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荷兰212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测定叶片中蔗糖、蔗糖转化酶活性、淀粉、淀粉酶活性变化以及可溶性糖、还原糖等含量的变化,研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叶片碳代谢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SOD模拟物(简称SODM)后16天叶片中可溶性糖、蔗糖以及淀粉的含量显著提高,24天和32天后还原糖含量明显增加;氯化胆碱(Choline chloride, 简称Cc)能够极显著降低处理后32天时叶片的转化酶活性,也可以显著提高处理后24天和32天时还原糖的含量;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简称DTA-6)能够极显著提高使用后16天时淀粉的含量,同 时其对处理后24~32天淀粉酶活性有极显著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荷兰212为材料,叶面喷施植物生长物质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简称DTA-6)、氯化胆碱(Choline chloride, 简称Cc)以及SOD模拟物(简称SODM),测定地下主茎鲜重、干重、蔗糖、蔗糖转化酶活性、淀粉、淀粉酶活性变化以及可溶性糖等含量的变化,研究不同植物生长物质对马铃薯地下主茎生长及碳代谢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喷药后16 d开始,Cc和SODM处理均能大幅提高地下主茎蔗糖的含量,其中Cc处理平均比CK增加36.68%,SODM处理较CK高出30.36%。同时喷施Cc后40 d和48 d淀粉酶活性提高,平均增幅为35.11%。从喷药后32 d开始,DTA-6和Cc处理对转化酶活性也具有提高的效应,DTA-6处理平均提高了35.75%,Cc处理平均提高了34.79%,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另外SODM处理能够极显著降低块茎膨大时期地下主茎内淀粉含量,而Cc处理可极显著提高此时期地下主茎的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根部处理剂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吡唑醚菌酯在植物-土壤间的分布规律,以番茄为试材,建立了测定番茄根、叶及根围土壤中2种化合物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两者在番茄体内和根围土壤中28 d内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6-BA与吡唑醚菌酯在番茄根、叶和根围土壤中的回收率在82%~107%之间,定量限在0.03~0.09 mg/kg之间;经番茄苗蘸根处理后12 h^28 d,在根围土壤中未检测到6-BA,而在番茄叶和根中均有检出(0.043~2.0 mg/kg),表明6-BA可被根部快速吸收,并传导至叶片,在番茄各部位中的含量为侧叶>根部>顶叶;6-BA在番茄根部和叶片中消解较快,处理7~10 d后低于检出限;吡唑醚菌酯可扩散至根围土壤中,大部分被根部吸收并维持在较高含量水平(1.2~3.0mg/kg)达28 d以上;根部的吡唑醚菌酯可转移至叶片,并以较低含量水平(0.11~0.78 mg/kg)保留4~6 d。研究结果为番茄根、叶及土壤中6-BA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分析提供了方法,并为评价该根部处理剂的应用效果提供了必要数据。  相似文献   

4.
