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拟环纹豹蛛对正十二烷的反应情况,通过记录分析选择停留时间,在不同浓度、距离、温度做单因子影响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距离5 cm温度22℃时,拟环纹豹蛛在浓度1×10-2g/m L时的选择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它浓度的停留时间(P0.05);在温度22℃浓度1×10-2g/m L时,距离5 cm时拟环纹豹蛛的选择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它距离的停留时间(P0.05),拟环纹豹蛛的正确选择停留率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在距离5 cm浓度1×10-2g/m L时,温度在28℃时拟环纹豹蛛对十二烷停留时间高于同比较的其它温度(P0.05),低温的正确停留率低于高温。研究结果得出十二烷作为拟环纹豹蛛猎物体的外激素,对拟环纹豹蛛的定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狼蛛捕食行为的影响因子。[方法]以拟水狼蛛为研究对象,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狼蛛嗅觉感受器对捕食行为(寻觅、选择与定位猎物)的影响,并对不同反应观察时长提出试验设计方案。试验全过程在25℃恒温环境完成,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结果]间距对狼蛛定位果蝇灵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果蝇组织液浓度和狼蛛反应时长观察。经正交试验统计检验,得出狼蛛定位猎物的最佳优化组合为果蝇体液浓度80%、距离为6 cm、狼蛛反应时长300 s,此时狼蛛嗅觉感受器灵敏度最高。[结论]试验结果为制定保护和利用蜘蛛防治害虫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猎物密度对斜纹猫蛛捕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是茶园和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为明确斜纹猫蛛对果蝇类害虫的控制能力,探讨不同温度(18、20、22、24、26、28℃)以及猎物密度(20、25、30、35、40头/50 cm3)下斜纹猫蛛对果蝇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下斜纹猫蛛捕食量与温度变化关系显著相关(P<0.05),且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并且在26、28℃时捕食较多,其平均捕食量为18.7~19.3头/50 cm3;恒定温度(23±1)℃下,斜纹猫蛛捕食果蝇数量与密度变化显著相关(P<0.05),且随密度增加而增多,并且在果蝇密度为35、40头/50 cm3时捕食量较多,该情况下平均捕食量为25.3~26.3头.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业科学》2019,(12):86-90
黑腹狼蛛是我国农田害虫的优势天敌,在生物防治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其人工繁育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黑腹狼蛛的交配、产卵、若蛛饲养等系列关键时期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探究,拟提出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简单可行的黑腹狼蛛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黑腹狼蛛雌雄亲本成功交配所用时间的长短与产卵数量显著正相关(r=0.945,P<0.05),而与雌、雄体长无显著相关性(P>0.05)。自然孵化温度(27±1)℃、湿度80%条件下,人工孵化温度(30±1)℃、湿度75%条件下,黑腹狼蛛孵化率最高,可达80%以上;黑腹狼蛛的若蛛于3~6龄阶段,龄期增长对其同类相食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5龄进行单蛛饲养能有效增加若蛛存活率;以上条件均满足的情况下,饲养温、湿度分别为(26±1)℃和(80±5)%,若蛛存活率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狼蛛进食黑腹果蝇后的消化情况,于狼蛛进食3头果蝇后0、1、2、4、8、16、24h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黑腹果蝇CO-1基因,检测狼蛛消化道靶标虫体的残留量,并通过Gel-Pro analyzer4.0软件计算黑腹果蝇CO-1基因质量浓度,分析靶标猎物在狼蛛体内的消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狼蛛体内检测到的黑腹果蝇成分逐渐减少。在有效时间内,狼蛛体内果蝇CO-1基因残留量与消化时间满足方程y=-0.757 9x+15.742(R2=0.674)。其中,狼蛛进食0h时,其体内黑腹果蝇CO-1基因质量浓度为25mg/L;进食16h时,黑腹果蝇CO-1基因质量浓度降至2.2mg/L;进食24h后,狼蛛体内未检测出黑腹果蝇DNA。  相似文献   

