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房春娟  陈晓燕 《湖南农机》2011,(11):245+247
淡水污染的程度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日趋显著,其对环境的危害也在逐渐加深。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水污染,是当前的趋势。文章简要介绍了微生物治理水污染的方法,指出了微生物法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氯代芳香族化合物厌氧生物降解的微生物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氯化芳香族化合物厌氧生物降解的微生物源,微生物结构与功能,讨论了具有脱氯活性厌氧微生物的可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温(35±1℃)UASB AF相结合的反应器处理碱法草浆造纸蒸煮黑液,设计了两种试验方案。试验方案Ⅰ-碱法草浆黑液酸化后进行厌氧发酵,Ⅰ号反应器内装陶粒。试验方案Ⅱ-黑液用化学法(HCl)去除木质素后进行厌氧发酵,Ⅱ号反应器内装软填料。进行HRT、有机负荷和有机污染物(COD_(cr)、BOD_5)去除效率、沼气产气率相关性试验。在厌氧发酵稳态运行条件下,采用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MPN计数法对UASB AF反应器内厌氧污泥中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区系组成进行了生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燕 《中国沼气》1991,9(4):10-12
本文从厌氧反应及厌氧反应器自身的特点出发,由反应器碳平衡推出了厌氧微生物增长量,产率系数等多种参数计算的新方法,具有直接、简便、可靠的特点,为厌氧反应器的运行提供较为准确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5.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是土壤水和地下水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分别从表层土、非饱和带及地下含水层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农药、化肥、污水灌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各种污染物在地下含水层和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研究取得的成果,指出了我国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在该领域需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厌氧消化对污泥中重金属及病原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厌氧消化对重金属(Ni,Cd,Cu,Pb,Cr,Zn,Hg,As)的浸出毒性和形态分布及病原微生物灭活和去除的影响,对某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了21 d中温批式厌氧消化实验。结果表明:污泥中重金属形态改变不明显,Pb和Hg主要以稳定态存在,Ni,Cu,Cr,As主要以不稳定态存在。根据污泥中重金属的总量、形态分布、稳定性和迁移风险等因素考虑,Ni和Cd应作为优先控制的指标。厌氧消化过程中,8种重金属的浸出率最高不超过1%,浸出浓度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鉴别标准值。研究还显示,厌氧消化后细菌菌落总数降低了88.8%~94.7%,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降低都超过99%,沙门氏菌未检出,说明厌氧消化对污泥中的病原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灭和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无地表铬污染源的情况下,研究区从1997年到2010年间地下水中六价铬的检出率不断增大,超标率逐年升高,本次研究针对此现象进行了探讨。根据研究区近年来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加大的实况,在分析历年水位及水质资料,通过试验研究非饱和带与饱和带松散沉积层土壤中六价铬的含量及其平面、剖面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地下水位动态特征与六价铬浓度变化规律之间在时空演变上的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明确了地下水水位降低与六价铬浓度增加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探明了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六价铬污染的形成演化规律,并对地下水环境中六价铬的修复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8.
厌氧消化过程的有效性依赖于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完整性及其生态关系的平衡性。本文选择水解发酵菌、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组成微生物链;提出了全混合式反应器条件下具有二阶生长速率的三菌群系统生态模型;判别了模型的三类平衡点及其稳定性;讨论了各类菌群生长历程、稳定速率及其与系统稀释速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2.19”沱江下游段三氯甲烷浓度异常事件为例,“污染物”为主线,通过对特征污染因子、污染源的锁定及污染物扩散状况的研判建立应急监测工作方案,确定主要污染物为三氯甲烷,对三氯甲烷浓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断面三氯甲烷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步降低,监测到饮用水源地污染物持续未检出。各断面随污染团下移三氯甲烷污染物通量呈下降趋势。单一断面通量浓度先升高后降低;相邻断面通量浓度平稳下降,衰减力度逐渐放缓。通过一维河流水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监测数据合理。该实例可为相关突发水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用厌氧流化床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可行性研究结果。采用多孔高分子载体固定厌氧微生物和流态化技术强化传质过程,可克服低浓度有机废水甲烷化能力低的障碍。实验表明,在35±1℃条件下,处理COD浓度为1600mg/L的人工葡萄糖废水,床层最优膨胀率为50%,容积有机负荷率为19.2gCOD/(L·d),COD去除率达70%;处理COD浓度为220~250mg/L的城市污水,容积有机负荷率为2.4~2.6gCOD/(L·d),COD去除率为54%~56%。  相似文献   