以甜玉米金玉甜1号为试验材料,于吐丝期叶面喷施胺鲜酯(DTA-6),研究其对甜玉米叶片光合特征、籽粒粒重、糖分积累、光合作用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 BPCase)及蔗糖代谢相关酶蔗糖磷酸化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动态变化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DTA-6处理显著提高了甜玉米籽粒灌浆期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改善了PEPCase和Ru BPCase的活性;DTA-6处理显著促进了籽粒SPS和SS活性表达,处理后12 d籽粒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8.4%、8.8%和8.9%;DTA-6处理显著促进了籽粒灌浆速率,提高了穗粒数和粒重,增加了产量,其中鲜穗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5.8%、9.6%和11.9%。研究结果证实,DTA-6可以显著改善甜玉米产量和品质形成,为其在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中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硝酸钙浸种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浓度硝酸钙和钙调素拮抗剂漫种对低温下辣椒幼苗叶片中3种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0 mmol/L硝酸钙浸种能显著增加低温下辣椒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采用钙调素拮抗剂W7[N-(6-氨基己基)-5-氯-1-萘磺胺]浸种处理后,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低于对照,说明Ca2 信号系统参与了调节辣椒幼苗抗寒过程中渗透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外源ABA及Ca~(2+)处理对低温条件下酿酒葡萄蔗糖代谢的影响,以赤霞珠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浓度ABA和Ca~(2+)条件下,5℃低温及5℃低温后25℃恢复(5℃和5℃/25℃)两种条件下碳水化合物积累及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条件下,随着外源ABA和Ca~(2+)浓度的逐渐升高,植株内蔗糖,果糖,葡萄糖和淀粉含量不断增加,并且在5 mg·L~(-1)ABA或15 mmol·L~(-1)CaCl_2浓度处理下植株内碳水化合物含量积累至最高,依次较对照增加了67.88%,21.8%,213.77%,7.04%,51.38%,2.35%,8.84%,31.81%或72.81%,35.37%,123.57%,36.44%,25.90%,28.67%,210.56%,210.90%。其中ABA处理后的葡萄糖含量在5℃/25℃条件下较5℃显著增加。两种处理条件下,外源ABA及CaCl_2提高了赤霞珠幼苗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其中在5 mg·L~(-1)ABA或15 mmol·L~(-1)CaCl_2处理下4种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显著增高,依次较对照提高了64.10%,125.00%,193.29%,756.31%,2 291.51%,1 569.31%,1 523.13%,1 336.77%或26.42%,20.38%,30.75%,58.30%,111.63%,14.14%,14.32%,66.39%。说明适宜浓度的ABA及Ca~(2+)处理可增强蔗糖代谢酶活性,促进蔗糖转化,提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从而增强幼苗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为酿酒葡萄糖代谢物质及相关酶在外源ABA及Ca~(2+)处理下响应低温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用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GPR)菌剂BBS处理玉米幼苗,研究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相关生理特性及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干旱胁迫15 d后,BBS处理组玉米幼苗的萎蔫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组植株叶片MDA含量仅为对照组的74.35%,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3.39倍和1.07倍;处理组植株叶片ZmP5CS1的表达水平及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BS处理组植株叶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一直保持较低的H_2O_2含量。研究得出,BBS处理能够有效减缓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造成的伤害,进而加速正常浇水后的恢复。处理组植株叶片NCED1和ZmDREB2.7的高水平表达也表明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与BBS的互作过程可能有依赖ABA信号途径及不依赖ABA信号途径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干旱及复水对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碳氮物质转运影响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干旱胁迫、旱后复水过程中马铃薯叶片与块茎中碳水化合物、氮素同化物以及碳氮转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显著增强,增幅为54.9%,可溶性糖与蔗糖含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84%、25%;块茎蔗糖与淀粉含量显著下降,分别降低25%、11.8%。复水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小,叶片SPS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块茎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下降6.25%(P<0.05),蔗糖与淀粉含量分别增加21.8%、29.8%。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下降49.3%,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叶片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29.4%、38.4%,全氮含量降低13%;块茎中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16.8%、270.9%。复水后叶片中NR与GS活性高出对照3.5%、12.1%,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以及全氮含量仍保持较低水平;块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增幅分别为24.6%、178.4%,全氮含量增加,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干旱胁迫显著阻碍了马铃薯碳水化合物与氮素同化物的合成与转运,使马铃薯叶片碳水化合物积累,但干旱促进了氮素向块茎转运,块茎中的碳氮比下降;复水后马铃薯植株能够快速修复干旱胁迫造成的损伤,表现为块茎中淀粉含量增多,块茎碳氮比增加。  相似文献   

9.