6.
采用同步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健康月季和白粉茵侵染的月季的挥发性成分,系列稀释后,用Y型嗅觉仪测定这2种挥发性成分对甜菜夜蛾嗅觉行为的影响.稀释200~2000倍时,在健康月季挥发性成分一侧的虫数显著多于空气对照(P≤0.015)或感病月季挥发性成分(P≤0.003)一侧,其停留时间也显著长于后者(P≤0.008),表明健...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绿茶饮对正常小鼠嗅觉和短时空间记忆的影响,为绿茶的保健功能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绿茶饮组小鼠饮用2%绿茶12周、对照组小鼠饮用纯净水12周后,采用气味辨别实验检测小鼠的嗅觉记忆水平,训练和测试间隔40或80 min;采用Y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短时空间记忆水平,训练和测试间隔1、2或4 h。【结果】气味辨别实验间隔80 min时测试,绿茶饮组小鼠嗅闻柠檬气味的时间显著少于其嗅闻盐水的时间(P0.05),而对照组小鼠嗅闻柠檬气味和盐水的时间没有差异;Y迷宫间隔4 h时测试,绿茶饮组小鼠在新异臂的停留时间显著多于其在另外两个臂的(P0.01),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的新异臂停留时间(P0.05)。【结论】绿茶饮可以增强正常小鼠的嗅觉和短时空间记忆能力,可尝试开发用于预防和治疗嗅觉障碍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不同温度(25、30和35℃)对拟环纹豹蛛的捕食功能及寻找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其中在30℃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控制效果最好,雌、雄成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00头和166.67头。在不同温度下捕食量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龄期拟环纹豹蛛随着褐飞虱密度增加寻找效应呈下降趋势。3龄、5龄幼蛛随着猎物的增多搜寻效应值呈急剧下降趋势,而雌、雄成蛛下降相对平缓。研究表明,雌雄成蛛的寻找效应比幼株的搜寻能力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烘干的铁皮石斛原球茎和花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技术测定了65℃烘干后提取的原球茎和花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原球茎和花分别鉴定出58、59种成分,包括醛类、有机酸类、醇类、酮类、酯类、烷烃类、烯烃类等,共有成分24种。原球茎和花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均以有机酸类最高,相对含量分别为22.43%和22.39%。原球茎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正十六酸(14.72%)、己醛(8.67%)、十五烷酸(6.95%)、2-戊基-呋喃(4.70%)、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4.57%)、庚烷醛(4.24%)、芳樟醇(3.57%)、2-甲基二十烷(3.22%)、桑柏醇(3.03%)和植醇(2.67%),占挥发油总量的56.34%。花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正十六酸(10.85%),2,3-脱氢-1,8-桉叶素(7.20%)、十五烷酸(6.30%)、β-异佛尔酮(4.73%)、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39%)、四乙二醇(2.98%)、己醛(2.93%)、十四烷酸(2.92%)、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2.88%)和α-异佛尔酮(2.35%),占挥发油总量的46.53%。  相似文献   

10.
除草剂对拟水狼蛛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苯达松、稻乐思、乙草胺、苄磺隆、神锄、金秋、艾割和果尔等除草剂对拟水狼蛛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除金秋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外 ,其他几种除草剂对拟水狼蛛的抑制作用显著。对初孵狼蛛的直接杀伤力 ,果尔、稻乐思作用非常强 ,处理后 2 d狼蛛死亡率为 1 0 0 % ,乙草胺、苯达松分别为 60 %、4 0 % ,金秋、苄磺隆则无杀伤作用。多数除草剂处理 2 d后 ,拟水狼蛛捕食褐稻飞虱量有所增加 ;金秋处理 8d内 ,拟水狼蛛的捕食量显著高于对照 ,然后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1.
以采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沙河源林场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木材为试验材料,制成4个直径为60 mm、厚度为12 mm的圆盘试件;使用微池热萃取仪,设置标准环境(温度(23±2)℃、相对湿度(40±5)%、空气交换率与负载因子比0.5),仪器循环6 h后,使用Tenax-TA吸附管采集2 L气体;采用外标法,根据国家标准GB/T 29899—2013《人造板及其制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试验方法:小型释放舱法》对化合物质量浓度进行定量检测;使用Sniffer 9100嗅觉探测器,选择直接强度法对化合物进行气味强度判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分析长白落叶松木材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分及其气味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主要气味化合物综合贡献度。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共释放出44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31种气味化合物,鉴定出5种关键气味化合物(2,3-丁二酮、á-水芹烯、己醛、1R-à-蒎烯、2-乙基-1-己醇)。在标准环境条件下,长白落叶松木材释放气味类型,共分为芳香、甜香、花香、刺激性气味、草木香、特殊气味6...  相似文献   

