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尚明 《耕作与栽培》2002,(4):18-18,59
为了优化种植结构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促进农业增效、增收 ,1998— 2 0 0 1年运用小区试验和大田对比示范 ,在宁南山区的西吉县兴隆镇的高进村进行了连续 4年冬小麦膜侧栽培收获后复种地膜大白菜 2熟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冬小麦膜侧栽培 地膜大白菜的混合经济产量 70 91kg/ 6 6 7m2 (其中 :冬小麦膜侧单产5 0 3.6kg/ 6 6 7m2 ,地膜大白菜单产 6 5 87.4kg/ 6 6 7m2 ) ,产值190 8.3元 / 6 6 7m2 ,扣除投入成本 2 84 .1元 / 6 6 7m2 。获纯收益16 2 4 .2元 / 6 6 7m2 。产投比 6 .7∶1,是当地习惯种植模式———冬小麦膜…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土地肥沃,发展有机蔬菜条件得天独厚。近几年,大拱棚蔬菜种植面积多达2万亩,大拱棚韭菜、马铃薯、番茄2010年均通过了有机蔬菜认证。根据我地大拱棚蔬菜种植经验,现介绍一年四熟高效种植模式如下:  相似文献   

3.
低温多雨区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山市龙陵县勐冒、镇安等地,由于受低温、多雨、寡日照不良气候的影响,粮食单产较低、总量不足,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本地气候特点,通过水田改种玉米的实践探索,实现了低温多雨区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提高了粮食产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黔西北山区玉米膜侧栽培节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素D-最优饱和设计,在黔西北的不同生态山区研究了膜侧栽培条件下密度与氮肥用量对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纯收益等目标性状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和模拟试验提出两套可供生产实践应用的密度与氮肥施用量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充分利用光热和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也是一项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方法.六枝特区从2000年开始,经过几年不断摸索实践,因地制宜探索出了马铃薯-玉米-胡萝卜一年3熟高效栽培模式,到2005年全区共示范面积246hm2,平均单产粮食593.4kg/667m2(其中:玉米301kg/667m2,马铃薯292.4kg/667m2,马铃薯按5:1折粮)胡萝卜单产1228kg/667m2,单产值2104.7元/667m2,(玉米:1.3元/kg,马铃薯0.5元/kg,胡萝卜0.8元/kg计)比单作玉米-马铃薯增加产值982.4元/667m2,该模式共新增产值362.5万元.  相似文献   

6.
地膜马铃薯-玉米-蒜苗高效种植模式在我县已初见成效,马铃薯平均亩产1800千克,收入2160元;玉米平均亩产450千克,收入972元;蒜苗平均亩产1250千克,收入3750元;亩总产值6882元。现将这种高效种植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朱立民  赵杰 《科学种养》2008,(11):25-25
近年来,我县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但是,随着面积的扩大,常年在同一块地种植蔬菜带来的土壤连作障碍等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研究探索,示范推广了水稻与蔬菜轮作的新模式,此种模式适于人少地多、劳动力紧张且有一定种菜习惯的地区推广。水稻收获后,耙地晾垡,熟化土壤,建造跨度为6~8米宽的塑料大棚,春菜定植前15—20天施肥整地,扣棚提温,适时定植,收到了蔬菜高效、稻米丰产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玉米-花椰菜-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开封县地处豫东平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无霜期214d,年降水量627.5mm,灌溉水充足,年日照时数2246h,为各种作物的间播套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几年努力,我们摸索出马铃薯一玉米一花椰菜一年三熟高产套种摸式,2007年成功推广133.33hm^2。马铃薯一玉米一花椰菜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500kg/667m^2、248kg/667m^2、1820~2000kg/667m^2,总产值6442元/667m^2;而单种小麦、玉米产值分别为493kg/667m^2、520kg/667m^2,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改善.消费者对食品的品味要求越来越高.菜用大豆、鲜食玉米越来越受青睐,市场发展前景很好。近两年来,济宁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研究出菜用大豆、鲜食玉米、舶菜一年三茬的栽培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