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述了稻谷干燥技术及工艺、稻谷干燥品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探讨了干燥工艺与稻谷干燥品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稻谷干燥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稻谷机械化干燥的意义,分析了稻谷干燥和稻谷品质方面的一些参数,综述了常用的干燥机类型以及适合干燥稻谷的干燥机类型与干燥工艺。  相似文献   

3.
热泵在稻谷干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粮食产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稻麦收获期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因粮食霉变而造成的损失每年在4500万吨左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5%,损失高达600亿元。热泵干燥可以克服自然干燥的诸多弊端.确保粮食及时达到国库收购标准。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仅有干燥机2万多台,而且普遍存在能耗高、经济性差等缺点。我国稻谷干燥机械化程度低,干燥机械效率低,直接影响稻谷生产效益,推广和普及稻谷节能干燥设备,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稻谷水分过大,不利于其长期安全储藏;水分过低(低于安全水分),会造成稻谷损量,降低经济收入.因此,采用正确的干燥技术措施,把握好稻谷干燥时的安全水分至关重要.黑龙江省二九○农场粮食处理中心近两年稻谷干燥作业(使用5HSH-10型水稻干燥机,为顺、混流干燥加缓苏的复合干燥工艺,燃煤热风炉,电脑水分测试仪测量水分),稻谷水分始终控制在13.5%~14.0%,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他们的作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稻谷干燥均匀度性质及定义新的干燥均匀度指标基础上,利用深床干燥试验台进行稻谷干燥单因素试验和干燥筒排料口贯口处有无挡板的结构验证试验,分析了试验因素对干燥均匀度的影响规律和干燥过程中同层不同位置稻谷的干燥均匀特性,得出同层稻谷干燥的普遍规律.即距横截面圆心1/6R的测点1和距横截面圆心1/3R的测点3处稻谷分别以最高频数最先和最后达到安全储存水分,验证干燥筒贯口处结构对稻谷干燥过程的影响可以忽略.通过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热风温度、表现风速和谷层厚度与干燥均匀度的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对干燥均匀度的影响,利用贡献率法确定因素的主次关系为热风温度>表现风速>谷层厚度.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为提高稻谷干燥的均匀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干燥条件对稻谷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试验研究了原始含水率、干燥温度、表现速度、缓苏比等干燥条件对稻谷爆腰的影响规律。干燥条件水平越高 ,稻谷爆腰率越高。建立了稻谷干燥后爆腰率与整米率的关系 ,分析后认为 ,只有爆腰严重的稻谷 ,其整米率才会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稻谷干燥品质、降低干燥能耗,在前期稻谷干燥优化工艺参数基础上,探究了薄层热风变温干燥工艺对稻谷干燥特性及干燥品质的影响。分析干燥温度(30~70℃)、变温时刻(20~150min)、变温温度(30~70℃)、变温时长(20~60min)、变温次数(1, 2, 3次)等试验因子对稻谷干燥速率及外观品质(爆腰增率、整精米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方法,以干燥温度、变温时刻、变温温度、变温时长为试验因子,以爆腰增率、整精米率为响应指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响应面图,分析稻谷变温干燥特性并阐释结果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为40~60℃、变温时刻20~140min、变温温度40~70℃、变温时长10~50min条件下采用循环变温的干燥方式,可获得较好的干燥品质;变温干燥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初始干燥温度54℃、变温时刻50min、变温温度47.5℃、变温时长20min,干燥后稻谷的爆腰增率12.5%、整精米率79.9%,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3.61%,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准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稻谷收获后干燥技术改进及深入探究其干燥品质变化机理提供数值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稻谷换向通风干燥不均匀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稻谷换向通风干燥工艺的不同表现风速、谷层厚度、换向周期等因素对干燥不均匀度、干燥速率和热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表现风速是影响干燥不均匀度的主要因素,增加表现风速将改善稻谷干燥的不均匀度.并给出了稻谷换向通风干燥的较佳干燥工艺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9.
深床干燥工艺参数对稻谷干燥比能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深床干燥试验台优化稻谷深床干燥工艺参数,定义耗能新指标干燥比能耗,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热风温度、表现风速和谷层厚度与干燥比能耗之间的数学模型,分析各因素的单效应与互作效应,确定干燥比能耗最优条件下工艺参数的优化组合为:风温40℃,表现风速0.45m·s^-1,谷层厚度50cm;利用频数分析法进行优化,得到具有高概率保证的干燥比能耗低于1000kJ·(kg·h)^-1。的参数范围,即干燥热风温度为43~50℃,表现风速为0.49~0.57m·s^-1,谷层厚度为35~44cm,为干燥节能和干燥设备的参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豆渣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豆渣中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异黄酮、卵磷脂、大豆多糖等成分,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学、工业等行业.但豆渣不耐贮存,极易腐败,需要进行干燥处理.目前已经进行研究的干燥方式有:气流干燥、真空干燥、微波干燥、电场干燥、联合干燥等,主要阐述豆渣干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以期为豆渣的生产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红枣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但红枣不能被及时高品质的干燥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现有的干燥方法、干燥工艺及干燥设备已滞后于红枣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会使枣农受到严重的损失,还会使红枣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热风干燥是目前最可行的干燥方法,烘房经验干燥工艺是最常用的干燥工艺.总结了近年来学者对红枣干燥工艺的研究,分析了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指出在现有烘房经验干燥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搭建试验台进行反复的正交试验得出满足不同品种、不同大小、不同含水率的红枣的多条较优干燥工艺曲线是现阶段提高干燥品质和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也是红枣干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金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65-9366,9369
论述了菠萝叶纤维的干燥特性、常用的干燥技术;提出天然干燥方法和常规干燥方法是目前菠萝叶纤维干燥的主要方法;建议针对菠萝叶纤维的特性,研制专用化的干燥设备。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温干燥与常规干燥相结合的工艺技术,干燥水曲柳厚板材,经多次实践证明,不仅缩短干燥周期,而且提高了干燥质量。  相似文献   

