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熟制油稻稻区品种搭配方式的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稻稻制是洞庭湖地区的典型稻作制度。由于季节茬口矛盾大,生产上已形成了“重晚稻轻早稻”的习惯。品种搭配主要是以早配迟、中配迟为主,约占90%。早稻产量一般每667m’仅300kg左右。晚稻虽近500kg,但双季总产一般也只有800kg。为了实现国家水稻工程双季稻eevm‘单产跨“三纲”(1200kg)的目标,生产潜力的挖掘必须着眼于早稻,因而“国家水稻工程”临法基点确立了以品种(组合)“满负荷”搭配为核心的高产技术策略,在核心区24.6hm’的大面积上开展了示范研究,以缩短小区试验与大面积推广的时间与技术差距,为三熟制双季稻区实现…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规模种粮效益的最大化,2015年在衡阳县演陂镇罗观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示范片面积33.33 hm~2,采用早晚稻品种搭配(早稻早中熟品种+晚稻中熟品种)+专业化育机插秧(早稻拱棚旱育机插秧、晚稻硬盘泥浆育机插秧)+精准机插(早稻3.5~4叶、晚稻4~4.5叶)+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模式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经测产验收,早稻4个组合全程机械化生产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14.99%、14.7%、11.22%、5.46%;晚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两个组合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23.22%、13.66%;早晚稻最佳组合搭配可增产2887.5 kg/hm~2、增收9697.05元/hm~2。  相似文献   

3.
以早稻中嘉早17和连作晚稻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了施用叶面肥"喷施宝"和"施尔美"对早、晚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在穗期喷施叶面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早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7.92%~25.90%,晚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5.31%~12.06%;2种叶面肥以喷施"施尔美"的增产效果更好,用量宜控制在25 g/667 m2。  相似文献   

4.
杂交早稻配二季晚粳(简称早杂晚粳)是湖北省在水稻生产中开辟的一条新途径。经过连续四年的系统试验和较大范围的扩大示范,它显示了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展杂交早稻,是打破我省目前早稻产量徘徊局面的有效途径。早稻在我省是得天独厚的一季作物,既无致害的低、高温影响,又无旱涝威胁,一直被认为是稳产高产作物。但近几年来,早稻生产出现了徘徊被动的状况,远不及二季晚稻生产的发展速度。“六五”期间,由于杂交晚稻的发展和常规晚粳良种的更新,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缩小了早、晚稻之间的产量差距。1979年,早、…  相似文献   

5.
以中嘉早17(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结果 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9%,"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对水稻增产效果最明显,周年产量高达15.8 t/hm2,较其他处理高5%~36%.秸秆还...  相似文献   

6.
1990~1991年,先后使用10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早、晚稻见穗时喷施,经我们两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结果以复激保果剂效果最好,产量居第一位:早稻比对照早熟2~3天,晚稻提早齐穗3~5天;平均每亩增产稻谷53.1公斤,增长11.87%。成对数据检验表明,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汕优桂34     
汕优桂34原名汕优3024—1,是广西水稻研究所近年育成的釉型感温新组合。它产量高,株型好,抗性较强,米质较好,在华南南部早、晚双季均可种植,早稻在南宁生育期128天,晚稻115天,其他税稻地区可作中、晚稻种植,生育期130天和115天左右。 该组合1983—1984年参加广西杂交早稻区试,名列第一。1983年早稻10个点平均亩产1007.8斤,比汕优2号增产10%,1984年早稻9个点平均亩产1041.3斤,比汕优2号增产5.3%。1984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晚稻区试,名列第一位, 14个点平均亩产862.41斤,比汕优2号增产6.26%,其中8个增产点平均增产10.4%。1983年广西浦北县晚稻试…  相似文献   

8.
不同抛栽叶龄对免耕抛秧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年早、晚季的小区试验,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免耕抛栽叶龄均以3.5~4.5叶抛栽较好,此叶龄抛栽有利于早立苗、早分蘖、早够苗,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本试验比大龄秧可增产10%~60%。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水稻早、晚两季2个组合(威优1126、威优46)种子包衣试验观察,发芽率为93.68%(幅度为91.0%~96.5%),成秧率为74.75%(幅度为68.0%~83.7%),成秧率比未包衣对照种子高19.55%。经测产验收,包衣种子的早稻平均产量6.82t/hm2,晚稻平均产量7.47t/hm2,分别比对照增产5.7%和2.8%。  相似文献   

10.
栽培方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在湖南农业大学(长沙)和浏阳市永安镇以超级稻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的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栽培方式对超级稻有效穗数有显著影响,各处理以免耕摆栽的有效穗最多,早稻为280.14万~308.49万/hm^2。晚稻为378.31万~416.53万/hm^2;(2)栽培方式对超级稻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三定”栽培前期干物质积累较慢,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多和转运效率高.其中早稻提高12.51%,晚稻提高10.20%~18.07%;(3)栽培方式对超级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各处理以“三定”栽培产量最高,早稻为6.94~7.21t/hm^2,晚稻为9.23~9.86t/hm^2,其高产的原因与每穗总粒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仙游县常年杂交早稻推广面积107万hm2,占早稻种植面积888%,其中“以晚代早”特优63占028万hm2,但特优63作早稻栽培在仙游县种植多年,抗性已明显衰退,稻米品质较差,急需寻找出适合仙游县栽培的米质优良的杂交稻组合取代特优63。为此,仙游县1999年起承担省种子总站优质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两优2186、2163试验、示范及高产栽培技术的任务。经2a对两优2186、2163作早稻栽培的评比和抗性比较及高产栽培的技术试验,初步摸清了两系杂交稻两优2186、2163作早稻高产栽培的主要生育规律和配套技术。1 试验示范产量结果11 品比试验1999年早季在文殊…  相似文献   

