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前言体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方面,“身体好”是学校的三大根本目标之一。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所以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增强体质这一根本任务进行。体育是对身体发育和机能提高起积伋作用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这是任何人都坚信不移的,但高等学校体育活动时间少,(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以及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这点有限的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增强起多大作用?对身体素质发展有什么影响?不少同志持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体育教学过程的科学规律和运动量对增强体质所起的作用体育教学过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有共同性,但亦有其特殊规律。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并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外,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通过掌握体育技能与技术,组织反复练习,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过程除了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外,还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大学生对学校体育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学校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做好体育服务工作,这证明了大学课余体育服务的质量提升是十分必要的,有关高校的领导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实际运动水平,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提高学生对学校体育服务工作开展的满意度。本文从咨询服务、指导培训服务和体育环境建设三方面详细的论述了大学课余体育服务的开展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各院校做好各项体育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体育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辐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乐观、豁达的个性心理品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以适应今后的社会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它担当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教育不仅有上述重任,还对特殊学生的身体康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和近几年教育体制的改革,特殊学校体育教育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本文阐述了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并从教学实际出发,简要分析了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希望本文提出的问题能够对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有所启示,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根据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学校体育现状,强化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体育实践能力则体现了学生完成体育活动所表现的身体和心理的综合素质,所以应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引进社会有资质体育服务公司对学校体育俱乐部进行社会化管理,购买课外体育活动服务的实证研究,探索高校体育俱乐部社会化建设途径。随机收取我院612名学生作为干预对象,实证结果表明:经过一年干预后,学生体质全面增强,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都有明显改善;能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每周参加锻炼次数、时间都有明显增加;学生对体育俱乐部引进社会化管理后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2000年12月教育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在体育教学任务中重点充实了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新的内容,并把其列为今后体育与健康教学应  相似文献   

9.
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已逐渐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从各方面研究资料中可知学校体育课中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是影响学生身体发育和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学者研究认为消极的体育态度、繁重的课余学习负担、学校体育的安排的不合理、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生活环境已成为导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1]。为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从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校体育的教学安排、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以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多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应用PSDQ为测量工具,对187名高职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不同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干预,探讨体育活 动参与行为对高职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及不同体育活动参与行为相互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体育 活动参与行为可以改善高职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提高整体自我概念。体育舞蹈项目干预高职学生身体 自我概念各维度效果好于篮球和健美操项目,主要表现在身体协调、身体肥胖、外表、整体身体、耐力维 度。  相似文献   

11.
王景海 《现代农业》2006,(12):156-156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期”。从人体自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应得到的锻炼如果得不到锻炼,到了成年以后,再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收不到最佳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而在中学阶段应该使身体发育日臻完善,提高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虽在我国的教育方针占主要地位,但在农村牧区中学教育中,体育处于次要地位,83.3%的农村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智商轻视体育的现象很严重。对学校体育制度措施落实的差。对体育教学管理不严,对体育教研、科研活动给予不够、体育经费少。学校培养人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从现状上看,德智体美劳并没有平衡发展。但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不能气馁.可以力所能及地努力.为提高学校的体育教学及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做到:根据农村牧区中学生体质的具体情况,体育课上取长补短.达到提高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的开展可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还能增强他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互助团结,培养其积极进取的品质。体育游戏是一项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将身体活动作为形式,通过独特的规则、要求、情节等富有竞赛因素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在中职排球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可提升中职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各项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将动作技术掌握并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学校体育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寓健康于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根据多年体育教学经验,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创建新型、快乐、全员、多维的体育活动,使学校的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我校近几年体育活动的开展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与职业中专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职业中专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促进职业中专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方法和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现已在学校体育界形成了共识。但要把它真正变成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重要的是必须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1体育意识的内涵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使人能够用客观现实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体育意识也是这样,它是客观存在的体育运动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也是他们在参于体育活动(包括教育活动中有关的体育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推广,有效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与教学效果。软式棒垒球活动是一项团体性活动,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基于此,本文谨以中职学校为例,探讨中职学校软式棒垒球运动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体育游戏是从游戏中发展和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融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于一体,是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既有别于一般游戏,又有别于体育运动训练,它是以游戏为活动形式,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具有浓厚娱乐气息的身体练习和思维练习的方法,它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只有加深了解这些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过程中,学生既有身体动作也有大量的身体接触,无法做到完全避免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发生。我们需要根据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一些管理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体育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基础教育。学校及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学生的体育品德和意志品格,真正达到加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进而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面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中职院校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通过强化体育技能的练习,让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满足职业需求,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探讨了中职学校篮球体育课堂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