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茶疗,即用茶或以茶叶为主,辅原料.加入适当的中草药配制成茶方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茶疗既保持了茶的特色和茶叶的作用,又具有茶叶本身所没有的功效。而且茶叶与其他中草药配用,又有助于发挥和加强药物的疗效。有利于药物的溶解,还能增加香味,调和药味。其组方精炼,制作简便,饮服方  相似文献   

2.
茶税平议     
本文从中国古榷禁、土贡、官工业制度开始,梗要地阐述了古代,近代及建国后茶税制度的历史沿革,从规模手实证分析角度,讲座了现行茶叶农业特产税的是非典直。对降低茶税、茶税公平,大宗茶和名优茶税赋、培植税源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茶的发现和利用,茶树原产地与茶的传播,古代茶文化与茶科技文献揽要等方面概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发现和利用茶的成就,有助于认识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科技和文明教化的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学仁  潘根生 《茶叶》1989,(4):20-22
刚采收的不同茶树品种的成熟茶籽含水量是否相近?为达到茶籽贮藏的适宜含水量,不同品种茶籽所需的摊放时间是否一致?以及经贮藏至翌春播种的茶籽,因贮藏条件的不同,其含水量是否有明显差异,对发芽率的影响如何?为探明这些问题,我们于1981~1986年进行了观测,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茶微生物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芹 《茶叶》1999,25(1):18-19
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茶园土壤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茶树生长繁殖,茶叶加工贮藏,茶树保护,茶的综合利用等的研究现状,内容丰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茶微生物学的认识也不断提高,茶微生物学的研究必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具有独特的陈香香味,其香气成分复杂,以醇类和杂氧化合物为主,还有碳氢化合物、醛类、酮类和酯类。本文综述了普洱茶的香气成分及普洱茶原料、干燥方式、发酵程度、茶叶等级、外源氨基酸、外源酶、贮藏时间、茶树品种、臭氧和超高压处理、冲泡条件以及检测手段等因素对其香气质和量的影响,并对普洱茶香气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黄仲先  蒋洵  李赛君 《茶叶通讯》2009,36(3):17-18,20
从唐代开始就有人用“韵”来评价茶叶品质。品茶的韵有两种含义,一是味觉的感应,即余味或回味,一是品茶可以领会的茶韵,这种茶韵是精神产物。茶韵与茶叶品质有关,但不等于茶叶品质。影响茶叶品质的只有客观因素,而影响茶韵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领会茶韵,首先要有好茶,其次要会喝茶,第三要有好的环境和心境。  相似文献   

8.
聂霖 《福建茶叶》2024,(2):131-133
武夷岩茶是一种具有独特品质和口感的茶叶,其制作过程需要高超的制茶技艺和适宜的制茶环境。“做青”的实现不光和作为原料的鲜茶叶有关,而且还和制茶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做青不仅要“看青做青”,还必须“看天做青”。文章研究了制茶环境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并强调了制茶过程中的气流、湿度、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重要性。制茶师需要准确掌握这些环境因素,以调节茶叶的发酵和氧化过程,从而影响茶叶的化学成分和风味特征。加强对制茶环境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武夷岩茶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茶绿色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士成  于海宁  沈生荣 《茶叶》2007,33(1):11-15
茶绿色素是目前茶叶深加工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本文介绍了茶绿色素的组成,概述了绿茶加工、贮藏过程中茶绿色素降解的机理,探讨了茶绿色素的提取工艺及其影响因素,对影响茶绿色素稳定性的金属离子、光照、温度、pH值、食品添加剂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茶绿色素研发趋势。  相似文献   

10.
伪劣茶考析     
所谓伪劣茶,包含着伪茶(以假冒真)和劣茶(以次充好)两个方面,而从损害消费者利益上来看,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故常常相提并论,泛指一切名不符实之茶。随着茶叶生产历史的发展和茶叶商品化的发达,伪劣茶也变化多端,繁杂难理,历代绵延不绝,始终困扰着茶叶生产和消费。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对伪劣茶的发生、嬗变及作伪手段略加考析,为茶叶质量监督工作和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份镜鉴。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萌芽于生产力低下、生活单调的古代中国 ,从茶的发现与利用的传说开始就带有神秘色彩 ,伴随茶叶种类、品质特征和茶具、饮茶方法的发展衍变以及有关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 ,其内涵几经皇室、宗教、文人与百姓之间辗转 ,最终得到完美展现。由于古代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因而同样体现了理性的精神内涵。对于茶叶的品饮 ,除讲究程序、仪式和环境外 ,还强调心灵的感受和境界 ,即所谓“清、和、淡、洁、韵高致静”以及“佳客、幽坐、吟咏、挥翰、清供、会心、赏鉴……”。自从茶叶传播到国外 ,茶文化孕育着重大的变化与创新。由外…  相似文献   

