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余美杰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63-163,127
竹篦舟蛾在我县1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竹林竹株上缀叶为苞而越冬。翌年3月上旬出蛰取食,4月中旬越冬幼虫老熟化鲡,成虫于5月上旬羽化,第一代成虫6月下旬出现,第二代成虫8月中、下旬出现,第三代成虫9月下旬,第四代幼虫10月发生,危害至11月上、中旬越冬。根据生物学特性。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经大田定点监测研究,桃小食心虫在庆阳1年发生2代,越冬代成虫于5月上中旬出现持续至6月下旬7月上旬,其中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为害盛期;第一代成虫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盛期为7月下旬降雨有利于桃小食心虫幼虫出土,越冬代幼虫出土高峰前必有较大降雨过程;成虫羽化后7~10 d是化学控制的关键时期,根据发生规律,制作出桃小食心虫防治图可以在苹果园防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侧柏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国朋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7):139-139,107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Leech),在黄山市每年发生3代,以卵越冬。第二年2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成虫羽化,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出现,第二代成虫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出现,交尾产卵,以卵越冬。此虫大发生时,一株树上有虫千头,常造成很大灾害。防治此虫的关键,在于做好虫情测报,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对越冬代幼虫施防治,即可解除以后各代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茶黄毒蛾(Euprctis psludoconsplrsa Strand),又名茶毛虫,在我市1a发生2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卵孵化,6月下旬幼虫老熟结茧化蛹,成虫7月上旬出现,7月上、中旬产第1代卵,10月中,下旬成虫出现,并产第2代卵越冬。  相似文献   

5.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 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 d才交配.交尾后越冬代于4~9 d,第2代于3~7 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 d左右.  相似文献   

6.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7.
黄芪根瘤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发生于甘肃省黄芪种植区域的黄芪根瘤象(Sitona ophthalmicus Desbrocher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报道。通过室内观测详细描述该虫的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通过野外调查研究该虫的越冬虫态、生活习性、产卵和为害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1年发生1代,产卵盛期出现在5月、幼虫为害高峰出现在7月中旬;化蛹盛期出现在7月下旬、羽化盛期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10月后开始越冬。并且产卵成虫为越冬成虫,越冬虫态为成虫和幼虫。  相似文献   

8.
<正>一、杨小舟蛾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大发生时常将成片杨树的叶片吃光,危害重的杨树食叶害虫,是主要的防治对象。杨小舟蛾1年发生5~6代,以蛹越冬,第2年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第1代幼虫5月上旬出现并危害,5月下旬为盛期;第2代幼虫于6月上旬出现,6月下旬化蛹、羽化为成虫;第3代幼虫集中在7月危害;第4代幼虫从7月下旬开始危害,8月达到盛期,9月上旬开始化蛹;第5  相似文献   

9.
草地螟又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等江河流域。1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该虫在吉林省每年发生1~2代,于当年秋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化蛹羽化为越冬代成虫,一般在5月中下旬出现,6月上中旬盛发。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1代幼虫严重为害期,幼虫期20  相似文献   

10.
中华广肩步甲为吉林省森林内重要的捕食性昆虫。该虫1 a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4月下旬活动,5月下旬6月上旬产卵,6月中旬幼虫孵化,7月中旬化蛹,8月上旬羽化成虫,10月中下旬成虫入土越冬。  相似文献   

11.
崂山茶区茶园小绿叶蝉田间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辅助调查方法,研究了崂山茶区茶园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茶园小绿叶蝉在崂山茶区1年发生9代,从4月中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出现第1代若虫。进入7月份,种群数量增加很快,到8月下旬至9月下旬达到全年虫口数量的最高峰,从10月上旬开始,田间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到11月份,成虫全部进入越冬状态。从全年种群消长规律来看,小绿叶蝉在该茶区1年出现1个危害高峰,即为单峰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1982~2007年勐海县气候因子及粘虫数量变化,探讨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粘虫的发生与该县的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其中温度与粘虫数量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温度影响着粘虫发生的数量,回归关系为y=2.691x-57.123(R2=0.110);相对湿度与粘虫数量间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降雨量与粘虫数量大发生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春季粘虫发生预测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东部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一代成虫迁飞期公主岭地面诱蛾量和同期降雨量的数据为预测因素,该世代成虫繁殖的危害种群在吉林省的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为预测目标,应用逐步回归法研究发生预测的数学模型。用Basic语言的计算机程序完成了计算、分析、筛选、组建多元回归方程式并与历年数据拟合的过程,提出了吉林省春季粘虫的发生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东部粘虫 (MythimnaseparataWalker)年发生第二代成虫公主岭地面诱蛾量和同期降雨量的数据为预测因素 ,该世代成虫繁殖的危害种群在吉林省的发生面积为预测目标 ,应用回归相关法研究发生预测的数学模型 ,用Basic语言计算机程序计算并进行分析与拟合 ,提出了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5.
砂地柏提取物对粘虫和玉米象取食、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小叶碟添加法和饲料混药法测定了砂地柏的甲醇提取物对粘虫和玉米象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地柏甲醇提取物对粘虫表现出强烈的拒食活性。务处理的总校正死亡率均未超过30%,但试虫在取食了一定量毒叶约12h后,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甲醇提取物的2个浓度处理对玉米象成虫的种群形成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表现出很强的种群形成抑制作用。丙酮溶剂对玉米象成虫的种群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忻府区1983~2006年24年的二代粘虫发生程度的时间序列资料,应用马尔可夫链预测法对该区2007年二代粘虫发生程度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大田实际发生情况完全一致。对1994~2006年的历史资料进行回检,符合率为75%,可对二代粘虫的发生程度进行超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饲料对粘虫繁殖力的影响,以选择适宜的粘虫饲料。[方法]采用不同饲料饲养粘虫幼虫,对粘虫繁殖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饲料对粘虫个体重量、繁殖力、死亡率影响较大,以玉米苗饲养粘虫效果最优,粘虫化蛹率为91.71%,产卵量为611.49粒/只,卵孵化率为66.38%,其次是墨西哥玉米草,粘虫幼虫重量为0.329g/头,羽化率为93.83%。人工饲料生产成本最高,墨西哥玉米草生产成本最低,比人工饲料降低成本52.76%。[结论]墨西哥玉米草最适合用作规模化饲养粘虫。  相似文献   

18.
藁本中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粘虫和菜青虫为试虫,采用活性追踪法从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根茎中分离得到4种化合物,经熔点测定、质谱(MS)及核磁共搌(1H NMR、13C NMR)光谱数据分析,分别被鉴定为细辛醚、佛手柑内酯、阿魏酸、异香草醛,其中异香草醛为首次从藁本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佛手柑内酯对粘虫和菜青虫有较强的拒食活性。  相似文献   

19.
桑蓟马田间种群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的突发性害虫,具有群居性、暴食性、趋光趋化性等习性,是农作物最主要害虫之一。针对黏虫发生现状,详细分析了大庆地区三代黏虫暴发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