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效益综合评价是检验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效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贵州省乌蒙山区纳雍县龙场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纳雍县龙场片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经济效益效果最好,生态效益次之,社会效益最低,后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后效益评价的建议,以期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省盆地丘陵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与应对策略从而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要求,积极探索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有效路径。本文在介绍溧水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经验做法及永久基本农田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分享了溧水区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主要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涵及标准为基础,以我国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背景,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评价。借鉴美国LESA评价方法,进行自然质量与立地条件两方面的指标的选择应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建设设施完备、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田、建立协调发展的高产农田;并全面展开建设,以提升农田综合质量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基于“三生”空间协调与综合质量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思路及建议。[方法]基于GIS平台,以吉安县作为研究区,构建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得到耕地综合质量得分,进一步叠加上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基于生态安全、城市建设发展的约束条件下,对初步划定结果进行优化,得到最终布局优化结果。[结果]基于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按照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得到适宜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一般耕地面积为44 560.89 hm2,考虑原有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协调城市发展,分为保留、调入、调出3种情况,得到最终永久基本农田优化面积为43 097.52 hm2。[结论]研究结果遵循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优质、聚集和稳定的思路,以及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的布局优化要求,可为吉安县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注重质量、布局、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本研究选择湖北省赤壁市作为研究区域,从自然质量、空间布局、建设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4个方面选取了14个指标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组合方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分区研究。通过评价结果,将赤壁市基本农田划分为优先整治区域、次优整治区域、全面整治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可为赤壁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赤水市丙安镇三佛村大茅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采用传统农用地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测算模型两种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很好地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国家平均利用等别为9.2等;平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单价为4825.81元/hm~2,最大值为61252.05元/hm~2,最小值为146.46元/hm~2。水田和旱地等级越高,单位面积农田生态服务价值越高;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测算的结果更能直观地反映研究区的真实状况。研究结果可为后期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与农田生态系统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降低农田环境污染负荷等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关于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评价体系及管护体系的研究较少,而这部分内容与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根本目标息息相关。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在多指标决策框架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目标加权评价定量模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江苏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总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值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雷达图进一步发现,充分考量土、水、种、肥、药及其他要素的协调发展,对于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以上结论和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20,(1):66-69
为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基于美国LESA系统理论和农用地等级划分成果,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立地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平原区和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立地条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法库县平原区耕地立地条件评价分值为71~78,丘陵区为39~87,综合表明,平原区和丘陵区耕地立地条件均属于中等。同时,构建的评价体系继承和沿用了农用地等级划分成果,实现了农用地等级划分成果的转化应用;评价指标和模型充分考虑了指标的全面性及其权重差异,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以下简称第六师)基本农田划定的影响因素和划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用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权重对第六师的基本农田进行打分,根据得分确定第六师高标准基本农田。  相似文献   

1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我国保护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高标准农田项目进行前期建设条件分析为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科学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抚顺县救兵乡通什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项目开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完善、更科学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评价,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万年县为项目样区,选取新增耕地率、高标建设面积完成率等15项指标,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FCE)模型应用于评价。对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表明,项目实施使得各效益均有明显提高,但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是由于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变化率一般,影响了项目总体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如何科学评价目前中国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的生态健康现状与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务之急。目前关于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从土壤-作物-环境三大子系统综合考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没有比较完善的、为大家公认的关于农田生态健康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总体分析法,查阅统计了国内外关于农田生态健康评价研究的相关指标。在此基础上,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切合中国三大平原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土壤、作物以及环境的健康问题,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最终初步确定了中国农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每个区域的评价体系都有22个指标,三大平原指标之间有所区别,充分体现了整体的一致性和区域的特殊性,使得指标体系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海盐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本文基于浙江省海盐县“三区三线”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结合海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情况,分析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路径和对策举措,以期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对重庆市秀山县近3a来高标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与国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比较,确定了秀山县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基础设施完善工程以建设水利工程及灌溉技术改进为主、坡地治理工程以土地平整及土壤培肥等为主、农田生态改善工程以农田防护林建设及改良田间道路条件为主的模式。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中的一些不足进行了分析,对以后秀山地区以及武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规划及项目实施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意义重大。科学、规范、高效、生态的建设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然而目前对农田建设标准的研究报道较少。以东北黑土不同类型区的10个典型县为研究区,通过引入生态位理论,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态可持续性和空间稳定性4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东北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将各指标达到最优等级生态位的下限值的集合确定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从而建立东北黑土不同类型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17.
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重要部分,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吃饭田”。要想彻底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增产,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论文以西藏耕地质量状况为出发点,结合西藏实际,对西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遇到的耕地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西藏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湖北省西北部的南漳县为例,综合选取耕地自然质量、生产条件、区位和生态4个方面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并通过限制因素的分析明确建设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建设条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性,具体表现为东部较优、南部次之、西北部最差,最终共划定42 800.48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受生产、生态条件限制较大,应加强基础设施及生态防护工程建设。评价模型能有效量化各影响因素,在生态因素的刻画上尝试引入景观指数并结合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及环境污染强度对其进行量化,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出了坚持“推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建设”要求。高标准农田正从“十二五”以来数量规模式建设阶段,向更加强调质量的内涵式阶段发展转变,监管机制迫切需要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探索建立有效监测评价机制,实时准确掌握保有高标准农田数质量情况,对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动态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动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技术路线,总结分析了目标县域的实际评价验证情况,提出了推进实际运用的主要困难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主要是通过对基本农田进行相关的治理,进而建立起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设施齐全、粮食产量高且稳定、自然资源生态良好、防汛抗洪能力较强的基本农田,确保能适合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目前,实施高标准农田工程的建设进展并不顺利,表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项目优选方面,使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合适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