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有苗头的小麦新品种皖宿880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宿8802是安徽省宿县地区农科所利用博74—22与豫麦2号杂交选育而成,在黄淮南片麦区是一个有希望的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1992~1994年度连续两年参加全国黄淮南片小麦区试,表现优异。1994年4月经安徽省审定,并直接推荐参加了1994~1995年度河南省小麦高肥组生产示范。现根据1992~1994年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结果,探  相似文献   

2.
偃高21是以(周麦16×豫麦49)F2为母本、豫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丰产、早熟、广适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14-2015年参加黄淮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6 kg,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9%;2016年参加黄淮南片春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5 kg,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4%。适宜黄淮南片广大麦区中高肥地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了解菏麦22的产量特性,利用2015—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增产点比例和适应度等方法,对菏麦22的丰产性、稳产性和广适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5—2016年菏麦22比对照品种济麦22略减产,减产不显著,2016—2018年两年菏麦22比对照品种济麦22均增产且增产显著,具有较好的丰产性;2015—2018年菏麦22的产量变异系数(CV)和高稳系数(HSC)均居参试品种的前列,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丰产性;菏麦22试验3年的平均适应度与对照品种良星99、济麦22的平均适应度相当。除2015—2016年菏麦22的增产点率较低外,2016—2018年两年的增产点率分别达到89.5%、91.7%,表明在多环境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综合分析表明,菏麦22集合了高产、稳产、广适、多抗、优质等优良性状,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生态区域有较高的推广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正> 我们运用多年多点的医试资料,以豫麦2号、郑引一号为对照,对新品种豫麦7号的丰产、稳产性及其高产途径进行科学评价与探讨。结果如下。丰产性分析豫麦7号系僵师县农科所用小麦品种山前与僵师四号杂交选育而成(系谱号7成各幼一。一冬3一工的)。1邪2一均85年连续三年参加河南省水侥地高肥组小麦良种联合区试,工邪4一1够尽年参加黄淮南片水浇地中肥组小麦  相似文献   

5.
<正> 1989—1990年度全国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继续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主持,试验设12个试点,分冬水组和春水组。参加两组试验的品种均为9个,其中冬水组参试两年的品种有4个,第一年参试的品种4个,春水组参试两年的品种有1个,第一年参试的品种有7个。统一对照分别为豫  相似文献   

6.
新麦11号系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2001年10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01~2002年度国家黄淮南片高肥春水组区试试验中表现突出居第2位,成为农业部重点示范、河南省重点推广品种。1高产1998~2000年参加河南省区试,1998~1999年度12个点汇总,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参加2014—2018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293个参试品种(系)的籽粒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容重的变异系数较小,年际间差异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黄淮南片育成小麦品种在注重产量的同时,蛋白质和湿面筋的含量也在提高;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品种(系)在不同年份差异较大。黄淮南片2014—2018年度区试品种(系)以中筋品种为主,其次为强筋、中强筋,没有弱筋品种(系)。因此,当前黄淮南片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是稳定时间的改良、各品质性状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徐州8785是本所1981年用徐州21号作母本、郑州761作父本杂文选育而成.一、产量表现1990~1991两年同时参加徐州市和江苏淮北片小麦品种区试.徐州市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47.9kg,较对照品种徐州21号增产7.3%,达显著水平.淮北片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65.5kg,较对照济南13增产11.8%,达极显著水平.1992年淮北片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1.1kg,较对照徐州21号增产2.3%.1990~1992连续3年参加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421.1kg,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22.6%,达极显著水平;比徐州21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3年共57点次试验有42点次比对照增产,占试点总数73.7%.  相似文献   

9.
<正> 小麦良种博爱74—22是河南省博爱农场从7023中选变异株育成的。1978年秋在我地区高肥组区域试验中居第二位,较对照种郑引1号增产6.2%;1979年在全省高肥组区域试验中,宿县、阜阳点分别比郑引1号增产2.23%和12.1%,居第二、一位,在淮南片也居首位。1980年秋示范推广,1981年秋在我地区种植面积达14.5万亩,1982年面积继续有所扩大。这个品种属于半冬性,叶片直立,株高中等;穗大、粒多、粒重;较抗倒伏,抗病;稳产性较好,三年的回归系数都在1.02~1.04,决定系数γ~2=0.96~0.98之间,适合于中等偏上肥力种植。但后期如遇连阴雨易穗上发芽,综合起来看还是较有希望的品种。为了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我所于1980年开始,在中等偏上肥力条件下进行栽培试验,并对主要生物学性  相似文献   

10.
豫麦10号(原名豫西832)小麦新品种在1985—38年三年地市、省及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以及1986—88年两年省示范中,平均产量最高,居各试验片之首位,对历年区域试验资料统计分析,其品种主效最大,而品种×地点互作的变异系数较小。上两类试验中该品种对环境指数的回归系数也较小。说明该品种不仅高产,而且稳产性也较好。在产量构成三因素中,千粒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亩穗数,而穗粒数较稳定。该品种获高产的主要途径,应走“低群体、壮个体、争穗重”的道路。400—500公斤产量范围较理想的产量结构:亩穗数28—32万,秽穗数40—45粒,千粒重41—45克。  相似文献   

