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福建省及其地级市2009—2016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其粮食生产和耕地利用情况进行时空分析,并采用LMDI模型分解各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比较和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效应,以探究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2009—2016年粮食产量约下降2.4%,其中,粮作比下降8.8%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2009—2016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中仅龙岩和三明2地实现粮食增产。厦门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降幅最大,龙岩和漳州粮食单产增幅明显,泉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明显,所有地级市的粮作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构效应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省内各地级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则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1—2017年浙江各地级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2012—2018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在2011—2017年不断下降;浙江省耕地面积在2011—2014年下降,2014—2017年呈缓慢上升态势。2011—2014年,浙江省各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呈降低趋势,而在2014年新型城镇化提出后,浙江省各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呈现增加趋势。2011—2016年,浙江省耕地数量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体现为“平缓—快速—平缓”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经济状况、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生态要素、农作物单产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7福建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法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2006年度9个地级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依次是: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厦门市>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宁德市.了解福建各地级市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全面认识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加快福建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承龙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9):1712-1716
以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效益水平、社会发展、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为基础,构建江苏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以2014—2018年为研究期,对江苏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6个要素指数评价值。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处于持续性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效益水平、社会发展和创新发展呈持续性增长,而开放发展处于下降过程中,源于农业对外开放力度小。  相似文献   

5.
吴中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82-8685
选取2009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构建了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统计排序,并结合区域总体经济实力予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性;我国各区域内部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区域总体经济实力之间存在不协调性;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区域总体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不和谐特征。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7福建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法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2006年度9个地级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依次是: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厦门市>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宁德市。了解福建各地级市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全面认识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加快福建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台湾统计年鉴(2003—2016)》中渔业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台湾19个滨海县、市海洋渔业发展的时空集聚特征。结果表明,台湾渔业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县发展差异逐渐降低,形成了以新竹县、台中市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发展区和以台北市为中心的高—低集聚发展区,渔业从业人员并非台湾滨海县渔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124-126
首先对福建省农业保险与农民收入水平进行描述,并从理论上分析农业保险与农民收入的互动关系,然后采用2000~2014年《福建统计年鉴》数据,对福建省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模型分析,最后根据模型结论提出农业保险和农民收入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境内的吕梁、太行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本研究以该片区所辖4市21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从山西省统计局统计年鉴及国务院扶贫办获取研究区内2008—2018年共11年农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内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山西集中连片特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大片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地域差异性,随着时间推移,农业经济发展有所好转,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落后的农业机械削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农业总产值降低,在农业种植中施用过多化肥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质量下降,引起农作物产量减少,进一步导致贫困加重。因此,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进行精准脱贫时,要“依地施策、依时施策”,改变该区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走绿色、包容、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休闲农业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对福建省各地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力进行评价,可为福建省各地市未来的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对策建议。【方法/过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就福建省9地市2017年休闲农业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休闲农业对社会效益和农业促进两方面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包括福州、泉州、厦门、漳州和莆田,其应着重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培育休闲农业品牌,充分整合休闲农业资源优势,推动休闲农业带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包括三明、龙岩、南平、宁德,其应加强建设休闲农业配套设施,利用其他产业优势来支撑休闲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省16种农业科技期刊连续10年的总被引频次和他引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表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林学院学报》、《福建农业学报》3种学术类期刊和《福建农业科技》、《福建林业科技》2种技术类期刊且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并对统计结果和统计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入、产出、生产服务3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时空演化规律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6年中国整体层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分化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的高值区和以西南山区为核心的低值区。农业现代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局域空间集聚方式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型为主。应制定差异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策略,重点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并充分发挥地理上的空间溢出与辐射带动效用。  相似文献   

