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亚东  杨书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26-5827
通过对积雪和温度变化状况等的分析,研究了2008年雪灾对越冬作物的可能的影响。分析表明,雪灾过程中由于雪被覆盖,地表温度维持较高水平,对作物的越冬不会造成严重影响;融雪后期由于融雪耗能等因素,出现短暂极端低温,对油菜有一定不利影响,对冬小麦则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资》2014,(22):21-21
<正>6月,春播作物将进入旺盛生长阶段;北方冬小麦将进入成熟收获关键时期,夏种全面展开。应重点防御干旱、高温、暴雨洪涝及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农业气象条件分析黄淮、江淮、江汉可能出现夏播期干旱。6月,黄淮、江淮、江汉大部气温偏高1~2℃,降水偏少2~5成,温高雨少的天气将使土壤失墒迅速,部分地区农业用水可能不足,对一季稻移栽返青、夏玉米适时播种及春播作物生长将有一定影响。江南北部可能出现高温伏旱。6月,江南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  相似文献   

3.
雨雪冰冻灾害对安阳市冬小麦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2009年11月以来安阳市出现的雨雪冰冻天气和当地冬小麦生长状况,得出此时正值冬小麦出苗、分蘖、长根的关键时期,雨雪天气补充了土壤水分,增加了土壤墒情,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但降雪降温时间比常年明显提早,对冬小麦正常生长造成一定影响,但并无明显冻害,并针对其不利影响提出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4.
连阴雨天气对濮阳市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9月3-18日,濮阳市出现了长达16d罕见的连阴雨天气过程,这次连阴雨天气有利于濮阳市冬小麦足墒播种和冬前的生长,但对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秋作物收获产生了不利影响。该文分析了连阴雨天气对秋季作物的影响,提出农事建议,为做好秋收秋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2012年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墒情状况,论述了不利墒情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并结合冬小麦需水规律,提出了河南省冬小麦在不同降水量条件下的水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8月东北地区旱情发展,尤其辽宁中西部受旱较重;南方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江淮、江汉部分一季稻区发生冷害;此外,8月北方多地出现雹灾。9月需重点防御南方寒露风和北方秋播区可能出现的干旱。农业气象灾害预估9月,北方及西南地区将先后进入秋收秋种阶段,江南、华南晚稻将陆续进入孕穗和抽穗扬花阶段。农业生产需重点防御西南连阴雨、江南华南寒露风、北方干旱等对农业生产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9月,西南东部降水偏多,可能出现连阴雨天气,对作物成熟收获不利。江南中西部、华南西部气温偏低,可能出现寒露风天  相似文献   

7.
<正>一定生态条件决定了相应的种植制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世界的气候变化相一致,气候变暖使干旱、冷害、少雨等不利气候因素更加频繁。在冬小麦生长期内由于气候变暖使冬小麦在常规条件下播种,容易造成苗期徒长,不仅浪费自然资源,还有可能使冬小麦越冬期遭遇严寒造成冷冻害,因此,冬玉米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1品种选择河川区套种玉米需选择丰产性好,生育期140~150d的杂交玉米品种。如豫玉二十二号,沈单十六号等:2适时点播生产实践证明,套种玉米点播过早,玉米幼苗与冬小麦共生期加长,易造成细弱苗,在收获小麦时,易伤及玉米苗,且麦收后遇干旱天气往往造成缓苗或死苗缺垄,不利夺取高产;播种过晚,麦收后玉米苗太幼小,根系不发达,不仅在收割小麦时易遭踏践损伤,而且抗旱能力也差。最适宜的播种期应掌握在冬小麦收获前15~20d。到冬小麦收获时期,玉米幼苗达到了3叶1心或4叶。具体点播时间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应用海阳市近50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和出现的气象灾害记录资料,分析了海阳市冬小麦生长期的气候条件,指出了影响冬小麦生长的干旱、连阴雨、冰雹、晚霜冻等不利气象条件发生的频率及出现的天气形势,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时空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揭示近20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的总体状况、时空格局和主要影响因子。【方法】利用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和相关统计参数;分析冬小麦主产省中时间序列完整(1982—2005年)站点收获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秸秆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近20年来,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总体平均值为0.409(±0.069,n=1522);20世纪80年代为0.378(±0.061,n=428),90年代为0.408(±0.070,n=657),当前为0.440(±0.062,n=437);冬小麦主产省河南、河北和山东的收获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08、0.417和0.410。1982—2005年间,上述冬小麦主产省收获指数在时间序列上显著增加,其中以河南(0.066/10a)最高,山东(0.044/10a)次之,河北(0.032/10a)最小。偏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与秸秆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最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相关系数介于两者中间,但具有区域差异。【结论】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秸秆绝对产量的下降,千粒重增加对收获指数的贡献最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收获指数的贡献介于前两者之间,其贡献率大小有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正未来一周关注重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有小到中雪,局地大雪,降雪有利于土壤增墒保墒,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有利,但较强降雪对设施农业生产不利,可能导致部分设施大棚出现垮塌;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有中到大雨,其中江南东南部、华南北部局地有暴雨,部分低洼农田可能出现渍涝灾害。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黄淮、江淮、江汉等  相似文献   