12.
牛粪高浓度水解酸化过程丙酸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温为20℃的实验室条件下,对牛粪进行了批量式高浓度厌氧发酵,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探讨了牛粪水解酸化过程中,温度、料液浓度和停留时间对丙酸含量的影响规律.温度、料液浓度和停留时间的取值范围分别为25~35℃、6%~10%和2~12 d,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各因素在二次非线性模型中的主次顺序,利用频数分析找出各因素的最佳试验范围.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停留时间对丙酸含量的影响最大,温度次之,料液浓度的影响最小.通过频数分析,得出当温度为30~33℃,料液浓度为8%~10%,停留时间为10~12 d时挥发酸中的丙酸含量均高于23%;当温度为25~31℃、料液浓度为7%~9%、停留时间为2~8 d时挥发酸中的丙酸含量均低于19%.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室温为20℃的实验室条件下,对牛粪进行了批量式高浓度厌氧发酵,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探讨牛粪水解酸化过程中,温度、料液浓度和停留时间对日均CODVFA产率的影响规律。温度、料液浓度和停留时间的取值范围分别为25~35℃、6%~10%和2~12d,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各因素在二次非线性模型中的主次顺序,利用频数分析找出各因素的最佳试验范围。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日均CODVFA产率的影响最大,停留时间次之,料液浓度最小。通过频数分析,得出当温度为31~33℃,料液浓度为9%~10%,停留时间为6~8d时日均CODVFA产率均高于1050mg/L·d;当温度为25~26℃,料液浓度为6%~7%,停留时间为3~6d时日均CODVFA产率均低于300mg/L·d。  相似文献   

14.
光肩星天牛成虫对原寄主枝条挥发物趋向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光肩星天牛是一种食性很广的蛀干害虫。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从漳河柳、箭杆杨、合作杨和新疆杨4种不同抗性等级树种上羽化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对这4种寄主树种和嗜好树种复叶槭枝条气味的嗅觉反应。在以空气为对照试验中,源自4种不同寄主树种上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对其原寄主树种枝条挥发性气味均有明显的正趋性反应(P0.05)。但从合作杨、漳河柳和箭杆杨上羽化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对新疆杨枝条挥发性气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忌避作用;复叶槭枝条挥发性气味对源自4种寄主树上的光肩星天牛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引诱作用,并且对源自箭杆杨、合作杨和新疆杨上的雌性成虫的引诱作用达到了差异显著的程度(P0.05)。在以复叶槭气味为对照试验中,4种不同寄主上羽化的光肩星天牛对原寄主气味和复叶槭气味的趋向差异不大。这表明在没有嗜好寄主气味的前提下光肩星天牛可以识别原来寄主气味,但是如果有嗜好树种气味存在,光肩星天牛就不趋向原来寄主树种的气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甜玉米Zea mays L. saccharata Sturt.采后在不同贮藏温度、贮藏时间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为甜玉米采后品质性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奥弗兰’、‘王朝’、‘广良甜27’3个甜玉米品种为材料,利用手持数显糖度计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同时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法,通过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3个品种在常温(室温)和4 ℃低温储存条件下挥发性风味成分,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不同品种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与常温储藏相比,甜玉米在低温储藏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缓慢。在常温和低温储存条件下分别检测到58和59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烷烃类和酯类物质。不同品种在不同储藏条件下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8种,分别为3,8-二甲基癸烷、3-甲基十一烷、正十二烷、十四烷、3-甲基十五烷、十六酸乙酯、正十九烷和正十六烷。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表明,常温和低温储藏时分别鉴定到9和10种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1的关键挥发性物质,常温和低温储藏时‘奥弗兰’共有的关键挥发性物质为(+)-环苜蓿烯,‘王朝’为正十二烷。结论 储藏温度和时间均会影响甜玉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相似文献   

