分享《花木盆景》杂志带来的艺术美的同时,也关注着盆景艺术的未来发展。《花木盆景》杂志B版盆景赏石刊载了若干篇有关盆景发展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花木盆景》B版2008年第10期《编读往来》栏目,刊登山东文登赵锦坤先生希望多刊登一些微型盆景信息和制作方法,引起我写作微型盆景创作体会的兴趣。我玩微型盆景已近20年,有经验也有很多教训。还是从微型盆景和中大型盆景的异同说起。微型盆景的构思、制作过程和  相似文献   

3.
为了丰富退休生活,我爱上了盆景艺术。经盆友们介绍,订阅了《花木盆景》杂志。这是一份好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使我懂得了盆景方面的许多知识,如什么是盆景,盆景的来历和发展进程;什么是盆景艺术,盆景的制作和养护技艺等等。同时,与盆友们一起经常跑花木盆景市场和参观花木盆景展览等活动,也购买一些盆景苗木和树坯,自己动手学做树木盆景。我学做树木  相似文献   

4.
刘永辉 《花木盆景》2014,(11):99-99
2005年某日进城逛旧书市场,购得《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40余本,杂志上精美的文章和盆景图片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我,便逐渐学着玩盆景。《花木盆景》自此成了我的枕边之书,我开始自费订阅了《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并通过杂志社邮购、旧书市场搜寻、网上查找等方式收集创刊后未能订到的旧杂志,现已基本收齐。  相似文献   

5.
正我是报刊迷,每年都投入近千元自费订阅报刊,当然包括《花木盆景》。细阅每期杂志,我感到春风拂面的同时,也有一吐为快的感言。在《花木盆景》创刊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祈愿编读双方加强互动,共同构筑一所绿色的精  相似文献   

6.
200年9月,在湖南岳阳市举办的中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上,从各地挑选出来的动势盆景(系列)作品在会上同时展出,使到会盆景界人士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闭幕式上,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以他八十岁高龄长的身份,语重心长地要求我们从十个方面去研讨中国盆景。后来图刊于《花木盆景》2002第11期B版中。当我读到“如何创立‘既具中国民族特色,又弘扬  相似文献   

7.
正初识《花木盆景》是在1999年,我到上级绿化办公室去办事的时候,和一位老师傅聊起手头缺少绿化资料,他向我推荐了《花木盆景》,并赠送了我一册。回到单位后,我认真地进行了阅读。丰富的内容,切实可行的技术,贴近工作的政策宣传,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从2000年起,我每年都订阅这本杂志,还将自己的技术心得,绿化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写成一篇篇小文章寄给杂志。编辑部的老师对我很热情,不管文章是否能刊用,都认真地提出修改意见,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13年来,《花木盆景》  相似文献   

8.
<正>2004年来,我从机关公务员岗位上退休了。退休五年期间,未曾间断订阅《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杂志,闲暇之余,还乐为这本心爱的杂志当起了义务红娘。  相似文献   

9.
<正>订阅《花木盆景》杂志盆景赏石版仅仅为了欣赏还不够,这是我的一个感悟,或者说这也是我的一个观点。我的意思是:盆景赏石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花木盆景》杂志创刊30周年大庆,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和撰稿人,耳闻目睹了《花木盆景》不断壮大的辉煌历程,令人激动不已。欣慰之余,又唤起了《花木盆景》圆我梦的美好记忆。记得我与《花木盆景》结缘是在2007年武汉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兰花博览会上。兰博会开幕的第二天上午,我应约拜访中国花协兰花分会副会长刘清涌教授,敲门而入发现刘会长正在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正>读者心声我的良师益友我最早结识《花木盆景》杂志的盆景赏石版缘于八年前集藏刊物的个人爱好,当时我就集有一份《花木盆景》杂志盆景赏石版,只不过一直没有好好翻阅,以至于始终只是藏品。2005年我任职于街道绿化的工作,也是因为此,才有了与《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的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12.
我是《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的一名忠实读者。转眼间,我在当阳市桂花专业研究会已度过了16个春秋。在这期间,我对《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的感情有增无减,情有独钟。可以说,我对《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经历了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花木盆景》杂志2002年B版第七期刊登了关于苏州虎丘万景山庄盆景园陈列的《秦汉遗韵》等五盆盆景名作相继死亡的消息,令读大为震惊。这是继明末扬州天宁寺遗物——300年树龄的古桧柏盆景死亡之后,又一些具百年或数百年树龄盆景活物的殁落——这对中国盆景而言不仅仅是巨大损失,我想留给我们更多的应是反思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在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历经半年多筹备的《花木盆景》半月刊“花卉园艺版“和“盆景赏石版“胜利出版了!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把《花木盆景》半月刊办得更好,2001年1月14日和16日,本刊在新办公楼会议室分别召开了“花卉园艺版“和“盆景赏石版“出版座谈会。会议由本社书记程少明同志主持,主编张衍泽同志在座谈会上致辞。出席“盆景赏石版“座谈会的  相似文献   

15.
读者心声     
我要为《缘结盆景 千里而行》叫好 收到2008年第12期《花木盆景》B版,看了《缘结盆景 千里而行》一文,眼前顿觉一亮,心里激动得好几天难于平静。我拿了那本《花木盆景》去告诉了好几位盆友,让他们也分享了这份喜悦心情。大家看了文章,异口同声说道:《花木盆景》将又有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6.
正花团锦簇别样红,木秀于林风骚领。盆中自有乾坤在,景从云集卅亦青。近日,老同事李琴联系我,方得知今年是《花木盆景》创刊30周年,不仅感慨万千。世界永恒,人为过客,对于《花木盆景》而言,作为一名曾经躬耕于此的编辑,我不过是一个过客,但《花木盆景》对我而言,却是一个补充给养的人生驿站,一个感情泊靠的生命港湾。2004年,恰值《花木盆景》创刊20周年之际,我也即将从民族大花园的中南民族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与《花木盆景》杂志结缘已经10多年了,特别是2007年后,由于不断给贵刊写稿、投稿,不仅从网上认识了苏定、李琴、魏娟、王蔚等编辑老师,共同见证了《花木盆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和快乐。  相似文献   

18.
正已故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胡乐国先生是我的恩师,他曾写过一篇文章《盆景是文化》(《花木盆景》2005.11B),文中写到"盆景是文化,它和诗、书、画……一样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盆景艺术讲究文化内涵、讲究人品个性和意境的表现"。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影响,似乎盆景的文化属性也在渐渐稀释,而大家对盆景技艺的关注却与日俱增,不能说这是个不好的现象,但我认为盆景只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才足以成为艺术,而恰恰也是因为注重文  相似文献   

19.
正我与《花木盆景》杂志结缘始于在黄山购买创刊号阅读,相识相知迄今已有30个年头。我的种花养花知识也随着《花木盆景》杂志不断的体量扩容、质量提升,而逐渐积累丰富。当《花木盆景》杂志进入而立之年的青春时节,我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即将步入花甲之年。毫不夸张地讲:这30年我与《花木盆景)问历练、共成长。我第一次在《花木盆景》上发表的短文是1988年4月号上《龟  相似文献   

20.
<正>拿起手机,轻松订阅1.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扫一扫"功能,扫描对应二维码,添加"花木盆景订阅"为好友。2.等待工作人员验证通过。3.好友添加成功后,与工作人员联系,确定订购刊期、邮寄地址、邮寄方式及所需金额,并转账到"花木盆景订阅"即可。只需以上简单三步,您就可以按期收到杂志了,如有其它疑问,请通过微信、支付宝联系或致电本刊发行部:(027)8710 0778;150 0718 96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