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分离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对菌株8N-10进行鉴定及测定抗菌活性。采用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拮抗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测定及建树分析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用平板对峙的方法测定菌株对9种香蕉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最后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验证菌株8N-10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共分离出10株拮抗放线菌,初步鉴定拮抗性最好的菌株8N-10为诺尔斯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noursei)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的抑菌带达(15.5±0.65)mm。菌株8N-10对所有供试病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活性,表现出良好的广谱抗菌特性。其中,菌株8N-10对香蕉叶缘枯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musae)、粉蕉叶枯病病原菌(Pestalogiopsis sp.)、香蕉长形斑病病原菌(Curvularia fallax)的抑菌带均达到10 mm以上,显示了较强的抑制活性。菌株8N-10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相对防治率达92.708%,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诺尔斯氏链霉菌8N-10对香蕉枯萎病的抑菌活性高,且其抑菌谱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芒果采后病害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芒果叶片与果实分离筛选芒果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的拮抗菌,对抑菌效果好的拮抗菌进行采后病害防治试验,并采用形态及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发现菌株A1稀释10倍的LB菌液对芒果采后炭疽病防效为80.05%、对蒂腐病的防效为74.18%,平均防效达到77.12%,防效明显。菌株C13对芒果采后炭疽病和蒂腐病防效次之,防效分别为71.73%和54.24%,平均防效达到62.99%。经鉴定A1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Migula,C1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相似文献   

3.
九里香内生细菌HBS-1的鉴定及其对芒果采后病害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组织表面消毒法对九里香内生菌进行分离,以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和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为靶标菌对获得菌株进行皿内拮抗能力筛选,利用浸果法测定菌株发酵滤液对芒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结合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鉴定菌株。结果从九里香中分离到28株内生菌,其中有8株真菌、9株细菌对2种病原菌均有拮抗活性,以HBS-1抑菌活性最好,对芒果炭疽病菌及芒果蒂腐病菌抑制率分别为42.0%和50.0%;菌株HBS-1发酵滤液能明显降低芒果采后病害的发病率,10倍稀释液的防效优于化学药剂特克多800倍液,50倍稀释液的防效与化学药剂特克多800倍液相当;经鉴定,内生菌HBS-1为芽孢杆菌属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4.
火龙果溃疡病为火龙果多发病害,为有效开展该病害的绿色防控,从火龙果不同生境进行了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从11个不同生境中共分离到103株细菌,应用对峙培养法进行了拮抗活性评价,筛选出15株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其中强拮抗性菌株5株,中等拮抗性菌株4株,弱拮抗性菌株6株。进一步对这些菌株进行生防物质分析,赋值≥10分的菌株有8株。综合以上结果,优选10个菌株进行温室防效测定,连续观察20 d,7-6-1和10-4-6两个菌株的平均防效较高,分别为50.41%、48.85%。  相似文献   

5.
内生细菌对番茄青枯病的控病作用及其抗菌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初步筛选出的10株番茄青枯病菌的内生拮抗细菌,通过平板拮抗和盆栽控病试验进一步筛选具有较好防效的菌株。平板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其中5株内生拮抗细菌(01-144,01-189,TR 03-081,TR 03-108,TR 03-124)对番茄青枯病有良好防效。对上述5株内生拮抗细菌进行盆栽控病试验,结果显示,利用拮抗菌的去菌发酵液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菌悬液;再利用这5株内生拮抗细菌的无菌发酵液作平板拮抗试验,得到对青枯病菌有较强抑菌活性的TR 03-081菌株,而且研究发现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烟草赤星病、茄子褐纹病等病害的病原菌也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表明该菌具有较广的抗菌谱,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6.
对初步筛选出的10株番茄青枯病菌的内生拮抗细菌,通过平板拮抗和盆栽控病试验进一步筛选具有较好防效的菌株.平板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其中5株内生拮抗细菌(01-144,01-189,TR 03-081,TR 03-108,TR 03-124)对番茄青枯病有良好防效.对上述5株内生拮抗细菌进行盆栽控病试验,结果显示,利用拮抗菌的去菌发酵液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菌悬液;再利用这5株内生拮抗细菌的无菌发酵液作平板拮抗试验,得到对青枯病菌有较强抑菌活性的TR 03-081菌株,而且研究发现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烟草赤星病、茄子褐纹病等病害的病原菌也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表明该菌具有较广的抗菌谱,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7.
筛选和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梨轮纹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南京、高邮和仪征3地梨园采集土壤、病果、病叶和健叶样品共60份,分离筛选到527株细菌分离物,从中挑取与枯草芽孢杆菌目标菌落相似的菌株进行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24株拮抗细菌对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带宽在10 mm以上;108株拮抗细菌对梨轮纹病菌的抑菌带宽在6~10 mm.选取抑制效果中等和较强的132株细菌进行室内梨果的活体生防试验,结果表明:在24株平板抑制效果较强的菌株中有18株防效在40%以上,6株防效为20%~40%;108株抑制效果中等的菌株中有3株防效在40%以上,100株防效为20%~40%,5株防效在20%以下.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出室内活体防效在40%以上的21株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具有高效、广谱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从实验室及葡萄、黄瓜、西红柿的根和根际土壤中培养得到282株细菌,以13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琼脂扩散法测定了分离细菌的发酵液和发酵滤液对靶标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共有9株分离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4株拮抗细菌的发酵液对所有13株靶标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为广谱的抑菌作用。其中k8j菌株的抑菌效果与其它拮抗菌株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抑制率最高,达到了92.02%。9株拮抗细菌的发酵滤液对不同的靶标病原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HMGR-2菌株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到了4.15cm;菌株k8j的发酵滤液对11株病原菌均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除水稻稻瘟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外),并与其它拮抗菌株比较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该菌株的代谢产物也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发掘防治香蕉枯萎病的高效生防菌资源,为有效控制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福建省香蕉产区野生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菌株,以香蕉枯萎病菌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代谢物抑菌试验、抑菌谱和耐毒素能力测定筛选具有拮抗活性的生防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和gyrA基因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生防菌株的鉴定,并采用灌根法测定生防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野生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95株细菌,以香蕉枯萎病菌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的细菌17株,其中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菌带宽度分别达12.67和11.67 mm;不同拮抗细菌菌株间的代谢物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存在差异,其中菌株NJ-1和NJ-4的抑菌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达89.06%和88.47%。菌株NJ-1和NJ-4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谱广,且对5%的香蕉枯萎病菌粗毒素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经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鉴定,菌株NJ-1和NJ-4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防治效果分别为71.69%和70.75%,且与对照药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1 000倍液处理相比,菌株NJ-1和NJ-4对促进香蕉苗株高、根长生长有显著优势。【结论】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具有高效的生防潜力,而且对香蕉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微生物菌株1223株。以香蕉叶斑病5种病原菌为靶标进行的拮抗菌筛选结果显示,香蕉尾孢的拮抗菌检出率(39.3%)最低。在以香蕉尾孢为指示菌的筛选中发现,放线菌中拮抗性菌株的出现率(33.3%)明显高于细菌(14.9%),不同类别作物中以香蕉根围拮抗性菌株的出现率(23.3%)最高。筛选到的拮抗细菌B106菌株和拮抗放线菌St1607菌株连续移植6次,对香蕉尾孢的抑菌力均保持稳定。2株拮抗菌除对香蕉叶斑病菌具较高抑菌活性外,对其余11种植物病原菌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