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土绿化》2009,(11):34-35
在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地带哈尔滨市,坐落着一所环境优雅、风景宜人的高等院校——东北林业大学。蓝天白云之下,校园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3.3万公顷的实验林场和自然保护区成为学校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东北林业大学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不但培养了众多的绿色人才,还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丰富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工作,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特有的辐射功能,努力使其成为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以北京林业大学的大学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了解程度、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生态文明实践行为的现状、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形式等方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以及实践活动缺乏评价指标、活动的宣传形式缺乏创新、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活动缺乏延续性等;并提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包括以班级为单元开展实践活动、发挥环保社团的引领作用、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建设、有效利用高校的特色资源、以高校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等。  相似文献   

3.
2018年11月,全国林业职业院校协作会在江苏召开。会上,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生态学校)被授予首届全国林业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唯一一所中职学校获此殊荣。喜讯传来,全校师生深受鼓舞!生态学校学生工作如何脱颖而出,我作为老林业教育工作者,带着问题思考,探访了这所绿树掩映中的美丽校园。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是伴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产生的新型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模式。其特点包括国家引导性、绿色生态性、优势互补性和协同创新性,其意义是有利于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技术创新,有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聚合力,有利于高校生态文明学科建设和生态技术创新发展。新时代职业院校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的路径体系涵盖协同创新机构路径、职业教育科普路径、实践教育基地路径和职教师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人类足迹所过之处水土在流失森林在消逝漫天的黄沙随风而动我们的家园危机四伏5年前党的十七大传来生态文明的福音顷刻  相似文献   

6.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态文明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良性运行的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它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态文明产生的必然性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社会孕育着生态文明的内在因素。其次,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为生态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第三,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生态文明的产生过程及其内涵,阐述了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必然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绿色精神教育。探讨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重新认识与思考教育价值观;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张娟 《新疆林业》2011,(6):12-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践这一目标,不仅要从治理和保护出发,更重要和迫切的是需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让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重视生态保护,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生态文明的产生过程及其内涵,阐述了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必然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绿色精神教育。探讨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重新认识与思考教育价值观;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如今,凡来多伦的人无不为这里的生态建设所震撼,林木郁郁葱葱、野花争奇斗艳、河流湖泊遍布,狐狸、野兔等一些野生动物会不经意间出现在游人的视野之内,广阔的青川碧野与蓝天白云交相呼应,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很难想像这里曾经是沙尘肆虐、沙进人退的风沙源头。家住诺尔镇新仓村80岁的赵成祥老人,原住在黑山嘴乡社办林场,由于居住环境沙化严重,一连  相似文献   

11.
周毅 《绿色科技》2021,(7):187-188,191
指出了通识教育应该突出价值观教育这一主要目标,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授知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需从科技发展给社会和生活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中,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问题,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具备一定的价值辨别能力。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结合是主要困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是以能力培养为主,以知识传授为辅。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上,需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并与学校特色学科、日常生活、新闻事件等相结合。案例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最近,大理市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事实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建  相似文献   

13.
陈彩虹 《绿色科技》2021,(5):219-222,236
生态文明教育是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的重要途径,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理想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是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四大分系统在内的、拥有完整功能和流程的服务系统;各分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相互衔接、在空间维度上相互独立,并在不同时空发挥各自的作用。但现行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尚未意识到其服务属性,在自我定位、系统设计和流程安排上仍按照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不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因此,提出重新设计从受教者角度出发、以产生生态行为为根本目的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指高等院校根据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采取相应的手段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交往与消费行为,并自觉遵守生态系统的原理,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增强可持  相似文献   

16.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寓生态教育于资源保护之中,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功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教育良性互动,其经验可为其它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的明确指示,这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十三亿人民的心愿。  相似文献   

18.
曹国厂,新华社记者,自2005年开始从事林业方面报道,所采写刊发的关于河北省林业方面的内参、消息、评论、通讯等各类稿件共110多条,其中30多条通稿被国内20家以上媒体采用。作为传播生态文明的使者,曹国厂有一双新闻眼,关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近日召开。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15年,湖北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环保优先、生态至上的发展之路,努力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相似文献   

20.
《国土绿化》2013,(2):1-1
建设乍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平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人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开辟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也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林业部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