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畜禽业》2017,(8):38-39
根据仔猪细菌性腹泻综合征的病原特点及临症特点、流行特点等制定相宜的综合防治方案,强化管理措施、优化药物防治方案,综合防控效果明显提升,为科学防治该病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乌鳢细菌性脓疮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雷  谢光伟 《水利渔业》1999,19(6):27-28
从数起患有细菌性脓疮病的乌鳢体内分离到一种G- 链球菌,对其形态特征、培养特点、生化反应及药物敏感性以及药物防治方法作了研究,确认其为该病的病原,采用青霉素或氯霉毒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揭示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的发病规律,寻找有效的防治办法,作者按常规生理生化反应与啄统鉴定法进行了病原学研究和中西药结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表现为急性,主要症状是肠道和实质器官出血;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其产生的外毒素和毒性酶类是病鳖致死的主要原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采用水体消毒,中西药结合内服,能较好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4.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草鱼出血病是严重困扰着草鱼养殖业发展的一大疾病。根据近几十年来对于该病研究的进展,就草鱼出血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发现株之间的比较、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疾病的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述,总结了草鱼出血病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该领域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对该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以提高草鱼养殖的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家畜猝死症是我国目前日趋严重的动物疾病之一,经研究证明魏氏梭菌感染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该病流行病学情况、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微生物学诊断及其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又称“暴发病”、“出血病”,在江、浙、沪一带从5月底开始发病,其中6、7、8三个月为发病高峰,其主要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病害及药物研究室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研究该病的防治方法,已研制出防治该病的特效药物“长效水体消毒剂”和“鱼复宁”,日前使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防治方法简介如下:一、预防6~9月份。1每月使用一次长效水体消毒剂03~04mg/L浓度全池泼洒。2每30~45天,内服“鱼复…  相似文献   

7.
《畜禽业》2016,(2)
综述了鸡传染性贫血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临床诊断以及防治措施等,旨在为养殖生产中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猪高热病是由多种细菌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无名高热病综合征",是一种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的疾病,该病的病原主要有蓝耳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等。对猪高热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频繁发生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以及急性死亡为特征的传染病,导致猪场经济损失严重。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史、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控等几方面加以分析,希望能对该病的防治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谈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以流行性腹泻病毒为病原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典症为呕吐、腹泻、脱水等。该病对哺乳仔猪致死率高,即便治愈对仔猪后期生长速度也有很大影响,并可发于各个年龄段的猪只,是猪场一种常见疾病。该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可给猪场造成较大损失。目前,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地区均有该病流行。对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进行介绍,为科学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牛蛙,原产北美,于1962年从古已引进我国,分别放养于云南、广东、湖南、浙江、天津、上海等地的科研单位和养殖场。当时主要采取繁殖与粗放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繁殖与驯化,牛蛙已完全适应了我国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为其后大面积进行人工饲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国青蛙是继牛蛙后,于1987年引进我国的又一食用蛙。美国青蛙原产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一带,蛙体略小子牛蛙,耐亲力较牛蛙强,逅应性广,性温和,不怕人,不怕惊扰,不善于跳跃,另防选,易对理,生长速度快,对蛙类易感染的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是一种比牛蛙更…  相似文献   

12.
牛蛙肉质细嫩,丰腴爽口,营养丰 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胞固醇的 美味食品。目前,牛蛙养殖已遍布我国 20几个省市,产量逐年增加。但牛蛙的 加工利用,大多数还停留在直接食用和 冷冻的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产品很 少。本试验利用牛蛙肉为原料,生产蛙 肉丸。该产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 细腻,食用方便,能实现机械化、连续 化、工厂化生产。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原料:蛙体健壮,完整无损的鲜 活牛蛙。 (2)辅料:白糖、食盐、味精、淀粉 等,均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3)香料:山萘、草寇、姜黄、小茴 香、…  相似文献   