13.
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福建省耕地及果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以期探讨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7~2020年共采集耕层土样14 241份,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有机质含量,并进行了数据分析。4年数据结果表明: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86 g/kg,72.32%土样的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以上,表明福建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丰富水平;不同设区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顺序为:龙岩>南平>宁德>三明>泉州>福州>莆田>漳州,呈现出内陆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沿海;不同种植作物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呈现出:水稻>茶叶>水果>蔬菜;除pH≤4.5等级外,随着土壤pH提升,有机质含量呈现出降低趋势。本研究为指导福建省农业绿肥高质量发展及科学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围绕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人口4个维度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浙江省和省内不同地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从动态视角评价了2013—2017年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静态比较2017年浙江省山区、半山区、平原区和海岛区等不同地形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显示,2013—2017年,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不同地形县域之间存在差异:半山区和平原区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山区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基于此,认为高水平构建农业体系、高水平推进绿色生产、高水平打造产业平台和高水平培育农业品牌是推进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粮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更少,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矛盾加剧。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构建了包括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在内的区域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2006年和2012年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上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为临界安全级,粮食安全基本有保障,但粮食自给率下行压力增大;(2)福建省各区域粮食安全状况差异显著,存在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空间分布上的错位性,在趋势上东南沿海地区粮食安全形势恶化明显而闽西北地区形势转好;(3)依据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分值(Q值)可将福建省粮食安全等级划分为3类,即三明、南平、龙岩属于粮食安全区,漳州、宁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福州、厦门、莆田、漳州为粮食不安全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粮食生产及消费特点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农业供给质量内涵的理解,从要素、效率、结构、绿色与效益5个维度构建农业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3—2019年中国除港澳台外的农业发展数据,采用全局熵值法和莫兰指数(Moran’s Ⅰ),对中国的农业供给质量进行测度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9年,中国农业供给质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供给要素质量、供给效率质量、供给效益质量是近年来推动农业供给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供给结构质量和供给绿色质量是制约农业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短板。中国各区域的农业供给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且东西差异不断扩大。中国农业供给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局部区域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稳定性。建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制定差异化的农业供给目标,加强区域农业交流合作,以促进农业供给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农用地资源评价及其利用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评价了福建省农用地资源的数量、质量、潜力及其分布 .结果表明 ,福建省农用地资源总量和人均数量均以宜林地占绝对优势 ,宜耕类资源优势主要集中于三明、南平和漳州 ;宜园类资源优势主要集中于漳州、南平和宁德 ;宜林类资源优势主要集中于三明、南平和龙岩 ;而宜水产养殖类资源优势则集中于福州和宁德 .宜耕地的质量较差 ,而宜园和宜林地的质量则稍高 .现状农用地资源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且以现状宜耕地的增产潜力最大 ,中低产现状宜耕地主要分布于南平、三明、龙岩、福州和宁德 .全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 95.6 3% ,开发利用的总体潜力已不大 ,但宜园地资源仍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 .在农用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了福建省农用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若干对策 .  相似文献   

18.
闽台两地农业基础、生产力水平及所面对的自然条件具有极强的类似性,但两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台湾农会组织体系完善、运作规范、成效显著有目共睹,其成功经验是适合福建学习和借鉴的。本文基于课题组在福建南平、泉州、龙岩和三明等地2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数据,对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借鉴台湾的经验,提出加强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能力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丁为艮  霍瑜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222-226
为了解新疆阿克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情况,基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数据,应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该地区9个县市2007—2018年的绿色农业技术效率进行评价,并且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绿色农业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绿色农业技术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县市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值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生产要素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是技术无效率的主要来源;农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阿克苏地区整体绿色农业技术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工业化水平对其产生正向影响;各影响因素对3个分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农业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财政支农等均对低效率区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鲁家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例,构建田园综合体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并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3方面对其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借鉴。结果显示: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初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所占比重依次减小。鲁家村土地利用效益在田园综合体规划实施后有较大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2016—2017年增幅较大,2017—2018年增幅较小;生态效益在2016—2018年总体呈现稳定小幅增长。总的来看,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对当地社会发展、经济提升、生态保护等均有正向影响,且在短期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而生态效应提升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