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小麦杂交后代就地加代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江苏省小麦种植一般一年一季的传统加代方法 ,育成一个品种需要 8~ 1 0年左右 ,为了快出品种 ,减缓育种经费不足的制约 ,我所在1 999~ 2 0 0 2年连续 3年进行了秋季播种 ,冬季小麦抽穗灌浆关键阶段 ,在温室内晚上加温 ,不同组合不断成熟。一般第二代露地播种在 1 2月底至 3月 1 0日 ,抽穗期在 4月底至 5月初 ,成熟收获期在 6月初 ,旨在充分利用人工设施条件和不同季节的光热资源 ,为小麦育种就地加代种植探出了一条路子。试验证明 ,上述方法投资少 ,成本低。比去昆明繁殖加代节省经费 ,可缩短育种年限 ,提高育种效益。此项研究和应用对…  相似文献   

2.
拱圆形塑料大棚温室玉米加代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路  付海波 《种子科技》2000,18(2):99-100
:总结了拱圆形塑料大棚温室进行玉米加代种植的技术措施 ,对应用大拱棚温室玉米加代种植的效果进行了评价。采用三层膜加草苫的保温措施使大拱棚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温室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平均比外界气温高 9℃左右。加代玉米一般 1月上旬播种 ,5月 1 0日左右散粉 ,6月上中旬收获 ,生育期约 1 5 0 d,说明大拱棚温室能够满足玉米种子纯度种植鉴定及玉米加代育种、繁种的要求。在玉米生育前期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拱棚内的温度 ,能相应缩短加代玉米的生育期  相似文献   

3.
玉米自交系快速选育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良自交系的选育是玉米育种工作的基础。目前,玉米育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方法。传统育种方法选育一个自交系至少需5~7年,育种周期长、工作量大,特别是在一年一季的北方,育种进程更加缓慢。各个育种单位都采取南繁加代来加快玉米品种选育进程。但是,南繁加代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加速玉米育种进程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4.
濮海10号应用有性杂交方法,经9年南繁加代、本地选择而成。其产量、抗性等方面均超过“九五”国家夏大豆育种攻关指标。适宜黄淮海夏大豆区,尤其适合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中南部等地推广种植。2001年5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濮海10号。该品种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提高黄淮海地区的大豆产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海南三亚以4个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鼓粒期采集不同厚度的鲜荚,对自然阴干后的种子状态、百粒重及发芽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鲜荚厚度为7~8mm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分别达96.7%和85.8%,分别超过正常收获种子的8.6%和10.3%,因此在海南冬季最适宜提前收获的鲜荚厚度为7~8mm。利用提前摘荚技术,从播种至收获需要50d左右,阴干处理15d,一个世代共需要65d。10月底至次年5月初之间在海南种植,可连续繁殖3代,该技术可为大豆的快速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黄淮麦区小麦就地夏繁加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黄淮麦区常常采取就地夏繁加代或南繁异地加代等方法。但异地加代受费用高、加代材料多偏春性、规模小、管理麻烦等因素限制,影响了育种工作的进程和育种质量:而就地加代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在黄淮麦区应用也较为普遍。许多单位对就地夏繁加代技术中的打破休眠。春化和光照处理的优化,移栽时期以及加代性状的选择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进展显著,但对就地夏繁加代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较少。  相似文献   

