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紅田”又名“发烧田”,是我省水稻地区的低产田。最严重的“发紅田”,水稻返青后一、两天就开始发“烧”,一“烧”到底(栽秧后五、六十天才轉青),亩产不到一百斤。一般的“发紅田”,返青后七天左右开始发紅,持續二十至三十五天,以后才由紅轉青,常年亩产約一、二百斤。最輕的“发紅田”,正常年份不发紅,只有遇到各干和栽秧后刮冷风的情况下才发红,而且发紅的时間也比較短,約七到十天即可逐漸轉青,一般常年产量約三百斤左右。由于1964年冬干,很多沤田沒有灌上水,更扩大了1965年“发紅田”的面积和加重发紅程  相似文献   

2.
常州大粒紅花草是在1957年引入樅阳县試种的。几年来表現十分良好,适应性强,鲜草产量高,无論是崗、塝、冲田,或者什么样的土質,只要当地紅花草能生长的,种上它都肯定能增产,特別是肥力較好的冲畈田里产量更高。例如,1963年4月调查,丘陵区的白石公社紅星第十三队在崗田重沙土接早中稻茬,亩产四千五百三十六斤,比当地种亩产二千二百三十四斤增产108%;山畈区的金渡公社光明第八队在畈田烏沙土接双季晚稻茬,亩产九千五百三十八斤,比当地种亩产四千七百三十五斤增产109.8%;滨湖区的金渡公社紅星第一队在冲  相似文献   

3.
1965年我省扩大推广单季晚粳农垦五十八共八十二万亩。在各級党政的正确領导下,广大干部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紅旗,积极努力,普遍获得了大幅度增产,一般亩产七、八百斤,比当地品种增产三、五成,高的成倍增产。各地还出現了不少大面积的高产典型。例如,圩畈地区的蕪湖县保丰公社四千多亩,平均亩产八百斤左右。巢县环城公社岗岭大队六百八十五亩,平均亩产九百五十斤,其中三百三十亩亩产超千斤。江淮丘陵地区滁县滁东公社買郢大队六百三十七亩,平均亩产八百五十斤。寿县保义公社塘郢大队七百二十亩,平均亩产七百五十斤。皖南山区黟县际联公社中街生产队二十六点四亩,平均亩产八百一十四斤。泾县百元公社叶村生产队二十八亩,平均亩产九百一十二斤;淮北平原地区的凤台县示范繁殖农場二十五亩,平均亩产八百二十斤。丰产喜訊頻传,到处人心振奋,大大开闊了人們的眼界,解放了思想,原来对推广农垦五十八有“三怕”:一怕产量不高,二怕耗肥太多,三伯难掼难打。現在变成“三信”:一信农垦五十八确实高产,二信只要狠下功夫,低产能变高产,三信有了打稻机,脫粒并不难。称它是“增产稻”,是晚稻的“挂帅品种”,把扩大种植农垦五十八列为重要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4.
洴田是一种低产稻田,分布于山区、丘陵地区的冲壠田里,这类田常年泉水迸流,水冷泥烂,土层过深,耕作困难,水稻生长不良,产量很低。一般亩产稻谷只两、三百斤。改造洴田对于实现水稻稳产高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孝感县长风社,有40多亩荸荠苗,多死马干土的坏田,群众裕称“塌畈”,后来又叫“台弯田”。这一畈田,在合作化以前,亩产稻谷不过130斤;合作化后,随着水利、施肥、耕作等条件的改善,逐年有所增长,到去年也只收个六、七百斤,比全社平均单产要少收四百斤。 去冬在各地跃进形势的推动下,社的党支部越来越感到这一片“塌畈”如不被消灭,是不可能实  相似文献   

6.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市广大干部和群众,遵照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一定要把小麦种好,把油菜种好”的教导,1974年对油菜进行了大面积试种,获得成功。全市试种的三万六千九百一十七亩油菜,在大面积间套种的情况下,混算平均亩产油菜籽五十三斤,并出现许多高产典型。旅顺口区海鹰公社科研小组一亩三分地油菜,平均亩产三百四十斤。金县友谊公社光明六队五亩五分地,平均亩产三百二十七斤。复县示范场二亩四分地,平均亩产三百二十五斤。庄河县小孤山公社农场大队四十五亩三分地,亩产二百七十六斤。新金县泡子公社谷泡子大队后袁西队五亩五分地,亩产二百三十八斤。金县董家沟公社城南大队一百六十亩油菜,平均亩产一百四十斤。  相似文献   

7.
一徐河公社位于桐城县圩畈地区,是全省粮食生产上的一面紅旗,也是1965年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出单位之一。全社一万一千八百四十亩田地,其中水田一万一千五百四十六亩。这个公社自1961年起,粮食生产連續五年超“綱要”。1964年粮食亩产一千零二十四斤,闖过了千斤关。1965年,在党的正确領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虽然自然災害頻繁,粮食生产形势还是大好的。預計年亩产一千一百多斤,可能达到一千二百斤。全社一万零四十四亩早稻,在遭受早期低溫、雹災,中期风災和后期旱災的情况下,亩产仍达七百五十一斤,比1964年增产两成多;一万零八百三十五亩双季晚稻,在早期抗旱插秧和长期低溫的情况下,預計亩产仍在五百斤左右。由于县委和样板工作队不断总結推广了这个公社的高产經验,因而也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同等条件的十二个公社近十一万亩田大面积的均衡增产,1965年  相似文献   