13.
利用挤压膨化的方法生产的牛蛙颗粒饵料为圆柱状颗粒,直径3-5mm,长5-8mm,表面光滑,色泽均匀。一、牛蛙颗粒饵料的特殊性1.牛蛙饵料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高,达30%-40%甚至更高。二饵料具有漂浮性、耐水性。低溶性(~般可逆水中保持2-4小时)。3.饵料原料经挤压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处理,淀粉糊化,蛋白质组织化,并钝化原料中存在的毒素、抗营养因子刚胰蛋白酶抑制素、棉酚)等,利于牛蛙消化吸收,一般来说可提高消化率10%-35叽。4.饵料原料经高温、高压处理可杀死多种有害微生物,预防牛蛙患消化道疾病,避免水质和底质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青蛙“抽搐症”病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患病美蛙的肝组织中分离得到一个菌株,命名为蛙-990529。用该菌株对健康蛙进行攻毒,该健康蛙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的症状相同的病症,且有较强的致死毒性,表明蛙-990529为病原菌。该菌种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较慢,25℃培养24h后,菌落直径为0.5mm,圆形,隆起,湿润,半透明,呈露滴状。肉汤培养基中呈粒状生长。半固体琼脂中生长线呈直线。氧化酶阴性、OF不发酵、无动力;采用API-20NE试条鉴定为洛菲氏不动杆菌。该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新霉素等药物敏感。筛选研制的“蛙血康”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用1×107 mL-1的嗜水气单胞菌腹腔注射感染牛蛙,注射后7 d内试验组牛蛙血清抗菌活性都高于对照组,其中在3 d、7 d时存在显著性差异,峰值出现在感染后第3天。收集第2批人工感染后3 d时牛蛙的血清。该血清经Sephadex G25凝胶柱分离后,并在波长280 nm处测定紫外吸收值,得到两个吸收峰。以嗜水气单胞菌检测分离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经诱导的血清抗菌物质主要集中在第1个吸收峰。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0株指示菌抗菌谱的测定,其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SDSPAGE分析显示抗菌蛋白分子量较大。结果说明:牛蛙被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能很快产生多种抗菌物质,主要的抗菌物质是分子量比较大的物质,这些抗菌物质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作用。图3表1参24 关键词:牛蛙;嗜水气单胞菌;抗菌蛋白;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发病牛蛙病原鉴定及防治药物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训猛  黄春贵  邹勇  方苹 《河北渔业》2011,(2):41-43,56
从丹阳市某牛蛙养殖场采集发病牛蛙,在其肠、肝、脾、肾和腹腔积液中分离出2株菌株,根据菌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应用API20E细菌生化快速鉴定试剂条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其中1株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vdrophila),另1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经人工...  相似文献   

17.
1995年6月,我们从辽宁省锦州市引进牛蛙呢料,在我省范县全滩区的陆集乡柯沙窝村周围树行及村头荒地进行了建地单养牛蛙技术的研究和生产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5月下旬的卵,养至10月底,平均规格达225克.养至下年的10月份,平均规格达500克以上。折合亩产牛蛙2410千克,亩利润2.S万元。经过近几年的养殖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生产经验,现就牛蛙养殖实用技术总结如下:旨在促进我省牛蛙养殖业的发展。一、牛蛙蝌蚪的培育技术1.清塘与施基肥(1)清塘:池塘面积一般为20—300m2.水深30—100cm。…  相似文献   

18.
Brazilian frog farming is an agricultural activity with great productive potential. Favorable climate and strong adaptation of the bullfrog to the country have led several farmers to opt for this interesting rearing activity in their rural properties, as an alternative form of income. The current review deals with the bullfrog production systems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Brazil – Anfigranja, flooded, and cage system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we present the main studies carried out so far, as well a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each system.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se data, it will be easier to understand the real situation of frog farming in the country, and the main efforts to solve its obstacles.  相似文献   

19.
牛蛙肥大细胞中类胰蛋白酶的证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冬梅  许乐仁 《水产学报》2008,32(4):572-576
类胰蛋白酶已被作为人类和某些哺乳动物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标志.为检测蛙科动物肥大细胞胞浆中是否含有类胰蛋白酶,采用了小鼠抗人类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Al通过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对牛蛙的舌,肠和脾以及人食道鳞癌组织(用作阳性对照)石蜡切片中的肥大细胞进行染色.首次在Bouin氏液固定的牛蛙组织中证实了牛蛙肥大细胞胞浆中类胰蛋白酶的存在,且单克隆抗体AA1与牛蛙肥大细胞中的类胰蛋白酶可获得良好的交叉反应.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多位于牛蛙肠黏膜固有层,少量见于肠绒毛基底部及舌粘膜下腺体周围,而未见于脾组织中.人食道癌间质中可见多量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研究证实,与人类肥大细胞相似的是牛蛙肥大细胞也含有这种特有的类胰蛋白酶,牛蛙有可能是用作肥大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um dietary carbohydrate/lipid (CHO/L) ratio for bullfrog Rana (Lithobates) catesbeiana. Six isonitrogenous and isoenergetic diets were formulated, containing various CHO/L from 1.20 to 12.11. Bullfrogs were fed six diets for 8 weeks and each diet was tested by three replicates. After the 8 weeks feeding, weight gain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dietary CHO/L ratios decreased, but showed little difference (> 0.05) as dietary CHO/L ratios ranged from 1.20 to 2.76. Nitrogen ret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HO/L ratios, and bullfrog fed with CHO/L 6.10 and 1.82 diets showed the lowest and highest nitrogen retentions respectively. Energy reten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dietary CHO/L ratios decreased and bullfrog fed the CHO/L at 1.82 and 1.20 diets showed the highest value. Whole‐body lipid and energy levels bo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 0.05) as dietary CHO/L ratios decreased. Moreover, liver lipid content of bullfrog fed CHO/L 1.82 and 1.20 die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groups. Plasma insulin lev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 the elevation of dietary CHO/L. Malondialdehyde level increased as the CHO/L decreased, and the bullfrog fed the CHO/L 1.20 diet had the highest level.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t results clearly showed the effects of dietary CHO/L ratios on growth; the optimum CHO/L is 2.07 (approximately 22.49% carbohydrate and 10.83% lipid) based on the second‐order polynomial regression analysis of weight g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