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白灵菇高效栽培及贮运保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介绍了白灵菇的栽培工艺,包括选种、备料,原料配制、接种,采收等,另外还介绍了白灵菇的贮藏保鲜实用技术,在0℃条件下,贮藏3个月,无开伞,发霉、褐变等现象,风味也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概述白灵菇的分类地位,从形态特征、分布与生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培养基质和栽培管理方法,液体菌种研究,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贮藏保鲜等方面系统简明地介绍白灵菇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栽培、发酵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白灵菇是一种口感好,营养高,适合中老年人食用的珍稀菇类;依据文献资料及近期研究,对白灵菇的营养、药用价值以及贮藏特性、保鲜技术的研究分别进行了论述,为白灵菇的深入研究及进一步产品开发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白灵菇标准化保鲜技术试验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灵菇贮藏保鲜与下列理、化参数关系;(1)水份:菇体含水量高低,直接影响到采收后鲜菇后熟快慢进程;含水量高,菇体氧化一还原反应速度加快,呼吸加剧,呼吸营养基质损耗大,衰老历程加速。采收后鲜菇易于在低温条件下贮藏保鲜;数年实践证明,贮期结束白灵菇水分失重应小于或等于2.5%,如果菇体水分失重超过2.5%,  相似文献   

5.
不同保鲜处理对白灵菇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白灵菇天山2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保鲜处理对白灵菇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藏条件下,采用直接装3 cm×4 cm硅窗PE袋和O3处理5 min后装3 cm×4 cm硅窗PE袋保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喷雾式流态化液氮速冻及缓冻,研究了在不同的冻结工艺条件下白灵菇的冻结温度曲线及冻结速度与汁液流失率之间的关系等。结果表明:对白灵菇进行缓慢冻结时,有明显的冻结三阶段现象出现,而在液氮速冻时此三阶段不明显;建议采用-60℃以下温度进行冻结,冻品在-26℃冰箱中贮藏9个月后,解冻时的汁液流失率低于4.9%。  相似文献   

7.
白灵菇多糖及总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721分光光度计,凯氏定氮仪对干燥的白灵菇中多糖及总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其含量较高,开发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8.
茅盛浩 《食用菌》2004,26(3):34-35
白灵侧耳又名白灵菇,由于近年来市场价格较高吸引了不少食用菌栽培者。但是不少栽培过白灵菇的栽培者反映。种白灵菇不赚钱。不赚钱主要原因是白灵菇出菇率低.不能保证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在多年野外菇棚和工厂化可调温菇房内栽培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我们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一套白灵菇高出菇率栽培  相似文献   

9.
包装膜对白灵菇低温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E膜、PVC膜、PE硅窗膜和PVC硅窗膜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条件下不同的包装材料对白灵菇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的影响,并对保鲜效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对白灵菇保鲜效果从好到坏的顺序依次是PE硅窗膜、PVC硅窗膜、PE膜和PVC膜。PE硅窗膜包装的白灵菇MDA含量较低,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较高,感官品质最佳,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以白灵菇为试材,研究不同采收期的白灵菇在低温贮运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贮运时间的延长,不同采收期白灵菇的感官品质、硬度、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都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相比较而言,菇盖边缘内卷、边缘较厚的采收期Ⅰ的白灵菇变化趋势缓慢,低温贮运50d时仍保持较好的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阿魏菇菌糠成分测定及对四种大宗食用菌化感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干燥、无霉变具有代表性的阿魏菇菌糠试样粉碎至40目,用四分法将试样缩减至200 g,应用国标法分别对阿魏菇菌糠各种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粗纤维被很大程度降解,粗蛋白、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主料有很大幅度提高,且富含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在此基础上,应用平板法考察了阿魏菇菌糠提取液对鸡腿菇、香菇、杏鲍菇和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化感效应.发现其菌糠提取液显著影响4种大宗食用菌菌丝生长,当PDA培养基中菌糠提取液加入量分别为30%和50%时,对香菇和金针菇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加入量为50%时,明显抑制鸡腿菇的菌丝生长;除了加入量为10%外,均抑制杏鲍菇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2.
我国阿魏侧耳的驯化与栽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阿魏侧耳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它分布在我国的新亚维吾尔自治区;欧洲、北非和中亚也有分布。1958年至今,国内外许多科技工作者对其进行了驯化栽培研究。1983年中国驯化栽培成功,1990年选育到一株适于商业化栽培的菌株KH2,目前已在许多省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3.
阿魏侧耳多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闫训友  王玮  赵英 《北方园艺》2007,(12):243-245
阿魏侧耳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名贵珍稀食用菌,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于一体功能.现对阿魏侧耳的研究历史及阿魏侧耳多糖的药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灵菇中风味成分,然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得到白灵菇总离子流色谱图中共75个峰,经过NIST谱库联机检索,鉴定出35种化合物,约占色谱流峰总面积的79.75%。结果表明,白灵菇风味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为胺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为43.19%。在胺类化合物中(Z)-9-十八烯酰胺含量最高,相对含量为22.47%。  相似文献   

15.
在山区6~9月采用陈旧和新鲜的锯末、木屑与棉籽壳混合配料,研究了锯末、木屑添加量对阿魏菇菌丝生长和出菇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露天堆放半年的锯末与棉籽壳1∶1混合栽培阿魏菇,菌丝生长良好,出菇转化率达到33.5%,而新鲜木屑与棉籽壳1∶1混合栽培阿魏菇,出菇转化率达到13.5%,锯末、木屑添加量超过一半时出菇量下降,单一使用锯末或木屑没能出菇.在山区林场利用当地堆放时间更久的锯末或木屑生产白灵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阿魏菇(Pleurotus ferulae Lanzi)A0501菌株进行工厂化袋栽生产工艺试验。主要介绍了阿魏菇的生产工艺流程:母种的制备、原种的制备、茵袋的制备、接种发茵、后熟管理、搔茵与催蕾、修菇及育菇和出菇期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出现茵袋污染和出菇期间发生病虫害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控制污染的过程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无菌过滤单元接种,对发茵棚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方法。针对病虫害的防治,采用不同的方法防治不同的病虫害,从而提高阿魏菇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侧耳属种间有性杂交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试验对阿魏蘑和香平菇(本实验室培育的四倍体侧耳)进行种间有性杂交获得成功,在F2代中出现广泛的遗传分离,说明种间有性杂交可作食物用菌育种的有效手段,试验还探讨了阿魏蘑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阿魏蘑、白灵菇及杏鲍菇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CR产物克隆测序测定了阿魏蘑、白灵菇与杏鲍菇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序列,并对所测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魏蘑、白灵菇和杏鲍菇三者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白灵菇与杏鲍菇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但阿魏蘑、白灵菇和杏鲍菇为3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采自新疆乌恰县的阿魏菇菌丝生长特性进行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阿魏菇菌丝体最适碳源为蔗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最适温度为27 ℃;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64%;最适pH为7;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适宜的CO2浓度可刺激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阿魏菇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祁  肖杰  王勤 《中国食用菌》2001,20(1):43-45
用不同剂量(250mg/kg,1250mg/kg,2500mg/kg)的阿魏菇(Pleurotus ferulea)对实验小鼠连续灌胃10d,取其血清测定体液免疫功能,从外周血分离出淋巴细胞测定NK细胞活性;取腹腔巨噬细胞(MΦ)测定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取红细胞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实验发现,与对照组比较,P.ferulae能有效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P<0.05)且有剂量依赖关系;红细胞C3bR花环率明显提高,IC花环率有所下降,但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