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紹了从鼻疽阳性母馬群中培育健康幼駒的經驗和成績:(一)鼻疽阳性母馬在集中隔离和参加使役的情况下,利用健康公馬配种,所产駒数和成活率虽稍逊于健康母馬,但仍是增加馬匹和扩大健康群的一个可取的途径。(二)鼻疽阳性母馬所产幼駒,在鼻疽区飼养期間越长,则阳性检出率越高,故一般不宜过长。(三)从鼻疽阳性母馬所产的駒中,可以培育出大批健康駒。但应在哺乳和检疫过程中注意飼喂和护理,以免因病弱淘汰或死亡。(四)被隔离的假定健康幼駒,应采用隔月多次检疫,及时清除患馬。(五)从鼻疽区培育健康幼駒的工作,必須有适当的組織措施和技术措施,及时清除或分群飼养活动型或开放性鼻疽馬,以免幼駒在培育阶段,被病馬感染。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畜牧杂志》1981年5期齐义信提出:“输精时间对马匹后代性别有很大影响,以排卵时间为界限,输鲜精时,排卵前输精生母多(294匹次中生母驹259匹,公驹35匹,P<0.01),排卵后输精生公多(570匹次中生母驹119匹,公驹451匹,P<0.01)。”而《养马杂志》1982年1期李焕峨则做了相反的报导。该作者认为:“随着“追配”时间的延迟,出现了产雌性驹比率显著增高的趋势。” 为了阐明这一问题,笔者对河南省扶沟种马场1960-1979年共计20年所生3063匹幼驹的性别,从输精时间、胎次、种公马及母马个体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幼驹性别与输精时间、胎次及种公马个体无关。 1.输精时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亚洲和欧洲马的26个品种或地方群测试了控制各种血蛋白电泳迁移率的基因组成。在各种亚洲本地马之间进行遗传比较的结果与Mori(1929)和 Hayashida(1958,1968)所作的推论并不一致,他们认为:朝鲜和日本的外来马从两条路线进来,小型马从南方进来,中型马从中国北部通过朝鲜半岛进来。体型和血液蛋白的基因组成之间未发现有相关。作者提出一个假说:日本外来马只通过朝鲜半岛进  相似文献   

4.
我场养鹿开始于1957年,鹿的来源一部分是从张广才岭捕获的野生马鹿,另一部分是由吉林省购入的梅花鹿。多年来发育繁殖较正常。但是1967年剖检一头病死的机花鹿时,发现有蛋黄大脓疱(当时称脓疱病),此后鹿的死亡数目逐年增加,至1971年死于脓疱病的鹿,竞增至99头之多,严重地威胁着养鹿事业的发展。后来,在哈兽研  相似文献   

5.
鼻疽病马是后天接触感染的一种传染病。因此,鼻疽病马所产下的幼驹只要不吃奶或少吃奶,不接触或少接触,隔离可培育出健康马。这一经验国营农场已经培育出不  相似文献   

6.
幼驹膀胱破裂在每年产驹季节常有发生。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报导,但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我们从1973年以来,共收治本病11例,治愈6例,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重点探讨了病因,通过病例和实验对比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通过5例尸体剖检和对6例患驹术间观察,发现破裂的膀胱壁有散在的针尖大  相似文献   

7.
科学合理地培育幼驹是提高马匹繁殖成活率、改良马匹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果幼驹发育不良,到成年后就难以弥补。培育幼驹必须从精心的饲养管理和耐心调教等方面着手。1幼驹的生长发育规律幼驹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性,要做好幼驹的培育工作,就必须符合其生长规律。幼驹出生至5岁期间,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如果幼龄时因营养跟不上,发育受阻,则会成为四肢长、身子短、胸部狭窄的幼稚体型,是无法补救的。  相似文献   

8.
间接血凝试验在鼻疽、类鼻疽诊断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血凝试验(IHAT)创用已有30年历史,由于它适用于多种来源的抗原物质,而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以在医学、兽医学领域应用愈来愈广泛。我们在鼻疽、类鼻疽交叉免疫反应及鉴别诊断的研究中,多次采用这项试验,同时进行补体结合试验(CFT)做对比,兹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研究确定用1:2.5~1:3补体与1:2鼻疽血清等量混合后,滴加于含1:5鼻疽抗原致敏红细胞的琼脂糖凝胶反应盘的相应孔中,置于4℃或15~29℃下感4~12h,可以产生直径在8.1mm以上的溶血环。对健马及马传贫等6种传染病马血清做检测,则不引起溶血反应。以31匹M~+马血清的CFT结果和扑杀10匹鼻疽马血清的CFT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做依据,确定了固相溶血试验(S_p—HLT)的判定标准,即溶血环直径在6.0~7.0mm的为阴性,7.1~3.0mm的为疑似,8.1mm以上的为阳性。以此标准检测了411匹马(来自鼻疽疫区的368匹.鼻疽清净区健马43匹)。结果,疫区马血清CFT阳性率为5.2%,Sp—HLT阳性率为7.6%;43匹健马血清的CFT和Sp—HLT均为阴性。Sp—HLT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检出率较CFT略高,从病理组织学角度考虑并非假阳性。由此认为,用Sp—HLT代替CFT进行鼻疽检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国营镇南种羊场于1959年暴发布氏菌病,各品种羊均遭不同程度的感染,特别是1954年从国外引进的高加索品种羊,1960年在镇南种羊场存栏1540只,感染上布氏菌病1025只。我们采用检疫、隔离、培育健康羔羊群的办法,成功地培育出了没有布氏菌病的羊群。一、流行情况我场1959年至1962年四个品种羊(高加索、斯大夫、阿斯卡尼亚、  相似文献   