16.
以聚氨酯(PU)涂料涂饰水曲柳木材为研究对象,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仪(TD-GC-MS-O)技术,分析不同环境条件时(温度、相对湿度、气体交换率与负载因子之比)漆饰水曲柳木材28 d释放周期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极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VOC)及其气味释放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单一环境条件时,气体交换率与负载因子之比、相对湿度升高,会促使漆饰水曲柳木材的挥发性、极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质量浓度和气味强度降低;温度升高,会促进漆饰水曲柳木材的挥发性、极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质量浓度和气味强度升高。漆饰水曲柳木材共释放出26种关键性气味特征化合物,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有6种,其特征香型分别为芳香、果香、甜香、花香、留兰香糖、醋香。与温度、相对湿度相比,气体交换率与负载因子之比是影响漆饰水曲柳木材关键气味释放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创造高气体交换率与负载因子之比及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漆饰水曲柳木材挥发性、极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气味释放处于较低水平,保证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7.
为开发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rea Drury)植物源驱避剂,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美国白蛾非寄主植物刺槐叶片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并进行触角电位活性测定。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刺槐挥发物共有16种,正二十七烷含量(19.72%)最高,其次依次是正二十五烷(12.36%)、植物醇(10.41%)、正二十三烷(10.39%)、α-亚麻酸(7.93%)和棕榈酸(6.70%)。美国白蛾雌蛾和雄蛾对烷烃类化合物正二十七烷、正二十五烷和正二十三烷的反应较弱,对植物醇、亚麻酸和棕榈酸反应相对强烈。雄蛾对浓度为10~(-1)(V/V)的亚麻酸反应最强,EAG反应值为1.69,其次是浓度为10~(-3)(V/V)的植物醇,EAG反应值为1.48;雌蛾对浓度为10~(-2)mg/mL的棕榈酸反应最强,EAG反应值为1.93,其次是浓度为10~(-4)(V/V)的植物醇和10~(-4)mg/mL的棕榈酸,EAG反应值分别为1.90和1.63。  相似文献   

18.
用经镉(1.0 mg/L)、Bt(Bacillus thuringiensis)蛋白(0.1 mg/L)和Cd+Bt处理的果蝇饲喂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测定拟水狼蛛体内Cd与Bt蛋白的富集状况和抗氧化酶表达水平;利用RNA–seq技术分析Cd+Bt处理拟水狼蛛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DEGs的富集及调控通路。结果发现:与Cd和Bt处理的拟水狼蛛(Cd质量分数为(6.965 ± 0.21) mg/kg、Bt质量分数为(3.82 ± 0.28) μg/kg) 相比,Cd+Bt处理的拟水狼蛛具有更高的Cd质量分数((12.23 ± 0.86) mg/kg)和Bt质量分数((7.98 ± 0.49) μg/kg)(P < 0.05);与对照组、单一Cd和单一Bt处理的拟水狼蛛的相比,Cd+Bt处理还能提高拟水狼蛛体内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 < 0.05);通过对Cd+Bt处理和对照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6914条差异表达基因,并且与肽链内切酶活性、激素生物合成以及信息素代谢过程相关的基因(519条)都显著下调,共有14条参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基因在Cd+Bt处理下显著下调。转录因子和蛋白质互作分析表明, ZBTB等转录因子参与胁迫相关的调控网络,主要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9.
研究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对樱桃谷鸭肌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检测了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CLA后的生、熟樱桃谷鸭胸肉的挥发性气味成分。不同添加量的CLA对生鸭胸肉的气味影响较大,醛类化合物总含量除2.00%添加组外,其余各组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酮类化合物的总含量除3.50%组外,其余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CLA对熟肉挥发性气味成分的影响较小,但庚醛的含量随CLA的添加而增加,且1.50%~3.50%组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CLA对樱桃谷鸭肉挥发性风味有一定影响,但添加量过高亦会产生其他具有不愉快气味的物质。  相似文献   

20.
为白花羊蹄甲化学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白花羊蹄甲花朵在20℃和50℃温度下萃取所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温度对白花羊蹄甲花朵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20℃时,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在50℃时,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50℃下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20℃的含量高。50℃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愈创木烯(26.96%)、β-榄香烯(7.98%)、β-杜松烯(6.47%)、依兰油烯(5.92%)、β-人参烯(3.98%)、α-芹子烯(2.92%)、2-甲基-呋喃(0.07%)、玫瑰醚(0.03%)、3,7-二甲基-6-辛烯-1-醇(0.11%)、茴香脑(0.03%)、γ-榄香烯(0.08%)和异榄香脂素(0.15%)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