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线性规划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以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线性规划法优化贵州钟山区土地利用结构,使其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为各项建设提供土地支撑,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根据重庆市黔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相关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对其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6.
通过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方法对佛山市鲁岗村1998—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的变化最大,其次是水域和建设用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达到3.34%,反映出1998—2008年10年间是研究区土地利用一个剧变期;耕地、林地、草地等拥有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类型大幅减少,而建设用地相应的增加,改变了研究区域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7.
8.
GIS在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以山西省怀仁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借助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从土地利用类型布局变化和土地利用数量结构2个层面分析比较了山西省怀仁县第1次土地调查与第2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揭示该县1989—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怀仁县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四者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6.74%;(2)近20年来,该县各乡镇总计有50.9%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中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的相对变化率较大,均有半数及半数以上乡镇的变化程度高于整个县的平均水平;(3)靠近城区的几个乡镇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高,集中化程度小,远离城区的则相反,这充分说明城市化进程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土地管理与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土地利用变化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近17 a来贵州省土地利用状况发生较大的变化,研究此条件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可为区域生态修复、治理、重建以及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对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根据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估算了贵州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价值系数;利用4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价值系数,测算了全省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和全省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结果表明,全省近17 a来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稳步增加,主要得益于林地的增加,农田的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增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表明全省生态建设总体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与地理信息系统手段,提取桂林市下属阳朔县2000年、2008年和2016年的土地利用分布特征,计算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等,结合阳朔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阳朔县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6年阳朔县建设用地变化幅度最大,林地的变化幅度较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中,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较多,这是城市用地主要来源之一;2000年到2016年景观格局呈现由聚集向破碎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2000年到2016年间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5 388万元,表明生态环境朝着健康、友好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剖析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本研究以高城镇化率山区福建省德化县为例,利用遥感解译与多层面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多尺度识别1986年、2001年、202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稳定性,探索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城镇化中前期(1986—2001年)的土地利用总变化强度大于中后期(2001—2020年),且从谷地到低山再到中山变化强度逐渐减小。2)建设用地、水域、裸地、草地的变化较为活跃,耕地的转出具有活跃性而转入具有惰性,林地的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状态,且各地类转入转出强度会受地形影响。3)“草地-林地”转换过程表现为稳定且系统的倾向性转换;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裸地、水域表现为系统的倾向性;转移面积大的土地变化模式并非一定表现为稳定性或系统性的变化“;林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等土地转换模式会受到地形影响。4)城镇化进程与地区发展策略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倾向与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山区耕地布局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和人口分布,耕地进出平衡应秉持有破有立的辩证思维,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则应树立“人地挂钩”的用地理念。 相似文献
14.
西南丘陵山区县级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分区是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在空间区划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处于重要地位.立足于西南丘陵山区,以层次聚类分区方法为主导,以构成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导因素分区评判为控制,融合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了酉阳县的土地利用分区问题.结果表明,通过对分区单元的调整优化,将全县划分为中部低山高丘城乡统筹发展区、东部高丘综合农业优化开发区、西南部低山生态旅游开发区、北部中山生态涵养区,明确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土地利用活动提供了依据.研究认为,在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编制中,融合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聚类层次分区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分区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Abstract: Land-use regionalization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regularity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spatial zonation, especially in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the hilly and moun-tainous regions in southwestern China, using layer cluster method, choosing the natural-socio-economic leading factors as zoning criterions and integrating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and-use regionalization issues of Youyang county. Through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di-visions, the county is divided into four areas, they ar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reas with the terrain of high-hills and low-mountains in the central part,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reas with the terrain of high-hills in the eastern par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reas with the terrain of low-mountains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s with the terrain of mountains in the north. This makes clear the focus of regional land-use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regulating land-use activit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using GIS technology and layer cluster method can make land-use regional-ization programs more science-based, pertinent and maneuverable.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3、2001和2009年蓬溪县TM遥感影像,采用RS和GIS技术相结合对研究区域地物的光谱特性、纹理特征和地形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采用最佳波段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获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统计情况,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各期的分类图像进行了解析,实现了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1993~2009年蓬溪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耕地和林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建筑用地增加幅度较大,且具有持续增长趋势。基于TM影像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可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1990、2000、2010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市区土地利用进行监测,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生态价值,以1 km×1 km网格为统计单元,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中心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多样性下降,离市中心较近的独立乡镇多样性快速上升,功能转变为城乡结会部;研究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网格逐渐连通;研究区内生态价值较低,生态环境脆弱.20年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较大,高利用程度、低多样性、低生态效益的网格逐渐相互连通,形成大的斑块,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地形特点和面临的经济形势,设计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技术路线,提出适合喀斯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20.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系统研究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引起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特点,可为喀斯特地区政府建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和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山区黔南州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取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和间接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不同地类的碳排放系数及碳排放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林地为黔南州主要地类,10年间,林地面积增加最多,面积增幅为25.24%,其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从2009年的56.60%提升到2019年的70.89%;园地面积增速最快,增长2.24倍;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猛,10年间面积增长89.53%;草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幅达87.72%;耕地面积减少亦较大,减幅为26.47%。10年间黔南州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地类发生转移变化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33.63%,草地、耕地、未利用地是主要转移地类,耕地、林地转移到建设用地和转移到园地面积均较大。10年间碳排放量净增加235.93万t,建设用地碳排放系数从2009年的3.254 3 kg/(m2·a)增加到2019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