7.
小麦加代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彬 《种子》2004,23(7):43-46
文章综述了小麦加代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破除种子休眠技术和根据冬性、半冬性小麦的温光特性进行春化处理、温光调控来缩短世代周期,达到一年多代的目的.简述了小麦加代的必要性、概念、意义、研究历史概况和加代材料的选择方法以及加代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花生用种量大.繁育系数低,是影响花生新品种推广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解决花生良种繁育的技术难题.实现一年两季高倍快繁,我们在总结多年来温室加代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温室加代,进行了一年两季高倍快繁试验.并获得成功。当年用15kg种子繁种3250kg,使年繁育系数由20倍左右提高到了200倍以上.为新品种的大面积迅速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黄淮南片冬麦区小麦夏季自然加代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在该麦区夏季就地自然加代的规模化、高效、低成本小麦育种加代操作技术,为加速小麦育种进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国内外1800余个春、夏大豆品种研究,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育种亲本。在此基础上,采用夏豆×春豆单交,(夏豆×春豆)×(春豆×春豆)复交等手段,创造新的变异类型;改进杂交技术,提高杂交成活率;选择与加代同步,鉴定与繁殖同步,区试与示范栽培同步,提高了育种效率。已育成了适宜南方春大豆多熟制种植的春大豆高产品种宁镇1号和一批优良品系,分别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区域试验。本文对春大豆育种方法及途径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加代技术是加快作物育种进程的主要途径之一,就地加代可节省异地加代所需的巨额费用,成本低、效率高,具有很好的实际利用价值。目前未有利用日光温室进行芝麻本地加代的报道。详细讲述了在黄淮地区利用日光温室加代的技术要点,以期对黄淮地区芝麻温室加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南繁就是利用海南岛南部地区冬春季节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把农作物育种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在海南再种植一代或两代,这样南方、北方交替种植,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加快品种应用.南繁事业发韧于玉米"异地培育"理论基础之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在海南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在海南开展品种选育、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工作.70年代以后,农作物南繁已从玉米、水稻扩展到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从作物育种、材料加代发展到商业化种子生产,南繁托起中国农业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3.
棉花种质衍生的原始材料可为品种改良提供有益的性状。预测棉花种质衍生原始材料与品种杂交后高代材料农艺性状表现的能力可以促进其在育种计划中的应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法预测原始材料的中日性衍生系及其与品种杂交的遗传效应。1998和1999年,在2个试验点种植亲本和F2群体,2000年,在2个试验点种植亲本和F3。对试验材料的皮棉产量、产量构成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了评价。应用一种加性一显性加性X加性(ADAA)模型进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由丝核菌引起的立枯根腐和轴腐病是大豆的一种重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减少该病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和环保的策略。为了促进抗病品种的培育,本试验研究了中抗大豆PI442031和4个中感品种立枯根腐和轴腐病抗性的遗传,并筛选了与该病害抗性相关的SSR标记。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大豆立枯根腐和轴腐病抗性属于数量性状,它由具有加性基因效应的主效和微效基因控制。抗性的广义遗传力估计值为低到中等大小。通过与适应性好的中感大豆品种杂交,本试验得到了抗性增强了的超亲分离体。  相似文献   

15.
在陕西省宜君县文兴试验基地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和大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宜君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大豆品种要求比较严格,玉米品种选择应以优质、高产、紧凑、耐密、宜机收品种为主,大豆品种以耐阴、抗旱性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6.
缩短杂交后代生长周期、加快加代纯合速度是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影响作物生长周期的环境和遗传因素,总结了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光温控制措施加快作物育种进程的研究进展,并评估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快速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北方超甜玉米加代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温室、春秋大棚等设施,对8个甜玉米自交系进行春、夏两季的加代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地区利用光温室、春秋大棚,实现了对超甜玉米春夏播加代,缩短了育种年限,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加代繁育是良种创新过程中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过去都是采取异地夏播加代繁育的方式,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通过异地夏繁收获的材料返回正常秋播,有的表现出生长不良、经济性状不佳、产量不高等问题,甚至冻害、病害重,难为育种所利用。  相似文献   

19.
正常规育种的目的是要在杂交后代中通过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分离出优良纯系,并使之成为品种,这个过程在不进行加代的情况下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育种过程过长。实行一年两代繁育,是加速小麦育种进程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中试以后的程序必须在规定的特定区域内进行,一年只能试验1次,因此,如要加快小麦育种速度,只能从缩短育种前期人手,即亲本杂交组配、F_1代及稳定系进行加代。作者与中国农科院老师就半冬性  相似文献   

20.
为鉴定参试大豆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其他重要品种特性,筛选适合恩施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新品种,客观评价其应用价值,为参试大豆新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依据,2004年我们进行了田问小区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