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是布尼亚病毒科唯一的植物病毒属,在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地区引起许多作物和花卉严重病害的发生.该研究利用DNAstar、DNAman等软件对其RNA-M编码G1G2蛋白和NSm非结构蛋白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析,发现Tospovirus属病毒的G1G2蛋白和NSm非结构蛋白序列的长度和GC含量在不同病毒种间变异不大,同时得出序列比对图和一致性(Identity)的值、同源性(Homolog tree)的值和系统进化树(Phylogenetic tree)的值,并发现根据NSm蛋白质序列划分的2个相似性组与前人划分的血清组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2.
从生物信息数据库NCBI中搜索并下载最新有关番茄萎斑病毒属Tospovirus各种间S RNA片段全长序列以及该片段上NSs、N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着手,运用DNAstar和DNAMAN以及NPSA等生物信息软件对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以NSs蛋白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显示CCSV和TZSV之间的同源性为85.8%,IYSV和TYRV之间的同源性达90%,MYSV和PSMV间的同源性为97.5%;通过N蛋白序列分析显示,Tospovirus属中有7组同源性较高的种;在Tospovirus属病毒中非极性氨基酸含量最高,极性酸性氨基酸最少,比较TSWV中抗性破坏RB株系与普通株系在NSs、N核酸、蛋白质序列、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二级结构之间的差异,发现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病毒。到目前为止,该属已报道了至少28个Tospovirus病毒种或分离物,但少数分离物之间关系不清楚,甚至同种病毒的不同分离物被命名为两种不同的病毒。本文从种类、血清学、寄主范围、地理分布、传播介体以及核壳体蛋白基因(N)核甘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等方面分析了所有分离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N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了Tospovirus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最后推测Tospovirus病毒起源于南亚及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4.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世界性分布、寄主范围很广的植物病毒,可引起许多重要的园艺植物和农作物的严重病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高效的病毒鉴定或检测技术是防治病毒病害的关键基础之一.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鉴定与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介绍生物学技术、电镜技术、血清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检测方法上的特点、发展应用方向等. 相似文献
5.
6.
明德南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8,(5)
番茄斑萎病毒(TSWV)是广泛寄生于各种蔬菜和观赏植物的一种严重的病原。因番茄斑萎病毒引起的番茄萎蔫病在澳大利亚首次报道。番茄斑萎病毒在1965年第一次从大丽菊分离出,随后从番茄、青椒和许多其他观赏植物分离出。20世纪90年代末番茄斑萎病毒迅速在日本各地传播,成为对温室栽培的蔬菜和观赏植物侵袭最严重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8.
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中唯一能够侵染植物的病毒属,其核心成员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对全球农业构成了严峻挑战。TSWV作为一种负单链RNA型病毒,主要通过蓟马持久性增殖传播。辣椒受TSWV危害尤为严重,常表现为落叶、新叶黄化畸形、生长点坏死等多种复合症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辣椒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研究者对TSWV的致病机理与辣椒抗TSWV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PCR和逆转录PCR(RT-PC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TSWV的精准检测,特别是针对核壳体蛋白基因(N-gene)设计的特异性引物,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与准确性。同时,抗性分子标记已广泛应用于TSWV抗性种质资源的检测与鉴定。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TSWV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广泛筛选国内外抗性种质资源,并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已成功培育出中椒115等抗TSWV辣椒新品种。此外,TSWV还可通过抗原结构变异或宿主免疫抑制等免疫逃逸机制,成功规避植物防御系统,从而加剧防控难度。因此,未来研究需聚焦于抗性遗传资源的深度挖掘、育种技术体系的完善与新型抗性基因的发掘,以培育出更广泛、更持久抗性的辣椒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3种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侵染寄主植物的细胞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对3种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侵染寄主细胞病理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侵染的番茄,叶部细胞中病毒粒体呈块状聚集于内质网池中,果实细胞中呈块状、管状或单个粒体散布于细胞质中,细胞核较完整,叶绿体空泡化;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INSV)侵染的蝴蝶兰叶部细胞和亚细胞结构消失,病毒粒体分布较少,聚集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池内;花生黄斑病毒(Groundnut yellow spot virus,GYSV)侵染的辣椒果实的亚细胞结构较完整,病毒粒体呈块状聚集于细胞质的囊腔内.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Tospovirus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其病毒粒体在寄主细胞内的分布、聚集方式及对亚细胞结构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3种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serGene软件对Genbank数据库中已登陆的番茄斑萎病毒(TSWV)、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NSV)和鸢尾黄斑病毒(IYS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选择最保守的区域,设计3种病毒的特异性引物,通过逐步调整优化PCR的反应条件,建立了多重RT-PCR检测TSWV、INSV和IYSV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可从约16μg的带毒烟草叶片中同时检测到3种病毒,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该方法可以同步、快速、特异地检测出受侵染寄主植物中的TSWV、INSV和IYSV。 相似文献
11.