11.
结合2015—2016年度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数据,利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法等对驻麦328的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及品质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各试验中,驻麦328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偃展4110,显示出较好的丰产性;驻麦328产量的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偃展4110,显示出较好的稳产性;驻麦328在2015—2016年度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中的适应度分别为100.0%、95.5%、100.0%,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驻麦328对条锈病和叶锈病抗性较强,可作为绿色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驻麦328为中筋小麦品种,适用于面条、馒头、包子等传统面制食品的制作。  相似文献   

12.
以2001~2004年河南省区试和黄淮南片冬麦区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回归系数对该品种和对照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并以黄淮区试取样分析结果为依据,对郑农16的品质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农16属于丰产、稳产性较强的优质强筋品种,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稳定性。其平均产量与豫麦18相当,变异系数比豫麦18稍大,产量与环境的回归系数大于1,适宜于黄淮南片各优质麦适应区中高水肥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宁麦26具有高产稳产、中强筋品质、中抗赤霉病和成熟期较早的综合优良特性。在参加江苏省淮南地区历年区域试验中,平均全生育期210 d左右,与对照品种扬麦11号(为目前淮南地区推广品种中最早熟品种)相当或略早;在2012—2014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区试中,2年平均产量482.6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扬麦11号增产7.10%,增产点次率94.74%,2014—201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52.88 kg/667 m~2,比对照扬麦11号增产6.70%,增产点次率100%;国家长江中下游组2013—2015年2年区试结果,平均产量418.8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扬麦20增产5.00%,增产点次率75.7%,2015—201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38.2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扬麦20增产7.44%,增产点次率100%。各地初步试验(种)和小面积示范结果,一般产量450 kg/667 m~2左右,高产田块可达500 kg/667 m~2以上;平均容重824 g/L,粗蛋白质含量14.80%,湿面筋含量31.87%,稳定时间10.2 min,硬度指数64.6;抗-中抗赤霉病。适合江苏淮南及江淮中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种植。此外,还阐述了宁麦26相应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正> 豫麦18原名矮早781,系偃师县二里头村科研站用郑州761与偃师4号杂交选育而成,经1988—1990年河南省小麦区试和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区试,1990年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据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对1989~1990年度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综合评价:该品种主效应大、丰产性好,适宜高水肥地种植。现就该品种在黄淮南片和省区试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果,将亩穗数(x_1)、穗粒数(x_2)、干粒重(x_3)与产量(y)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了解冠麦2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本研究结合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2018-2019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的汇总数据,利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适应度等方法对冠麦2号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冠麦2号在3个年度的审定试验中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适应度分别为86.4%、100.0%和100.0%,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本研究能够为冠麦2号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早熟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宁麦17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麦17在参加2006-2008年江苏省淮南片区试中,2年合计22个试验点次有18个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增产点次率80%以上,2年平均产量7207.65 kg/hm2,比对照品种扬麦11号(CK)增产5.07%;2008-2009年参加江苏省淮南片生产试验,7个试点产量全部比扬麦11号高,平均产量7 102.65 kg/hm2,比扬麦11号增产7.11%,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各地大面积生产的试验示范一般产量均约7 500 kg/hm2.由2006-2008年品质分析结果可知,平均容重816.5 g/L,籽粒蛋白质含量13.28%,湿面筋含量26.5%,面团形成时间3.2 min,品质与对照品种扬麦11号相当.宁麦17高抗梭条花叶病毒病、中抗-抗赤霉病、中抗-中感纹枯病、白粉病较轻,该品种属春性早熟小麦品种,前中期生长繁茂而青秀,后期灌浆较快,成熟期较早,适合江苏淮南地区种植,尤其适合本地区的中晚熟(直播)水稻茬选用.  相似文献   

17.
宁泰9922是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泰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江苏省淮南片花生新品种鉴定试验,两年平均荚果产量4 342.5kg·hm-2,较对照泰花5号增产7.1%。该品种长势稳健,结荚集中,中大果型,出仁率高,产量潜力大,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陕农7859是陕西省农科院于1982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1984、1985年参加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主持的北方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高肥组区试,因其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稳产,1985年秋破格进入河南省种子管理总站主持的小麦品种生产示范。1986年秋通过省级品种审定,随之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6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面了解良星66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以2006-2010年国家黄淮南片和黄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适应度,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良星66属于丰产、稳产型中筋品种,有较强的丰产性与稳产性、抗逆性。在产量结构三要素中,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千粒重、穗粒数次之,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是其高产的关键,该品种产量主效应值大,品种地点互作变异数小。  相似文献   

20.
一、品种来源豫芝三号系周口地区农科所于1980年由熊芝1号系统选育而成。原代号为“周80—01”,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命名为豫芝三号。二、产量表现1984—1986年参加省区试,三年平均亩产分别为38.25、66.53和67.67公斤,分别比对照豫芝一号增产16.3%、9.1%和18.00%,其中1984、1986两年与对照豫芝一号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据1986、1987年参加全国芝麻区试江淮片试验,两年12个点平均亩产分别为58.2和59.29公斤,分别比对照中芝7号增产18.1%和14.86%。居所有参试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