11.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了2个类鼻疽菌的McAbs。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些McAb仅同类鼻疽菌反应,而与包括鼻疽菌在内的其它细菌不发生反应。应用其中的一个McAb—3Al,以ELISA抑制试验检测了49份鼻疽血清和16份类鼻疽血清,结果发现,McAb 3Al的类似抗体是类鼻疽血清的特异性抗体,以此可使两病的血清学诊断得到明确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正> 1981年以来我们先后在3个单位进行了206匹次液氮冷冻烙号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于下。 一、试验对象 以本场14连3群所产的放群前的骡、马幼驹为主,并对驴驹和16连放群后的部分骡驹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3.
豫中一带中兽医,将月龄内幼驹,突然发生间隙性游走转圈,倒地侧卧、四肢平伸、呈游泳状扒动和痴呆,以及视力障碍为主征的疾病称“幼驹惊风症”。与老中兽医崔涤僧老师介绍的“驹儿心虚风邪症”、“驹儿肝风眩脑症”相类似;高校试用教材的家畜产科学称本病为“脑神经紊乱”。现将我们诊治的38例患驹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鼻疽是马属动物常见传染病之一,因为没有菌苗预防,人们都积极寻找治疗此病的有效药物。内蒙古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用11年的时间,从各方面研究证明土霉素对开放性鼻疽马有87.5%彻底治愈的疗效。1973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推广用土霉素防治马鼻疽的呼伦贝尔盟经验。但是,由于土霉素注射的局部反应较重和疗程较长,其实际应用受到限制。我国  相似文献   

15.
鼻疽菌和类鼻疽菌抗原成分交叉严重,又缺少鼻疽的快速免疫学特异性诊断方法,限制了对鼻疽的深入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一种免疫学方法能将两菌分开。军事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制备了抗鼻疽菌和类鼻疽菌的多株单克隆  相似文献   

16.
一.绪言近几年来,我国无论在军队和地方对鼻疽之防制工作巳在逐步展开,特别是根据苏联先进经验,用临床检查、马来因点眼试验和补休结合反应等综合诊断法来检出开放性鼻疽患马、闭锁性鼻疽患马以及马来因马,然后再分别地或进行扑杀,或隔离集中后严格控制使役。其中补体结合反应是补助马来因点眼反应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其对急性鼻疽患马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很高。惟本反应中鼻疽抗原的用量,必须适宜,抗原使用量的过多与不足,对鼻疽马的检出上,都有妨碍。近来柯拉科夫在他所著的‘兽医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扩大健康牛群,减少牛副结核病感染、蔓延的可能性,我们对5头副结核变态反应阳性母牛采取单圈产犊、母仔分离饲养、犊牛定期检疫等措施,将病牛28头1~3代后裔犊牛全部培育为健康犊牛,经多次检疫均为副结核变态反应阴性。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我国类鼻疽杆菌阿拉伯糖生物型问题,我们应用常规技术对该菌利用碳源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类鼻疽杆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高于果糖,甘露糖和半乳糖(P<0.05),而绝对不利用山梨糖和鼠李糖,该菌利用双糖中的α-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的能务经较一致(P>0.05),利用蔗糖的能力较低(P<0.01),绝对不利用蕈糖和木密糖,几乎所有的类鼻疽杆菌可利用多糖中的糊精,部分菌株可利用淀粉,无菌株利用棉子糖和菊糖,类鼻疽杆菌绝对不利用醇类,如甘露醇,山梨醇,卫予醇,肌醇和糖苷如七叶苷,水杨苷等,但是可以利用所有的氨基酸,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类鼻疽杆菌似乎只具备α-1,4糖苷键和β-1,4-糖苷键酶,而不具备α-1,6糖苷键或少有α-1,2糖苷键酶。对戊糖的利用总体比较弱,在L-阿拉伯糖的利用中未发现我国菌株存在Ara^ 和Ara^-生物型现象(P>0.05)。  相似文献   

19.
我场于75—77年引入海伏特种牛14头。其中新华畜牧场调入我场的4头海伏特牛是在新华牛场分化出来的假定付结核健康牛。我场在75年9月和76年5月反复作了付结核检疫(用禽型结核菌素做皮内变态反应),结果4头牛中有3头是阳性反应,其中75004号是38号母牛于75年生的母犊牛。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基础试验和测定健马LAI正常值的基础上,应用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对鼻疽杆菌接种马及不同类型自然感染鼻疽马进行了检测,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