12.
汕优桂34     
汕优桂34原名汕优3024—1,是广西水稻研究所育成的籼型感温组合。1产量表现该组合1983~1984年参加广西杂交早稻区试,名列第一。1983年早稻10个点平均亩产503.9kg,比汕优2号增产10%,1984年早稻9个点平均亩产570.6kg,比汕优2号增产5.3%。1984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晚稻区试,名列第一位,14个点平均亩产431.2kg,比汕优2号增产6.26%,其中8个增产点平均增产10.4%。1983年广西浦北县晚稻试种500亩,一般亩产比汕优6号增产41~67.5kg。1984…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及有机肥不同配施量对水稻品质和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戴平安  刘向华 《作物研究》1999,13(3):26-30,42
1998年,利用早,晚稻各两个品种,采用正交试验,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和有机肥不同配施量对稻米品质和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质高产的氮磷钾和有机肥的每公顷配施量,早稻分别是120-150,26.25-39.45和105-150kg,其中有机肥占总施氮量的30%-50%;  相似文献   

14.
1987~1989年府场镇实施开发“吨粮田”工程的面积为26200亩,三年平均亩产1154公斤,其中早稻平均亩产 426公斤,而汕优63作晚杂栽培平均亩产高达728公斤,比常规晚稻增产258公斤,比其他晚杂组合增130公斤以上)。三年“吨粮田”栽培研究累计增产粮食170.3万公斤。1989年10月初由洪湖市委、市政府农业局组织从事水稻栽培研究的专家现场鉴定,一致认定汕优63大面积复晚实施成功是晚稻生产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洪湖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全市推广以汕优63为复晚开发 “吨粮田”20万亩。 汕优63作复晚能显示强大优势,但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15.
双季稻区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在于早稻,但早稻生产长期呈现“低质低效”“增产不增收”的典型特征,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双改单”甚至“稻改经”现象突出。“十三五”以来,江西创新和大力示范推行“晚稻品种连种”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双季稻区早稻高质高效发展。但推行中也存在适用品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服务支撑、市场接受程度有待提高等困难与问题。为此,提出加快“晚稻早种”适用品种选育、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深化农业产业链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作用、提高“晚稻品种连种”模式的市场接受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胡文杰 《中国稻米》2017,(4):180-182
引入25 cm行距的插秧机,与生产上常用的30 cm行距插秧机进行小区对比试验,以探讨该型插秧机对乐清市早、晚稻的适应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早稻应用25 cm行距插秧机具有比较明显的增产优势;而连晚杂交稻应用行距25 cm插秧机的增产效果不明显。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类型水稻的特征特性,正确掌握插秧密度,充分发挥各类插秧机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沿江平原双季稻北缘生态区生态条件,以早籼稻浙辐203和晚粳稻镇稻18为供试材料,设置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4种栽培模式组配处理,通过对产量构成、生育特性、积温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粮食生产效率等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本生态区域的双季稻周年生产模式。结果表明,周年抛栽模式有效积温利用率最高,达到108.7%,较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模式显著增产,分别增产5.5%、2.5%和7.21%,周年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4.6%、11.1%和1.6%。周年机插模式通过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周年粮食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提升了11.9%、43.6%和12.9%。综上,沿江平原双季稻周年抛栽模式实现了最佳经济效益,周年机插模式适宜于劳动力资源短缺背景下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杂交早稻不同播种期对生育期影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季杂交稻由于生育期较长,种植农户对早稻都有一种抢早收割的情绪,要求早稻早熟、早割,让季节于杂交晚稻。本试验采取提前播种、地膜覆盖、稀播旱育秧等技术来调节早杂全生育期。一般提前5d播种,可提早收割2d。既能夺取早稻高产,又不影响晚稻播种,有利全年粮食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在相同栽培技术条件下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差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早稻株两优99、湘早籼29、湘丰早119、湘早143、金优402、湘早籼24,晚稻威优644、金优207、培两优210、汕优46、新香优80、湘晚籼10号其叶片净光合速率、功能叶和籽粒中蔗糖磷酸化酶(SDPS)与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等碳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实际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早稻湘早籼29、湘早143和金优402,晚稻金优207和汕优46其净光合速率较高;早稻湘早籼29、金优402、湘早143和晚稻金优207、湘晚籼10号、培两优210、新香优80其功能叶和籽粒中sPS活性较强;早稻湘早籼29、湘早143、湘早籼24和晚稻金优207、新香优80其功能叶和籽粒中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较强.考种计产结果也表明,早稻湘早籼29、湘早143、湘早籼24和晚稻金优207、培两优210、新香优80具有大穗型、高结实率和粒大的特点,因而产量较高,适宜作高产水稻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推行短龄秧苗早栽提高浙江早稻单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浙江早稻增产空间的基础上,提出推行短龄秧苗早栽是挖掘早稻增产潜力的技术措施之一。从短龄早栽增产的生物学基础、现行水田种植制度条件、浙江特殊的气候条件、早稻几种新型育秧方式的发展、历史上早稻短龄早栽获得高产的实例等方面阐述早稻短龄秧苗早栽增产的可行性,并提出早稻生产开展短龄秧苗早栽研究与示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