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旱地宽厢带植,粮经复合高效栽培模式能实现旱地一年三熟变六熟或七熟,对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的矛盾,最大程度挖掘旱地增产潜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选用早熟糯玉米、干豇豆、红薯、马铃薯、小麦进行旱地一年四熟制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一年套作三熟平均增产40 509.1元/hm2,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旱地套种春玉米施用多效唑控苗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玉米是一种高秆作物,在旱地马铃薯/春玉米/夏甘薯全年三熟复合群体条件下,与后熟作物共生期间造成后熟遮荫郁蔽、通风透气差,影响正常生长。为控制春玉米植株高度,在确保春玉米高产前提下,为后熟增强通风透光条件,改善生长环境,达到双季高产的目的,特于2002年开展了春玉米施用多效唑控苗增产效果研究,为旱地全年多熟间套种高产技术的组装配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结果表明,三熟制比两熟制、新三熟比老三熟的增产原因之一是新三熟在干物质积累动态,全年叶面积指数变化以及田间不同层次结构分布特性等方面均优于优三熟及两熟制,特别以春马铃薯/春玉米/夏甘薯和冬小麦/春玉米/夏甘薯表现更为突出,冬小麦/春大豆/夏甘是逊于前两者,但仍比老三熟及两熟制好。说明,提高复种指数,选出几种高光效作物进行间作套种,有利于在全年形成互补结构,这是实现旱地全年高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麦—玉—豆是一种旱地多熟种植新模式,具有培肥土壤、有利小麦玉米高产、操作简便,降低成本,减少水土流失的优点,是促进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大豆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2005年以来,广安区依托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推广麦—玉—豆旱地高效生态多熟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旱地一年两熟、春膜秋盖综合增产新技术,主要是将春季覆膜改为秋种覆膜,将地膜为春季作物专用改为小麦与套种作物共用,将地膜半年覆盖改为周年覆盖而形成新的旱作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浙江平原稻区,大麦/春玉米-稻亩产吨粮,套作大麦是净作的60%左右;套作玉米是关键一季,其产量占三熟作物的40%以上;玉米茬晚稻比连作晚稻增产16.2%。三季作物栽培技术策略是稳定麦子产量、主攻春玉米和发挥晚稻增产优势。在选择三熟品种搭配基础上,合理运筹全年施肥量,增加玉米的氮磷钾施用量,适当减少晚稻施氮量。冬种分带种植布局,2.6m和1.4m畦宽,大麦土地利用率不宜超过40%和45%。紧凑型玉米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旱地小麦增产节水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增产效果,阐述了旱地小麦增产节水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技术背景 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以"麦/玉/薯"、"油-玉/薯"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种植为主,年种植面积达5370万亩。这些模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对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该区旱地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阆中市农技站在现代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上,技术人员大胆创新,积极示范探索旱地"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示范成功"粮菜套作、一年三熟、亩产值上万"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现简要总结如下,供各地参考。一、种植模式作物搭配典型作物搭配为:莴笋//莴笋+玉米。二、茬口衔接莴笋//莴笋+玉米种植模式为一年三熟,即两季莴笋一季玉米,为粮菜套作种植模式。第一茬莴笋于8月底9月初育苗,10月上旬移栽,12月中旬收  相似文献   

12.
<正>巴东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境内海拔700 m以下的三峡河谷地区,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200 mm左右,热量值高,年≥10℃以上的活动温度5 513℃,年日照总时数在1 200~1 650小时,无霜期320天,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复种指数较高,大多为一年三熟或两熟,旱地主要种植模式为:薯—玉—甘薯三熟制,即冬马铃薯套作春玉米,马铃薯收获后套作甘薯,玉米收获后,土地空闲时间长达5个  相似文献   

13.
甜糯玉米三熟套作免耕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甜糯在南昌地区进行三熟套作免耕栽培总有效积温为4889.73℃,自2月23~10月11日三熟安全收获,共需202 d。在不同季别种植,表现出第二、三季的生育期分别较第一季缩短26和30 d,单穗重分别降低12.94%和26.97%,产量分别减少12.94%和26.97%。三熟套作合计产量为43960.5 kg/hm2,较二熟连作增产39.64%。  相似文献   

14.
利用间、套作栽培技术,可提高复种指数。三熟栽培法既能增加一季的水稻收成,又能免除水稻生长期间需耕作依赖人工、工耗大的难题,为水稻增产开辟了一条可实施的途径。于2005年进行三熟栽培法试验,结果显示:各参试组合生育期缩短,各组合分蘖前作与后作呈反相关性,分蘖与本茎有同步完成生命周期性,三熟栽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5.
多种农作物套作是近几年我国发展起来的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该种植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节肥优势。目前,这种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正处于摸索阶段,还未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更是缺少相关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盆栽根系分泌物试验,来研究大豆和甘薯的根系分泌物对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便能够为玉米科学间套种植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选择毕节试验区东部、中部、西部3县市9乡镇,对坡耕地耕作制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主要有油包、芋包、麦包、麦烟、烟苕、包苕、包肥等连作、套作两熟制,油包豆、麦包豆、芋包豆等连作套作三熟制;中部主要有芋包、麦包、麦烟、包荞、芋荞、包豆等套作间作两熟制,芋包豆、麦包豆套作三熟制;西部主要有芋包、包豆间作和麦包、麦烟套作两熟制,包谷、洋芋、荞麦单作一熟制.(2)坡耕地复种指数127.82%-176.92%,平均不到150%.(3)坡耕地耕作制度划分为东部温暖气候连作、套作两熟三熟区,中部温和气候套作两熟三熟区,西部温凉气候单作一熟套作两熟区.(4)提出了坡耕地耕制发展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无灌溉条件、依靠天然降水的农田,研究探索旱地节水粮食增产模式,通过营造土壤水库蓄水、分层施肥调水、选种、浸种节水、精耕细作保水、防蒸化控抑水的"五水"措施综合运用,有效解决了自然降水与作物生理生长需水不同步的矛盾,实现了夏秋并重,一年两熟,从而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8.
旱地小麦施肥效应及增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于1988~1992年在山西省永济县虞乡进行,结果表明,旱地施肥在不同年型和不同肥力条件下,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地力瘠薄时,单施化肥小麦增产幅度小(0.7%~29.9%),对产量的影响是丰水年>常水年>歉水年;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小麦增产幅度大(84.7%~15.8%),对产量的影响是歉水年>常水年>丰水年。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的作用,主要是增加了小麦叶面积,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提高了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二垄。”种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增产潜力很大,不同品种增产幅度不同.早熟品种增产幅度小些,中熟品种差些,晚熟品种大些,一般平均增产10-15%左右,种地既要有当家品种,又要早、中、晚合理搭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做到“地尽其力,种尽其用。”  相似文献   

20.
汪丹会  付纪勇  刘净 《农技服务》2013,30(2):118+120
为推广辣椒套作春秋白菜一膜三熟模式,从品种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阐述辣椒套作白菜一膜三熟高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