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环洞庭湖区双季晚稻中迟熟品种出现了较大面积、较高比率的空壳秕谷现象。通过对洞庭湖区9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双季晚稻主要生长期内出现的“寒露风”的不利气象条件是导致双季晚稻产量降低的重要因素。该文主要对环洞庭湖区双季晚稻寒露风影响的气象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4年环洞庭湖区双季晚稻中迟熟品种出现了较大面积、较高比率的空壳秕谷现象。通过对洞庭湖区9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双季晚稻主要生长期内出现的“寒露风”的不利气象条件是导致双季晚稻产量降低的重要因素。该文主要对环洞庭湖区双季晚稻寒露风影响的气象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十月四日至十三日,湖南省农业厅邀请省农学院、农科院、安江农校、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种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对洞庭湖区的汉寿、澧县、华容、南县、沅江、益阳等县和常德地区农科所的杂交晚稻进行了考察。 洞庭湖区自1975年开始推广杂交晚稻以来,经历了三年大上、三年大下、三年稳步发展的三个阶段。1975~1977年是大上的三年,1977年种植杂交晚稻552万亩,占晚稻面积的49%。由于南优系统组合不抗青、黄矮病,四优系统组合不耐低温,空壳率高,单产很不理想,1980年降至123.7万亩,只占晚稻面积的11%,八三年回升至285万亩。 为了打破湖区发展杂交水稻难的局面,1981年湖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水稻土植棉系统为例证,利用经验模式及一九八四年正交试验结果,进行了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田间试验;建立了籽棉产量等十项性状依因子水平而变化的四元二次回归方程;通过电子计算机的模拟寻优,获得了高产农艺组合方案,特别对多目标约束条件下的优化方案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因子主效应、交互效应的分析,找出影响水稻土植棉的主导因子以及因子间的配合关系,为农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棉花生产是由各种自然条件、经济目的及技术条件等构成的多目标系统。为了对该系统进行深入的认识,需要作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使这一多目标系统达到协调一致。本试验是在我校水稻土上进行的,采用品种为豫棉一号。计算机运算由江西农大计算机中心进行。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09,(5):262-262
晚稻金优133是湖北省农科院用不育系“金23A”与恢复系“P133”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品种,后又经品种专家对恢复系“P133”进行提纯复壮选择出生育期偏早单株,改进了品种的生育期、抗逆性。近几年在各地种植表现出较强增产优势。该品种2002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鄂审稻019—2002”。由湖北辉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经营。  相似文献   

6.
根据洞庭湖区的气候条件和不同品种生长规律,从合理利用温光资源和趋利避害着眼,提出双季稻品种布局方案,早稻以中,迟熟品种并重(或中熟略多于迟熟);晚稻以杂交水稻为主,搭配晚梗,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根据“最佳模拟配合法”原理,于1988年选择杂交晚稻协优46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几个关键性农艺因素,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进行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研究,建立了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的综合农艺数学模型及其优化方案415套。预期亩产533.47±21.51公斤的农艺优化措施方案为:秧田亩播种量7.6~8.2公斤;秧龄40.1~41.2天;亩栽2.6~2.8万丛;亩施氮素量16.8~17.9公斤;亩施K_2O量11.6~12.5公斤。此方案经本所1989、1990两年大田示范验证,比对照(经验方案)分别增产8.6%和13.0%,证明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1998,(5)
永康市杂交晚稻种植面积大,约占整个晚稻面积的95%左右,“双夏”季节紧,任务重,劳动力紧张,加之夏季高温,杂交晚稻插后易败苗,影响返青、分蘖,常导致产量不高。为此,我们根据早稻抛秧和早育秧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增加产量的经验,对杂交晚稻旱育抛秧进行了有益尝试。据大区比较试验,塑盘旱育抛秧比常规手插秧每亩增产20.07公斤,再加节省秧田和人工,可净增经济效益74.50元。现将有关经验介绍如下:1.培育塑盘旱育壮秧(1)秧盘选用根据杂交晚稻秧龄长的特点,我们对原塑盘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研究及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0 0 0~ 2 0 0 1年对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进行了“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试验 ,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水稻“丰两优 1号”、“两优培九”和“653 96”适合于这种栽培模式 ,它们的产量较对照“汕优 63”高 ,且“丰两优 1号”的米质较优 ,“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全生育期比“早稻 +晚稻”模式短 1 7d左右  相似文献   

