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6月29日都安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槽下高原后加深并出现闭合低涡,925 hPa有西南急流建立,急流为广西地区输送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使之在广西地区积聚。切变线附近的上升运动,触发了暴雨的发生,暴雨区位于广西θse线相对密集区,具备了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3.
宋堃 《北京农业》2013,(30):160-161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12日江西省高安市大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物理量等。短波槽、切变线、中低层低涡等是此次大暴雨天气环流背景,低层急流为暴雨输送了大量水汽;中低层正涡度带及上升气流的东移引发强降水的产生;假相当位温高值区移入有利于该处大暴雨出现等;Tbb低值区与强降水区吻合,可用于反映大暴雨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4.
5.
彭洁  谭桂容  米红波  陈静静  单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4,(32):11426-11428,1144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及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0年7月12日湘西中部突发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是在梅雨锋的稳定控制下,由于高原短波系统引导中纬度冷空气南下与副热带高压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孟加拉湾向江南一带输送的大量暖湿气流在湘西中部一带的强烈汇合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700 hPa高能舌向湘中一带的能量输送为对流层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积聚提供了条件,而高层的干冷空气下侵是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同时,武陵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形强迫抬升及阻挡在暴雨的增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2020年6月中下旬绍兴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绍兴市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包括500 hPa高空槽、700 hPa、850 hPa切变及高低空急流;水汽条件主要源于黄海及南海;从动力条件来看,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呈现中高层辐散、中低层正涡度辐合的动力结构,并且整个对流层均分布着垂直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2月29日宿迁市一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属后倾槽结构,西路冷空气从低层锲入形成冷垫,850 hPa对应的西北急流(冷空气)和700~600 hPa西南急流(暖湿空气)交汇,造成了这次雨雪天气;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以及锋面的抬升作用,使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南海水汽沿700~600 hPa西南急流向北输送,受北方冷空气阻挡,使得水汽在雨雪区辐合上升;地面至850 hPa有冷平流,使得低层迅速降温,700 hPa以上有暖平流,造成逆温层结,为雨转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温度环境;另外,利用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图可清晰反演低层风场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冷、暖平流对雨转雪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实况资料,对2003年6月23日发生在山东招远全市的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相关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找出此次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成因,以便能够更清楚地认识招远市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机制,提高招远市强降水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刘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5,(13):254-258
采用NCEP/NCAR 1°×1°6h全球再分析资料、1h加密雨量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降水相关物理量入手,对“08.6.14”华南前汛期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源地的水汽为2008年6月14 ~ 19日华南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从地面到对流层顶存在的正负涡度耦合和正负散度耦合的双耦机制,构成了此次降水的动力机制;低层大气的不稳定层结和异常强烈的螺旋度为暴雨提供了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资料对2008年7月13日发生在宁夏的暴雨天气进行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其边缘偏南气流与东移冷槽、低涡等配合造成的,其中由于有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形成了局地性暴雨.这次暴雨无辐散层明显偏高,辐合值偏大;气旋深厚,范围大,强度强;低层能量值大,高层能量值小,降水时能量值有所增大,暴雨区与高能轴配合较好;水汽输送及辐合好,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低层.  相似文献   

11.
利用贵州省七要素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及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4年9月16日8:00~19日8:00受15号台风"海鸥"影响发生在贵州省西部和南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受500 h Pa长波冷槽和强盛的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影响,阻挡台风北上,台风路径偏西,长波冷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侵入台风低压,加大辐合上升运动。冷空气的侵入使整层结构变为"上暖下冷"的结构,贵州省高、低空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这次降雨过程的形成。西南地区特殊的西高东低的地形对暴雨的强度以及落区等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家口一次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星燕 《吉林农业》2011,(11):235-236
2006年6月27—29日,在张家口市局部地区出现暴雨,个别地方出现大暴雨。文章从天气事实、天气学成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本次天气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从蒙古国南下不断加深形成的低涡,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的暖湿气流为本次天气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文章还对T213、日本及欧洲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夏季局地暴雨预报某些方面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1年6月18日龙州县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中高纬两槽一脊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少变以及高压脊线位于23°N附近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影响系统;暴雨发生时,该地区水汽明显增强,边界层抬升运动明显,存在强垂直上升运动,而且龙州县等降雨区位于高能区,层结极不稳定,这些均是导致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T639物理量场,采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利用2010年5月13日20时各层(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数值预报图、FY2D卫星云图、实时雷达图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康市暴雨是在500 hPa高空低槽东移和中低层切变线南压的环流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且强盛,低空急流建立和维持,为我市上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汽.  相似文献   

15.
16.
2011年11月18~19日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发生暴雨到大暴雨过程,漳州、鼠州多个台站11月累计雨量打破近50年同期历史极值。也打破了11月份无暴雨和大暴雨的历史记录。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成因作初步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低压环流的存在以及对流层中低层持续的大量水汽输送为这次暴雨过程提供了背景务件。高空200HPA急流南侧有一明显辐散区,低层辐合加强上升运动。高温高湿的能量存在,是暴雨到大暴雨天气维持的一个重要的热力条件。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共同作用则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加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实况物理量场资料,对长治市2017年7月26—29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低压槽、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垂直速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相对湿度的有利配置和能量锋区的存在均有利于中、小尺度系统的发展,致使强降水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0月6日,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1°×1°6 h一次的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分析,以探讨此次大暴雨发生和维持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海高斯"减弱后残留的低压系统在由500 hPa西风槽引导带来的低层弱冷空气的激发下形成的,低压东南侧的低空西南急流和西北侧的偏北风气流共同作用,使低压环流得到加强和维持。计算得出存在着有利于出现强降水的物理量场配置。风暴相对螺旋度分析表明,螺旋度分布和时间演变同强降水及其时间演变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螺旋度的强度变化对于暴雨的演变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各种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17-20日玉山县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副高与华北低涡的稳定维持是形成暴雨的有利的天气形势,暴雨区上空强烈的垂直运动、持续的西南急流水汽输送和高低空急流配置,加上气流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叠加,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0.
齐义君  李延江  葛红萍  周耘翁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09-10215,10344
利用Micaps、物理量场剖面及海岛自动站等同步资料,对2009年11月8~12日发生在河北区域性大暴雪高影响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雪成因为3个不同时空尺度系统影响所致:8日降雨与强锋区弱切变南压及前期大雾抬升有关;9~10日暴雪是在天气尺度锋区的特定环流背景下,不同层面的温、湿场的"三支"气流辐合区恰好覆盖河北东部;11~12日中-大雪为环流快速调整后新生低槽东移所致;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9~10日石家庄地区强降雪时段850 hPa以下为下沉气流即升压降雪,渤海至太行山区偏东风和比湿大值区从8日持续到10日;11~12日新一轮低值系统垂直速度大值区中心为-10.0 hPa/h,12 h后倾45°,中心值为-7.0hPa/h,明显系统降雪时比湿中心高度达600 hPa,移到河北东部降雪时高度回落至700 hPa,与850 hPa的高比湿区形成上下叠加的形式,并随着系统快速东移入海,到20:00河套冷空气已进入太行山区西部降雪逐渐停止,低值系统迅速东移至华北东部出现中-大雪天气。华北东部降雪前渤海大于16 m/s偏东风维持时间大于18 h,950 hPa以下渤海中心区域主导风向水汽输送对强降雪落区动态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相对不同地区衍生的灾害性天气与持续降雪、持续低温及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