8.
1964—1965年,我们在油菜高产综合试验样板田中,进行“简易移栽”(即移栽油菜前,土地不耕不耙,把油菜直接移栽在稻板上)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结果。本场3.83亩简易移栽的油菜,平均亩产油菜籽387.6斤,其中1.71亩平均亩产417.93斤,比同一块田内,同样栽培条件的4.78亩耕作油菜增产11.15%,比66.8亩样板田增产13.79%。  相似文献   

9.
丹东市农科所水稻科学实验三结合小组,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思想指引下,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认真地总结了过去的经验,一九七○年进行了稻套稻的科学实验,取得了亩产一千二百四十六斤七两的高产。比一季一熟的对照田增产40~50%。从实践中认识到,要搞好稻套稻: 一、品种要合理搭配: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稻套稻的主要矛盾,就是当地  相似文献   

10.
湴(bēn)田是黄冈地区低产稻田的一种,分布于山区丘陵地区的冲垄田里,约占全区水田面积的7%左右。这类田常年泉水迸流,水冶泥烂,土层深,耕作异常困难,水稻生长不良,产量低,一般亩产稻谷只二、三百斤。为了摸索改造湴田的经验,从1964年起,我们在圻春县横车公社第一大队,进行了湴田改良工作,下面是两年来调查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冬紅薯双行压頂种植,是博白县农民的一个好經驗,群众称为“双行盖被薯”。由于这种方法种植冬紅薯产量高,故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去冬博白县有4万多亩冬紅薯用这种方法种植,都获得丰产,亩产高的有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当地的农作物主要有辣椒、西瓜和豆角,芭田肥在蔬菜、果类的效果非常好,芭田系列产品在当地农民中很受欢迎。”关于农民对芭田肥的评价,广西北海镇的合浦丰收李香利如是介绍说,“以西瓜为例,施用普通肥料的西瓜一般亩产6000斤,施用芭田肥后,亩产将近8000斤,增产效果非常好,而且肥效快,使农作物提早上市,给农民创收。”据李香利介绍,他和芭田的合作开始于2006年底,如  相似文献   

13.
1978年进行了水稻与大豆轮作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一、麦、豆、稻和麦、稻、豆“两旱一水”轮作的好处1.产量高:去年试种的三块田,平均亩产1934斤,最高的超过了吨粮(表1).  相似文献   

14.
武昌县农场位于丘陵地区,有水田445亩,土质粘重,地力瘠薄,仅在靠近村舍附近的田块,较为肥沃。这一地区水稻田的产量很低,历年来均在200——300斤左右。在水田区中,有小型水塘7口,水库一座,并靠近长港,在夏秋之交可以阻坝蓄水,引水灌田。1956年农场全部改种粳稻,在水源便利的畈田,改种双季粳稻208.9亩,田中改种一季晚粳72.1亩,水源较差的畈田,改种中粳164.0亩;全场平均亩产为370.54斤,比55年当地稻产量(320斤)增产15.8%,比今年农场附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省在试种杂交高粱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耕作制度的改革,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粮食总产,广大干群应用了高梁育苗移栽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省农科所一年两季移栽“原杂十号”高梁,亩产2267斤;东台县曹(钅敝)公社灭螺新村三队,“原杂十号”移栽的亩产845斤,比直播亩产750斤增产13%;据泗洪县陈集公社红旗大队调查,十三块夏播高梁田中,移栽的十块田平均亩产550斤,比直播的三块田平均亩产470斤每亩多收80斤。  相似文献   

16.
坐苗也叫坐兜、发橿。概括各地情况,坐苗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毒型坐苗:插秧后,禾苗返青分蘖缓慢,稻丛簇立,老叶枯黄,严重的全棵枯死,地下部白根不发,老根变为深褐色并掺有黑根。田  相似文献   

17.
徒稻4号A×反五-2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于1979年选育的杂交晚粳新组合。1980-1982年在南方稻区(苏、皖、沪、湘、鄂五省市六个点) 单季杂交粳稻区试中,连续三年亩产量居供试组合的第一位,其中1980年亩产972.5斤比对照“鄂宜105”增产12.9%;1981年亩产854.7斤比对照“南粳34”增产22.9%;1982年亩产1037.8斤,  相似文献   

18.
光华大队属于鄂中丘陵稻区。田多劳少,耕作比较粗放。1964年秋,我们与当地干部和社员一道办起了一年种好苕子的样板田,并结合试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使全队的苕子895亩,达到每亩鲜重2500—3500斤,少部分田块达到6000—8000斤以上。第九生产队40余亩的癞子冲(死黄土),历年连大麦都长不起来,1965年获得苕子每亩青量3000—4000斤。第六生产队的王湾大冲,也是一向不种夏作的大冲田,  相似文献   

19.
我县传统的耕作办法,是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或一麦一稻,年年如此不能高产。我们根据外地,麦稻稻一年三熟的先进经验,近三年来,我们场内搞了一点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1974年试种3亩一年三熟田,年亩产1359斤,1975年种16亩,年亩产1822斤,1976年又种12亩,年亩产1580斤。我们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淮南多雨地区稻茬小麦高产的途径,今年在我所农场进行了“三结合”的小麦高产栽培试验,初获成效。全场700亩小麦平均亩产514.3斤。10块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536.3斤,最高的达612.2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