11.
苎麻的厌氧微生物脱胶条件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苎麻生物脱胶方法—厌氧微生物法。研究发现厌氧菌株脱胶的最适温度范围为30℃~35℃,最适pH为7 0;细菌浓度为3×109个·ml-1以上时,脱胶时间在3天以内;在回调苎麻脱胶菌液pH条件下,菌液的重复使用次数为2~4次。通过联合脱胶试验,原麻经碱煮后敲麻再进行生物发酵,脱胶效果较好,残胶率达3 45%;碱煮时间6小时的比4小时好;碱浓度7 5g·L-1与10g·L-1的处理效果则差异不大;先生物处理后化学处理与先化学处理后生物处理相比,前者有更好的效果,处理3天,残胶率为2 53%。  相似文献   

12.
缺氧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缺氧生物滤池常温下处理城市污水的微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器稳态运行条件下,微生物量沿填料层深度的垂直梯度明显;反应器内有机物降解主要遵循厌氧降解途径,参与降解过程的各类群微生物之间呈现良好的代谢平衡;硫酸盐还原菌不对产甲烷菌形成抑制.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超声波降解管网水中微量氯仿的可行性 ,并初步研究了超声波对氯仿去除的反应级数以及pH值的变化 ;着重研究了影响超声作用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 :超声频率、超声功率、溶液初始浓度 ,得到不同条件下的最优化反应条件。实验中超声波去除管网水中微量氯仿的最优条件为 :频率 83kHz、电功率 60W、初始浓度 64× 10 - 6 g L。  相似文献   

14.
应用线性回归法 ,对在一维均匀流场 ,平面二维弥散 ,瞬时投源情况下的弥散试验资料进行适当变换后 ,可得回归直线方程 ,应用回归直线的斜率和纵截距分别求出污染源 (x0 ,y0 ,t0 )、传导系数 (DT,DL)、含水层流速 (U)及瞬时投入单位含水层厚度上的示踪剂的质量 (M)。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地下水资源数值模拟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方法,即运用思维方法、数学工具和计算机软件等先进技术.提出了数值模拟的立足点及确定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模型的不确定因素,指出了水资源数值模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学科模型的耦合、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将为未来地下水资源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研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微污染水的运行效果,分析载体、微生物、原水高锰酸盐指数等影响因素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净水效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工程菌人工固定化形成的生物活性炭对微污染水中有机物去除率较高,并且稳定,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平均40%;出水高锰酸盐指数<2.5mg/L,浊度<1.0NTU,细菌总数<100(cfu/mL),总大肠菌群未检出。  相似文献   

17.
为了缓解大庆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利用业已形成的大庆市西部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建立地下水库实施水资源人工调蓄。综合分析回灌水水源、回灌水水质、回灌水量、回灌方式等,设计大庆市西部地下水库人工回灌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模拟人工调蓄效果。模拟结果表明,人工回灌可使降落漏斗区地下水位有明显上升,采用压采的同时将注水井布设于龙虎泡管线南侧的注水方案,水位恢复效果最为明显,可使漏斗区地下水位回升11 m左右。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地下水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评述了常见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以及典型的评价模型,从地下水本质脆弱性、特殊脆弱性以及脆弱性的定量研究方面归纳了地下水脆弱性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地下水脆弱性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以及评判方法的优劣,建议查明研究区的水文地质背景条件,选用合适的脆弱性评价方法,着力考虑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即根据生产的需要评价除了潜水含水层以外的半承压含水层以及承压含水层的脆弱性,力求评价的规范化,同时将信息技术融于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当中,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期待一种集成工具,收集所需的各类评价参数并将评价工作最终定量化,旨在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地下水风险的评估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奎河水体中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数量分布以及与有机污染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奎河徐州过境段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从上游地区(1号采样点)、中游地区(2号采样点)到下游地区(3号采样点)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与有机污染物含量关系密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与总氮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7、0.836;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数与COD显著正相关且R分别为0.821、0.838、0.949,大肠菌群数与悬浮固体(SS)显著正相关且R为0.737;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数与总磷、色度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