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秸秆还田对西藏中部退化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钱成  蔡晓布 《土壤通报》2003,34(6):586-588
对西藏中部退化农田进行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水分效应以及土壤水分与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养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初步结果表明,在西藏高原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秸秆直接还田,特别是高茬和秸秆覆盖由于使土壤表层环境得以较好保护,对遏制土壤风蚀、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土壤水分对土壤环境、土壤过程的深刻影响,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随之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则与土壤含水量呈微弱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土壤通报》2015,(1):198-202
以渭南市临渭区对农田和果园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分层现象进行研究,其中农田进行了连续13年的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分层的影响,以期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分层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土壤剖面递增逐渐减小;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养分分层趋势的影响不同,各养分(除速效磷)三个层次间的分层比均是农田大于果园;采用秸秆还田后的农田土壤表层(0~5 cm)养分含量显著高于果园,并且养分在农田的三个层次间的差异比果园大,表明秸秆全量还田能加速土壤养分分层趋势。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西藏中部退化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西藏中部风蚀严重地区研究了旱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退化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物理、化学(养分)和生物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初步结果表明,留高茬和秸秆覆盖方式对保护耕层土壤环境、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具有较大作用;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数量构成具有重要影响。还田期内,土壤物理、化学(养分)和生物因子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使退化土壤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恢复态势。秸秆翻埋的土壤含水量及环境综合效应则相对较低,充分反映了西藏中部秸秆翻埋的水分限制作用。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数量构成中占绝对优势。石灰性土壤条件下,土壤速效磷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并与土壤p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探讨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土壤的容重和坚实度降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升高,同时提高土壤各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深耕有利于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不同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量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同时,秸秆还田还能减少焚烧事件的发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5.
长期秸秆还田对污染农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浙东某地选择一污染农田,布设了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石灰及秸秆不还田+石灰4个处理试验,进行了为期9年的土壤、秸秆、谷物、蔬菜等农产品中重金属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污染农田中施用石灰可明显降低水稻秸秆和谷物及蔬菜中重金属的积累,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不明显;施用石灰对水稻秸秆和谷物及蔬菜中重金属降低作用随试验时间逐渐减弱。与秸秆不还田比较,秸秆还田在短期内对土壤、水稻秸秆和蔬菜重金属积累的影响较小,但4~5年后秸秆不还田农田土壤镉、汞积累及水稻秸秆和蔬菜中镉、铅、汞积累明显低于秸秆还田农田,对土壤中铅积累的影响较小;随着试验时间的增加,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农田之间土壤、水稻谷物及蔬菜中重金属积累的差异逐渐加大。秸秆还田农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高于秸秆不还田农田。研究结果表明,在镉、汞污染农田中长期推行秸秆还田不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应控制重污染水稻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6.
丹阳市土壤肥力演变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谢金学  张炳生  谭荷芳  周培华 《土壤》2002,34(3):149-151,155
本文对15年来丹阳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壤有机质、速效P呈上升趋势,速效K、基础地力产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变化不尽一致;秸秆还田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措施;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是土壤N素、P素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土壤K素匮乏是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套简单易行的麦稻秸秆全量整草免耕还田方法。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晚稻草覆盖大麦田还田,对大麦的增产效果极显著,全量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显著大于半量还田,而麦秆田沟埋草还田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较小;麦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效果显著,连续两年还田后,土壤速效P、速效K含量大幅度提高,有机质、全N、碱解N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秸秆还田的利用效率,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连续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连续两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DSⅡ)和一年免耕一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NDS)对土壤容重的降低最有效;一年免耕一年浅翻耕+秸秆还田处理(NLS)最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年免耕一年翻耕和旋耕(NRS、NLS、NDS)以及连续两年旋耕处理(RSⅡ)增加土壤全土层全氮含量效果最明显;秸秆还田处理全土层速效磷含量增加较明显,但是不同耕作方式对全土层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使水稻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均减少,秸秆还田处理的穗粒数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减少12.14%,千粒重平均低5.68%,产量低约7.68%。  相似文献   

9.
麦稻秸秆全量整草免耕还田方法和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一套简单易行的麦稻秸秆全量整草免耕还田方法。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晚稻草覆盖大麦田还田,对大麦的增产效果极显著,全量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显著大于半量还田,而麦秆田沟埋草还田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较小;麦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效果显著,连续两年还田后,土壤速效P、速效K含量大幅度提高,有机质、全N、碱解N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土壤肥力演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瑞娟  王德建  林静慧 《土壤》2006,38(1):106-109
通过对“973”项目(2000年)与第二次土壤普查(1979─1982年)相对应地块土壤性状的比较,对太湖流域的常熟、太仓、吴县、丹阳、丹徒等县市的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呈上升趋势,速效K呈下降趋势,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变化不尽一致;土壤pH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秸秆还田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措施,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是土壤N素、P素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土壤K素匮乏是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