外源植物激素对宁夏枸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用赤霉酸GA3(25~300μg/ml),α-奈乙酸NAA(25~200μg/ml)和6-苄基腺嘌呤6-BA(25~200μg/ml)对宁夏枸杞种子进行24 h浸泡处理,测定其萌发率和幼苗生长。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GA3和NAA对种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但6-BA仅在25μg/ml浓度下有促进作用。总体效果为GA3NAA6-BA,其中300μg/mlGA3处理的萌发率最高,达92.8%。萌发的幼苗在原培养基上生长46 d后,用300μg/ml GA3处理的宁夏枸杞幼苗在株高,叶片数目,叶片长度,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方面均高于对照;大于100μg/ml NAA处理的幼苗在叶片生长情况,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高于对照;6-BA处理的幼苗各指标均低于对照,不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
西花蓟马为害对菜豆叶绿素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西花蓟马不同虫口密度(0~40头/叶)为害菜豆叶片不同时间(2~8 d)后,对菜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虫口密度的增加和为害时间的延长均能引起菜豆叶片内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其中叶绿素含量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和虫口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虫口密度处理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低于对照,在相同处理时间下均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虫口密度下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为害前期(2~4 d)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为害后期(6~8 d)其含量在各虫口密度下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荷兰212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比较块茎中转化酶、淀粉酶活性变化以及蔗糖、淀粉、维生素C等含量变化的差异,研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块茎生长过程中,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对块茎...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人工接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后西瓜糖分代谢与倒瓤的关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接种CGMMV后西瓜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变化,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糖酵解途径关键酶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西瓜苗感染CGMMV后,果实中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均较对照发生明显变化,接种处理后葡萄糖含量在授粉7~28 d显著高于对照,之后迅速下降,35 d时显著低于对照,仅为对照的24.87%;果糖含量仅在授粉后7~14 d高于对照,21~35 d显著低于对照;接种处理和对照的蔗糖含量在授粉后14~35 d均逐渐上升,但14~35 d接种处理显著低于对照。接种处理后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果糖激酶活性均在授粉后7~14 d显著低于对照,21~28 d显著高于对照,35 d时显著低于对照;丙酮酸激酶活性授粉后7~21 d显著低于对照,35 d时显著高于对照;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在授粉后7~21 d显著低于对照,35 d时高于对照;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蔗糖合成酶活性在授粉后28 d时仅为对照的21.32%。推断西瓜苗接种CGMMV后糖酵解的4个关键酶协同作用,调控糖酵解,进而调控葡萄糖和果糖的积累与代谢,同时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降低,阻碍蔗糖合成,即西瓜苗感染CGMMV导致倒瓤与其糖分的合成与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叶片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克新13为材料,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简称DTA-6)、缩节安(Mepiquat chloride,简称DPC)以及烯效唑(Uniconazole,简称S3307),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叶片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均显著增加了单薯重、淀粉产量和鲜薯产量,其中,以DTA-6调控效果为最佳,单薯重、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淀粉含量比CK分别增加了10.40%、40.26%、26.56%和11.32%,块茎还原糖含量比CK降低了20%。