12.
《当代农业》2010,(10):19-19
西南旱情尚未缓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气候影响,特别是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先后出现晚霜冻。时值冬小麦返青期,华北南部、黄淮和西北地区东南部冬小麦拔节期,恶劣天气已发展迟缓的冬小麦苗情转化,特别是对已拔节的冬小麦将造成冻害,影响其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2010,(10):19-19
西南旱情尚未缓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气候影响,特别是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先后出现晚霜冻。时值冬小麦返青期,华北南部、黄淮和西北地区东南部冬小麦拔节期,恶劣天气已发展迟缓的冬小麦苗情转化,特别是对已拔节的冬小麦将造成冻害,影响其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15.
<正>眼下,全国各地冬小麦播种即将大面积展开,为切实提高冬小麦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农业部于日前发布了《2015~2016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从总体上看,2015年7月以来,全国小麦主产区降雨较多,土壤底墒总体较足,前茬作物生长发育正常,大部分地区适期播种有保障。但西北部分地区降雨偏少,表墒不足。同时,气象部门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北方冬麦区秋冬季降水较常年偏少,气温总体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秋冬连旱,对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安全越冬不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利弊进行分析,以期为制订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趋利避害的冬小麦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77-2011年新疆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产量资料,在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积分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就近35a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利弊进行探讨。【结果】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77-2011年,乌鲁木齐市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以0.606℃/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分别以4.010mm/10a和29.289h/10a的倾向率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但生长季内不同时段各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结论】近35a乌鲁木齐市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影响,但总体来看弊大于利。气候变暖,尤其是春、夏季气温升高对小麦产量产生了较明显的不利影响,降水量略增对提高冬小麦产量有一定积极意义,而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预计未来一周,东北地区、新疆大部将出现较强降雪,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不利。北方冬麦区降温、雨雪天气利于冬小麦抗寒锻炼和麦田增墒蓄墒。西南地区南部、华南西部多降水天气,对冬小麦、油菜生长和晚稻收晒将产生一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状况晚稻:除华南东部沿海仍处于乳熟期外,华南大部处于成熟收获期。冬小麦:西北、华北和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定量分析施氮量与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关系,以‘济麦22’为材料,于2016—2018年度开展了小麦施氮量试验。利用2016—2017年度试验资料,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规律,引入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影响因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因子,构建了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模拟模型。经2017—2018年小麦生长季试验数据检验,根均方差值、绝对误差和绝对误差占实测值比率均显示模拟值和实测值有较高的一致性,除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相关系数不理想外,地上部干物质量、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较高,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施氮对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可为冬小麦氮肥高效利用和精准减量施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基于气象资料的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统计模型,为构建作物产量模型提供支持。【方法】获取河南、河北、山东合计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近20年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趋势收获指数,收获指数观测值与趋势收获指数差值即为由气象要素决定的气象收获指数。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冬小麦收获指数统计模型,模型模拟并反映气象要素变化对冬小麦气象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气象要素与气象收获指数相关关系显著,但单站尺度和区域尺度的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利用209组独立数据,分别在单站和区域尺度对建立的冬小麦收获指数模型进行了验证,单站尺度上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斜率分别是0.65和0.4(2n=209,P0.001),均方根误差12.2%,平均偏差-2.4%,拟合指数75.8%,模拟效率42.3%;区域尺度上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斜率分别是0.56和0.33(n=209,P0.001),均方根误差13.3%,平均偏差-1.3%,拟合指数为69.0%,模拟效率为31.7%。【结论】基于气象资料构建的冬小麦收获指数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气象条件下冬小麦收获指数的动态,该模型可与作物NPP模拟模型相耦合,用于区域尺度上冬小麦产量的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各产区前期天气东北、内蒙古:周后期受强冷空气影响,部分地区出现大风降温,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有一定影响。西北、华北、黄淮:目前,大部土壤墒情适宜,好于去年同期,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江淮、江汉:大部地区日照充足,利于一季稻、棉花等秋收作物收获晾晒;晴好天气有效改善前期部分农田持续过湿状况,利于冬小麦、油菜等秋种作物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