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赤潮霉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两种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着重介绍了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包括小鼠分析法、大鼠分析法、肠回路分析法等生物分析法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法。在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中着重介绍了小鼠法、免疫分析法、细胞毒性检测法等生物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学方法。这些方法均被国内外各赤潮研究、检测单位所广泛采用,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阐述了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两种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 ,着重介绍了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 ,包括小鼠分析法、大鼠分析法、肠回路分析法等生物分析法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法。在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中着重介绍了小鼠法、免疫分析法、细胞毒性检测法等生物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学方法。这些方法均被国内外各赤潮研究、检测单位所广泛采用 ,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腹泻性贝毒(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是一类脂溶性次生代谢产物,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某些双壳贝类对DSP毒素具有耐受性和抗性,可能与代谢速率、生物转化、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和磷酸酶突变等有关。为更全面了解贝类腹泻性贝毒研究进展,本文从DSP在双壳贝类中的类型、分布、累积转化、抗性机制及其去除途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连续2年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消费市场中采集了日常食用量最大的泥蚶、缢蛏、花蛤等品种的贝类,用小白鼠生物法作初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做阳性确证,检测市售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含量.200批次样品检测结果,麻痹性贝类毒素未检出;19批次样品检出腹泻性贝类毒素,占全部样本量的9.5%,涉及的品种有缢蛏和泥蚶,检出值为0.05 ~0.4 MU·g-1.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西沿海贝类养殖中污染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情况,于2007年和2008年对广西沿海钦州和防城海域采集的近江牡蛎、北海海域采集的文蛤,进行了腹泻性贝类毒素(DSP)含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007年检测24个近江牡蛎样品中,DSP检出9个,检出率为37.5%,14个文蛤样品中DSP检出2个,检出率为14.3%;2008年采集近江牡蛎50个样品中,15个样品检出DSP,检出率为30%,27个文蛤样品,10个样品检出DSP,检出率为37%.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DSP贝类污染和DSP中毒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监管,阐述腹泻性贝类毒素生物法检测的原理及影响其检测结果的因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伟 《农家科技》2011,(4):82-83
本文阐述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来源、化学结构及其毒性,对已有的该毒素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剖析,并对腹泻性贝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从国内海洋生物和国外海洋生物的研究进展2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了麻痹性贝毒在生物间传递过程的进展情况;总结了几种相关的加速贝毒净化的方法,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为研究麻痹性贝毒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9.
钟雷响 《河南农业》2016,(17):87-88
水产品生物毒素来源于海洋赤潮中的有毒藻类,随着海洋污染,近海水质富营养化,有毒赤潮发生次数明显上升,水产品的生物毒素染毒情况日趋严重.海洋生物毒素由于其品种多、毒性差异大,不易鉴别,且在不同生存环境和不同季节时毒性也有很大差别,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本身无毒的水产品,因为摄食有毒藻类或食物链的作用,导致它的体内富集和蓄积了致命的毒素,这种风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2013年的广东雷州渔民云斑裸额虾虎鱼中毒事件,并不是误吃有毒鱼类),是生物毒素监测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建立了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acid,OA)和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的检测方法。样品经80%甲醇提取后,经正己烷脱脂和C18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分离,以50%(体积分数)乙腈水(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等度洗脱,电喷雾电离,在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OA和DTX1在25~4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OA和DTX1最低定量限(LOQ,S/N>10)分别为5μg/kg和1μg/kg。样品平均回收率大于8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n=6)。应用该检测方法研究了利玛原甲藻(Pivrocentrurn lima)产生的DSP毒素在文蛤(Meretrixmeretrix)体内累积与排出规律。结果表明,DSP在文蛤体内积累迅速,摄食48 h,贝类肌肉中和消化腺中的DTX1含量即超过了食用安全限量。文蛤消化腺中的毒素含量大约是肌肉中的10倍。经96 h排出实验,贝体内的DSP毒素排除量大于80%。  相似文献   

11.
针对麻痹性贝毒的检测技术,着重从生物学测试方法、化学测试分析方法2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了贝毒检测技术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几种相关检测技术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及几种方法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提出了技术的革新和新方法的使用将是贝类毒素检测手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对某冷库三个库房的污染霉菌作了初步调查,共发现了六个属(科),其中以青霉属菌的出菌率最高,其次为交链孢霉属,未能检出镰刀菌及毛霉,这与其它文献的记载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水蜜桃低温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然  谢晶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6):622-623,628
介绍了冷藏水蜜桃最适温度条件,并就目前水蜜桃常用保鲜技术进行了介绍。指出以低温作为贮藏水蜜桃的基本条件时,结合冷藏前预处理、冷藏过程中使用保鲜剂以及气调等保鲜手段,是提高水蜜桃保鲜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获得理想的气调库产地保鲜工艺条件。[方法]通过试验研究,将获得的大子李气调保鲜工艺参数运用于中试保鲜筛选。[结果]结果表明,技术参数设置为温度(1.0±0.5)℃、O2:3%、CO2:5%、N2:92%,相对湿度85%~90%的气调库贮藏大子李,出库后的李果Vc含量、酸度、总糖与入库前相比变化不大;所试3个品种的技术标准贮藏期(41 d左右)内,好果率均超过93%,其中李子(黑)达98.6%,贮藏效果最好。[结论]该研究为大子李的气调库产地保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蒜薹微型节能冷库保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蒜薹贮藏特性和微型节能冷库保鲜技术特点,明确蒜薹贮藏工艺、贮前准备、采收、防霉处理、装袋处理和温度、气体调控管理技术要点,使实生蒜薹微型节能冷库中PVC保鲜袋贮藏330d,腐烂率4.4%,商品率大于95%。  相似文献   

16.
利用星冠水仙种球进行冷藏及促成栽培试验 ,就冷藏对促成栽培时间、花茎高度和花期长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为星冠水仙的花期控制提供了依据 ,对在南昌及其它类似地区生产元旦、春节用花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将42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3个小花棘豆中毒组、3个解毒组(小花棘豆添加量分别为日粮的5%,10%,20%)和一个同期对照组,进行为期15 d的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脾脏脏器系数呈现高剂量萎缩,低剂量增大现象。组织学观察,20%中毒组脾脏静脉扩张充血,周围组织有出血,脾结构尚完整,个别区域出血性浸润,使淋巴滤泡不完整;10%中毒组脾脏有明显出血,脾结构完整;5%中毒组脾脏有少量出血,脾结构完整。解毒剂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微型节能冷库的库群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 5年的研究 ,提出了微型节能冷库库群的实用结构和无冷桥设计技术。试验表明 ,库群与单体库相比 ,可降低造价 10 %~ 15 %,节电 2 0 %~ 2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