14.
康乃馨液剂干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化学液剂对康乃馨花朵干燥的效果。[方法]液剂分别设6个处理,测定花朵失水率、重量变化、感观分值等指标,通过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分析。[结果]50%甘油+6%柠檬酸+2%亚硫酸钠为最佳处理配方,24 h为最佳浸泡时间。[结论]甘油或甘油配方溶液为液相替代剂,花材经其浸泡干燥,花形与花色得到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聂卉  李晓静  王岚  王章存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79-12680,12692
[目的]对自制的可溶性大米蛋白水解液进行干燥。[方法]采用自然干燥法、热风干燥法、真空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结果]采用喷雾干燥法的效果最好。[结论]初步确定了喷雾干燥的主要参数,即固液比为25%~30%,喷头压力为0.6~0.8MPa,进口温度控制在250~300℃,工作压力为5MPa,出口温度控制在80~85℃。  相似文献   

16.
朱宏  赵丽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901-5902
[目的]研究氮素调控对寒地水稻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新型氮素调控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优化施肥(INM)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肿)处理株高高,分蘖多。INM处理水稻鞘腐病和褐变粒均比FFP处理轻,鞘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FFP低13.1%和14.3%;褐变粒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低8.8%和3.3%。INM处理平方米有效穗、穗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比FFP处理高,空瘪率比肿低1.3%;有效穗多23.8穗/m^2、穗实粒数多2.3粒,产量达9.27t/hm^2,比FFP增产7.0%。[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寒地水稻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化学液剂对杜鹃花(Rhododendron obtusum)干燥的效果。[方法]测定6种液剂处理后杜鹃花的失水率、感官分值。[结果]甘油替代花中水分具有维持植物材料刚性效果,又能起到保色的作用;亚硫酸可抑制色素氧化,防止花朵褐变,提高了花材的观赏价值。2%甘油+6%柠檬酸+2%亚硫酸钠混合液为最佳处理配方,48 h为最佳浸泡时间。[结论]该研究可为杜鹃花干花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稻田甲烷排放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烷是一种引起全球性大气变暖的重要温室效应气体。本文对近几年来稻田甲烷排放的控制方法,即水稻品种控制、灌溉、施肥等农艺措施控制和抑制剂控制等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今后控制方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