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中国是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社会权力结构的国家,并且正处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农村不仅在经济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建设农村社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城镇化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提出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与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城镇化思想。这一思想对我国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长时段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考察可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工业化进程中突围城乡二元结构向融合发展迈进,在打破城乡分治中突围农民单一从事农业,及向多元就业创业拓展发展空间,在生产经营主体重塑中突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融合发展中突围主要发挥农业的产业功能与向乡村多种功能拓展。中国乡村改革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其历史逻辑是与生产力水平提升态势一致的,是由中国在国际上属于后发国家、国内工业化进程中工农城乡关系、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等结构所决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路线下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取得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4.
李雪 《吉林农业》2011,(12):12-13
中国社会特殊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使中国农民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不仅生存于乡土与城市的夹缝之中,而且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搓揉。在这种夹缝与搓揉中实现中国农民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社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农民现代化的实现,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住房短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社会问题之一。只有当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将现有社会形式进行彻底变革,并着手消灭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日益尖锐化的城乡对立时,住房短缺才可能迎刃而解。消灭城乡对立不是空想,而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是改善城市卫生状况的实际基础,是解决工人阶级住宅短缺的关键问题。在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合理分布城市和农村的人口,紧密联系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并相应地扩充交通工具,才能消除城乡对立,将人们从他们以往历史所铸造的枷锁中完全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民问题是阻碍中国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农民问题的形成和演变是在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村与城市长期分离;二元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减缓了农村城市化步伐;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造成城市化失衡发展。要改变或者削弱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7.
1概要 土地政策与农民关系是一个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对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历史的改朝换代及新中国的建立,都是农民革命的结果.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他们也很重视土地政策,早在189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就开设了"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而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会就设置了下属机构:美国农村社会学会,可见,土地政策与农民的关系,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走向优化配置、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过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历史的必然早在15世纪初期,英国就出现过圈地运动,封建领主阶级以圈占的形式大规模剥夺农奴耕种的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而当时的城市规模较小。无人满之患。很多城市当局规定居住101天即取得市民资格。通过这一过程,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农业开创了新的活动领域,另一方面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圈地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生在18世纪中  相似文献   

9.
李学玲  陆莉萍 《甘肃农业》2006,1(11):267-268
在“一球两制”的当今世界,如何正确认识、把握与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着重从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统一性、斗争性,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的特征,以及我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和对待反"和平演变"斗争,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必须很好研究与解决。1 反"和平演变"斗争的历史必然性"十月革命"的胜利,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序幕。从此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斗争的新历史时期。由于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感到严重的威胁,因此,颠覆  相似文献   

11.
征用农地牵涉到“三农”问题,影响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农村稳定,最核心的就是失地市民化和保障社会化的问题。处理好这两大问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对于打破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和城乡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双重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工群体地位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使我国社会结构分层突破了原有的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演变为由农民工群体参与其中的"双重二元社会结构"。在这一社会结构下,农民工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将担当密切城乡关系、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粘合剂作用。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农民工这一相对弱势群体,从长期来看,需要在改善农民工群体就业机会、注重职业教育培训和农村的基础教育方面促进粘合剂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笔者为"茶谱系学与文化构建"一书作的导言部分。在茶谱系学中,社会史学要做的就是对其关注的对象进行有价值的叙述,用历史的、社会的符号去剖析这些现象与要素。社会用社会史学来展现偶然事件并探求其背后的历史内涵,探求被人们忽视的细微之处,尝试展示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多种社会体系之内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些体系包括不同地区和国家体系,关系体系,社会行动体系,生活体系,精神体系,资本主义商业体系、产业体系。这种地位与作用体现在茶叶在生活世界中的出现及不断演变,对中国茶叶及其社会文化的吸收、运用与发展,以及进一步的传播与加工,最终实现的体系内的纵向的、横向的传承发展以及同时实现的体系之间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四元经济结构下的经济模式与经济结构转换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实证地研究了我国城乡关系和国民经济结构的演变,探讨了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的目标模式和机制.认为,我国经济在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十分独特的四元经济结构,包括传统农业、乡镇企业、城市不发达部门和城市现代部门,四个单元之间的矛盾使得国民经济流程难以合理,经济结构转换受制于二元社会结构,流程合理的关键是城乡的适度通开,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东欧国家的农业合作社法规,除了如宪法、专门的合作社法、合作社章程等正式法规中的规定之外,还体现在各种政府决定及各部委的文件之中。 1.农业合作社目标法规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合作社目标法规把眼前经济利益放在第二位,而把改造社会经济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摆在首位。如苏联集  相似文献   

16.
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来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国民中的弱势群体,农村是整个国家中的弱势区域.世界各国都建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制,它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由各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虽然国情不同,但农业生产都是相对劳动密集型经营,历史上都曾长期处于农耕文化,日本也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体制有明显的人为构造色彩,这些与中国都有相似性,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类似于日本战后高速增长时期.通过借鉴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可以促进中国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金融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发展正处于经济建设黄金期和社会发展矛盾凸显期,二元经济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农民会不会越来越穷?农村是否会持续贫困?我们怎样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找到平衡点,缩小差距?这就是笔者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是列宁议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是列宁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的科学探索。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无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关系到全局的重大问题,就其成因来看,主要是中国长期推行的二元经济政策: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国家时农村、农业、农民和城市、工业、市民实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使资金、资源、技术、知识的配置持续地向城市、工业、市民倾斜;以及现行农村集体经济制度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对"三农"问题产生着巨大影响,而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则是"三农"问题产生、延续的基础条件.因此,加大对于二元经济以及现行农村集体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力度,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会大大加快"三农"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产生、发展并发生变化.城乡二元结构变迁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其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城乡出现非均衡的格局;第二阶段是其最终形成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非均衡格局发展成为非均衡制度,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真正形成并发展;第三阶段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阶段,这一时期城乡二元结构有所突破,但又出现新的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