12.
《大观茶论》这部由宋徽宗赵佶所撰写的茶典籍,反映了宋朝时期人们讲究茶道、乐于享受茶文化的精神面貌。本文首先以《大观茶论》为例对翻译学视角下我国古代茶典籍的主要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古代茶典籍翻译的必然原则展开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古代茶典籍的英译方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当前茶典籍翻译体系的完善。翻译学视角下我国古代茶典籍的主要特点在于语言语法结构的不完整性;语言表达的粗线条性;审美意象的特殊性。古代茶典籍翻译的几个必然原则是要把握住古代茶典籍的核心内涵;把握住古代茶典籍的知识脉络;把握住跨文化交际的节奏。古代茶典籍的英译方法建议可以尝试标准作业化翻译策略、互文性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苏东坡茶诗文本的内容,分析宋代的茶事、茶艺和茶俗,识别当时考究的泡茶器具;欣赏煎茶、分茶、斗茶等高超的泡茶技艺;领略茶叶待客赠友以增进友谊的风俗。文章进一步梳理宋代社会背景,深层次剖析苏东坡创作茶诗的原因、政治、经济、饮茶文化和纳俗入雅的诗风等呼唤诗人求新立异,苏东坡顺应了时代要求;此外,苏东坡自身的嗜好和仕途经历也促使他对香茗情有独衷,择茶入诗。苏东坡的茶诗有益于当今茶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一带一路"倡议下茶旅游产业的拓展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元良  周菲菲 《茶叶》1991,17(4):45-46,55
多年的生产经验证明,制茶时适当用油,能改善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外观质量,尤其在龙井、旗枪类名茶生产上的应用,巳成为传统习惯。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茶叶公司研制的制茶专用油,已在诸  相似文献   

15.
超微茶粉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一种令人喜爱的健康饮料,将茶叶作为一种食品资源的利用更是引起人们广泛兴趣,添加茶汁的冰淇淋、面包、蛋糕、月饼已相继开发,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茶叶,产生了超微茶粉并开始了在食品加工中的利用研究,然而添加茶粉的食品至今在市场上仍难觅其踪,我们想除了促销宣传因素外,茶粉利用的本身尚有很多问题,本文将试加探讨。1 超微茶粉的物性为了适应茶叶加工的需要对传统茶叶的物性如电特性、磁特性、光特性、形状、粒度等有过系统研究,而现在对超微茶粉的物性研究却几乎没有人涉及,这样茶粉在食品中的利用就有很大的盲目性,根本不知道哪…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将成品普洱茶在不同条件下贮藏,分析其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时茶叶含水量和周围环境温度升高,最佳品质出现时间提前,55℃/12%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45天左右,37℃/9%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135天左右,处理后感官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茶多酚、可溶性糖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且茶叶含水量高者下降幅度大。氨基酸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但与茶叶含水量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地理、气候及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相对大陆茶叶生产历史而言,台湾发展茶叶生产历史较短。1980年,台湾政府推出“还茶于农”的政策,茶叶加工由过去大型茶厂转为茶农自产自制方式,推行茶庄园、茶旅游等休闲式茶叶生产,提供游客休闲游憩。同时台湾利用发达的食品工业优势,对茶叶副产品及提取物等茶叶深加工产品进行开发应用,开发出一系列茶食品、茶用品,大大提高了茶资源利用率和茶叶附加值。  相似文献   

18.
张琳洁  龚淑英 《茶叶》2003,29(4):230-232
中国古代茶化,是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的结晶。茶从一种普通植物发展为饮料之王,并衍生为茶化,这和茶的物质属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茶化的形成经历了茶从普通植物到饮用,又从饮用上升到化高度的过程。其间,茶的物质特点与社会的思想背景共同发挥作用。本根据现代茶叶生化研究,分析茶化的形成历程,探讨茶的物质特性和社会思想背景对茶化产生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童云 《茶叶》2006,32(3):170-170
无公害茶产品包括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3类,它们与普通茶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什么要发展无公害茶产品?国内外对于无公害茶产品是如何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无公害茶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茶叶生产和经营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茶世界》2011,(4)
普洱茶是我国独有的茶叶品种,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同时,普洱茶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发展普洱茶生产有利于云南茶叶结构调整和茶农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