番茄斑萎病毒为一群带有外套膜并可经由薊马传播的病毒,寄主范围相当广大且在世界各地許多重要经济作物上造成重大损失。介绍了番茄斑萎病毒的寄主范围及危害症状,概述了该病毒的检疫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云南天竺葵上发现番茄斑萎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3)
[目的]在云南省昆明市植物园中发现症状表现为叶片褪绿和环斑的天竺葵,怀疑其为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侵染。[方法]将病叶汁液摩擦接种至本氏烟,显症后取样与原样一起用3种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抗体采用Dot-blot ELISA方法进行检测,并用RT-PCR方法对本氏烟叶片进行检测。[结果]接种本氏烟的系统叶片在7 d后表现典型的花叶、卷曲和枯斑等症状,天竺葵病叶和接种显症的本氏烟系统叶Dot-blot ELISA和本氏烟叶片RT-PCR检测结果均表明其病原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RT-PCR产物的测序结果显示其N基因与TSWV-LE分离物核苷酸相似性达99.74%。[结论]天竺葵病样为TSWV侵染所致,这是首次在中国天竺葵上发现TSWV,对该病毒的防治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在云南的发生分布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及细胞病理特征,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ELISA)和双抗体夹心EUSA(DAS-ELISA),部分样品经番茄斑萎病毒(TSWW)核壳体蛋白基因(N-gene)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以及部分样品的生物学回接测定的方法,对采自云南不同地区20种寄主植物上204份疑似Tospovirus侵染的病株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共有20种寄主作物139份样品中含有Tospovirus分离物,从检出样品的分布看,云南全省均有分布,但在海拔2400m以上的地区其症状表现不明显.Tospovirus云南分离物在血清型、细胞病理特征以及寄主范围方面与国内外报道的同属病毒有共同的特征,同时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即云南存在有Tospovirus新的株系或种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田栽培的烟草及周边杂草释放捕食螨——巴氏新小绥螨(
烟草大田期分别施用1~3次巴氏新小绥螨,每次释放间隔15 d,每种释放次数下分别设置在烟草和杂草上同时释放、仅在烟草上释放以及仅在杂草上释放3种方式。通过对比分析巴氏新小绥螨不同释放次数和不同释放方式下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评价巴氏新小绥螨对烟草上西花蓟马的防控效果。
不同方式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均能不同程度降低烟草大田期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在烟草和杂草上同时施用3次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种群数量的控制效果最好,且维持时间最长,最高相对防效为58.02%;施用2次的防治效果次之,最高相对防效为55.57%;而仅施用1次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最差且维持时间最短,最高相对防效仅为49.96%。相同施用次数下,仅在烟草上施用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略高于仅在杂草上施用,但两者无显著差异。
在烟草和烟田杂草上同时释放巴氏新小绥螨能较好地控制西花蓟马,且在烟草大田期至少同时在烟草和杂草上释放2次巴氏新小绥螨(间隔期约为15 d)才能达到相对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巴氏新小绥螨释放次数越多,对西花蓟马的防控效果越好。
16.
[目的]了解云南地区番茄、辣椒上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Tospoviruses)与传毒蓟马的发生特点,为有效监测与防控Tospoviruses引起的斑萎病及传毒蓟马的发生流行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定点调查法,对云南Tospoviruses常发重灾区泸西和晋宁地区番茄、辣椒上的Tospoviruses及传毒蓟马的发生特点进行调查.[结果]2014年,泸西番茄、辣椒上斑萎病发病率和传毒蓟马种群数量均于7月7日达最高值,分别为16%、66%和1418、822头/100株.晋宁地区番茄、辣椒斑萎病发病较重,7月12日发病率达最高,分别为76%和80%,番茄上传毒蓟马种群数量在6月21日达最高峰,百株虫量为896头,辣椒在7月12日达最高峰,百株虫量为696头.经室内ELISA及分子检测,Tospoviruses种类鉴定为TSWV、TZSV;传毒蓟马种类鉴定为西花蓟马、花蓟马及棕榈蓟马,西花蓟马为绝对优势种.[结论]2014年云南泸西、晋宁等地番茄、辣椒上Tospoviruses引起的斑萎病及传毒蓟马危害严重,选择抗性品种是有效控制Tospoviruses发生流行的方法之一.针对Tospoviruses及传毒蓟马的发生特点,合理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才能保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辣椒番茄斑萎病毒病绿色防控及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主栽辣椒品种百宜辣椒和遵义朝天椒及易感病品种茄门甜椒作为研究材料,采用ELISA法测定感染番茄斑萎病毒(TSWV)辣椒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明确辣椒对TSWV的抗性与防御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TSWV第1天时,3个辣椒品种的PAL、POD、PPO和CAT活性均增高,PAL和CAT的最高峰出现在第7天,POD和PPO出现在第5天;S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7d后与对照(健康)的基本一致。遵义朝天椒和百宜辣椒PAL、POD、PPO和CAT活性出现2个峰值,茄门甜椒出现1个峰值,遵义朝天椒和百宜辣椒对TSWV的抗性较好,茄门甜椒的抗性稍弱。5种防御酶活性与辣椒抗TSWV密切相关,在辣椒对TSWV抗性生化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辣椒番茄斑萎病毒病绿色防控及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主栽辣椒品种百宜辣椒和遵义朝天椒及易感病品种茄门甜椒作为研究材料,采用ELISA法测定感染番茄斑萎病毒(TSWV)辣椒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明确辣椒对TSWV的抗性与防御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TSWV 第1天时,3个辣椒品种的PAL、POD、PPO和CAT活性均增高,PAL和CAT的最高峰出现在第7天,POD和PPO出现在第5天;S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7 d后与对照的基本一致。遵义朝天椒和百宜辣椒PAL、POD、PPO和CAT活性出现2个峰值,茄门甜椒出现1个峰值,遵义朝天椒和百宜辣椒对TSWV的抗性较好,茄门甜椒的抗性稍弱。5种防御酶活性与辣椒抗TSWV密切相关,在辣椒对TSWV抗性生化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