10.
高效唑对双季晚稻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S-07”对双季晚稻增产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S-07”对水稻秧苗有明显的矮化、促蘖效应;应经“S-07”处理的产量结果均经水对照极显增产;其中“S-07”60mg/kg秧苗一叶一心期喷施的处理及“S-07”100mg/kg浸种的处理效果最佳。高效唑无论对杂交水稻或常规水稻都同样具有显的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超级杂交晚稻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与补偿效应,以五丰优T025为材料,通过盆栽方式,分别于幼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及乳熟期进行不施氮,后一生育阶段等量和加倍恢复供氮处理,考查产量及其构成、干生物质量及分蘖、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等。结果表明,分蘖期不施氮明显减少了超级杂交晚稻的分蘖数和茎、叶、穗部器官干生物质量,以穗器官最明显;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不施氮使超级杂交晚稻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而幼苗期及抽穗期后缺氮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小;分蘖期缺氮显著降低了超级杂交晚稻单株有效穗数,幼穗分化期缺氮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影响大;超级杂交晚稻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分蘖及干生物质量均存在一定的氮素亏缺补偿效应,各指标补偿效应的大小及补偿有效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发现结实率存在明显的氮素亏缺补偿效应,而千粒质量补偿效应也极小;分蘖期至抽穗期,尤其是幼穗分化期保证氮素的充分供应,控制籽粒乳熟后氮肥的使用对超级杂交晚稻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氮肥吸收效率(NUPE)、氮收获指数(NHI)、氮肥生理利用率(NPE)、氮肥偏生产力(PFP)可起到优化的效果;总体上,超级杂交晚稻氮素亏缺的敏感期为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补偿有效临界期为抽穗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豫西地区棉花“两高一优”的生产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二次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因素主效应分析,单因子产量效应分析,边际产量效应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棉花“两高一优”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的数学模型。找出了豫西地区亩产皮棉大于或等于100公斤,霜前籽棉大于或等于240公斤,亩纯收益大于或等于200元的综合农艺措施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13.
小麦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数学模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利用旋转设计测得参数,建立起冬前苗情、产量、品质的回归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了亩产500公斤以上的农艺组合方案,并对各农艺措施的单因素效应或交互效应进行了分析,找到了亩产425~475公斤是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区间,同时筛选出在这个产量范围内提高品质的农艺组合方案,为实现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苏坚 《新农村》2000,(9):10-10
蔺草又名席草。桐屿镇推行的“蔺草-晚稻”种植模式,晚稻收割后种植蔺草,蔺草收割后或作晚稻秧田,再种植杂交晚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镇这种种植模式面积达到45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平均每亩蔺草产量750千克,产值3000元,晚稻533千克,产值733元,全年收入3733元。1.蔺草栽培技术优质蔺草要求草长120厘米以上,越长越好,粗度在0.2厘米以  相似文献   

15.
“双超”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搭配方式是双季稻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该项研究共设置了杂交早稻+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杂交晚稻、常规晚稻+常规晚稻等4个双季稻品种搭配方式,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较其他品种搭配方式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平稳的叶面积动态.较高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搭配方式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桐城市8个双晚新品种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 0 0年对 8个新引进杂交晚稻组合的经济性状、产量表现进行了比较 ,筛选出适合桐城地区种植的“两高一优”新的杂交双晚组合。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两优倍胜”、“培杂茂三”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优良杂交双晚组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多点田间试验测得的参数,建立杂交中稻产量与几项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确定了置信区间,解析了农艺措施的产量效应及交互作用,优选了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通过大面积的生产示范,获得反馈信息,研究提出了杂交中稻高产、低耗栽培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四川省泸县的稻田种植模式以“早稻+晚稻”为主,随着现代杂交中稻和再生稻丰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稻田种植模式自然转变为“杂交中稻+再生稻”“杂交中稻+再生稻+小春作物”“水稻+油菜”等。因地制宜发展水稻油菜轮作是种植者提高对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重要方法,也是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油菜植株和稻草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由于实行了水旱轮作,可减少水稻油菜病虫害发生,增强水稻油菜抗性,减少农药施用量,有利于提高水稻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结实率,主攻大穗,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20.
“金优968”是利用湖南常德选育的优质不育系“金23A”与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强恢复系“R968”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米质优、生育期短、制种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在长江流域地区可作早熟晚稻种植,在华南可作早稻栽插。2005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主要性状、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