此外,调节剂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细胞间隙CO_2浓度,加快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各指标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理的叶片淀粉和蔗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呈降低的变化趋势,调节剂对叶片蔗糖转化酶活性的调控效果呈不同规律的变化。总体而言,调节剂均提高了马铃薯产量,改善了块茎品质,其中DTA-6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中棉所4l号和中棉所49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外源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激素水平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6%Na Cl胁迫条件下,棉花幼苗叶片中ABA含量增加,CTK、GA和IAA含量减少,在0.05 mmol·L~(-1)SA浸种+0.2 mmol·L~(-1)叶面喷施复合处理下,中棉所41号和中棉所49号幼苗中ABA含量分别降低了59.14%和76.71%,CTK、GA、IAA含量分别提高了55.39%、21.05%、22.39%和17.08%、12.5%、18.20%,说明SA处理可有效缓解盐胁迫的伤害;(2)ABA/IAA+GA、CTK/IAA和ABA/CTK值在0.6%Na Cl胁迫处理下分别为增高、降低和增高,0.05 mmol·L~(-1)SA浸种+0.2 mmol·L~(-1)叶面喷施复合处理下,中棉所41号和中棉所49号幼苗中ABA/IAA+GA和ABA/CTK值分别降低了63.40%、74.03%和71.66%、79.99%,CTK/IAA值分别增加了28.41%和21.18%,说明SA可使幼苗体内激素恢复动态平衡,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3)0.6%Na Cl胁迫处理下棉花幼苗的株高、根鲜重、茎鲜重和叶鲜重都表现为降低,在不同浓度外源SA浸种和喷施处理下都有所恢复,幼苗根表现最为明显,用0.05 mmol·L~(-1)SA浸种+0.2 mmol·L~(-1)叶面喷施处理0.6%Na Cl胁迫下,两品种棉花幼苗单株鲜重分别增加了24.20%和22.39%。SA能通过调控棉花幼苗激素含量从而提高棉花幼苗的耐盐性,其中以0.05 mmol·L~(-1)SA浸种+0.2 mmol·L~(-1)叶面喷施对缓解棉花幼苗盐胁迫的伤害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单株叶片氮素、可溶性蛋白、淀粉及蔗糖积累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低密度与高密度群体间差距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子粒中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上升,脂肪的含量有所下降;各生育时期氮素、可溶性蛋白、淀粉和蔗糖积累量...  相似文献   

16.
香蕉束顶病毒(BBTV)侵染对寄主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试验用ELISA方法测定了香蕉感染束顶病毒(BBTV)后植株体内的3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玉米素类(iPAs)和脱落酸(ABA)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株的GA3水平在侵染过程中虽有微弱增加,但含量和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健株对照;iPAs在接种BBTV第14天后明显下降,并维持较低水平;ABA在BBTV侵染后被大量诱导增加并不断积累,在接种后第35天测定含量最高,为对照的3.34倍。试验还同时检测了BBTV在侵染过程中的运转。用间接ELISA测定的接种叶和顶叶的BBTV含量显示:接种21天后BBTV在接种叶和顶叶中还大量增殖,呈系统性分布。但寄主的症状在接种35天后才逐渐在顶叶表现。以上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的症状表现似乎主要与病株中的内源激素的失调有关,而与BBTV在体内的运转并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3个果实大小不同的品种为材料,研究光照强度对甜瓜果实糖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定个前(玉金香花后14 d,银帝和黄河蜜花后28 d),果实中糖分积累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蔗糖次之,可溶性总糖含量较低。果实定个后,蔗糖开始快速积累,并持续至果实成熟。果实成熟时,三品种含糖量为玉金香(136.63 mg/g)>银帝(119.9 mg/g)>黄河蜜(108.14 mg/g),果实3个部位的含糖量为脐部>中部>蒂部。遮阴对甜瓜果实糖分积累模式影响不显著,但使蔗糖开始大量积累的时间推迟、果实最终糖分积累量显著下降,表明甜瓜果实糖分积累量依赖于同化产物供应水平。果实生育期糖分积累动态表明:玉金香耐弱光性较强,银帝能够逐渐适应弱光,黄河蜜对弱光最敏感。遮阴后甜瓜果实糖分积累量降幅具有品种依赖性:大果型品种黄河蜜>中果型品种银帝>小果型品种玉金香。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旨在研究蒺藜状苜蓿种子发芽对外源激素的响应。使用6-BA、GA3、ABA、NAA、乙烯利I、AA和IBA共7种激素,每一激素各设0.1、1.0、1.5、2.0、5、10、201、000μmol/L共8种浓度梯度,浸湿滤纸发芽床,置50粒蒺藜状苜蓿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设3个重复,统计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天数。结果显示:外源激素20μmol/L 6-BA、GA3、乙烯利和5μmol/L IAAI、BA促进蒺藜状苜蓿种子发芽,NAA和ABA抑制蒺藜状苜蓿种子发芽,ABA抑制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