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试验表明,在新垦灌区土壤上,施用土壤熟化剂均可使小麦、玉米、油葵、豌豆、胡麻增产,增幅在12.83%~47.92%之间且增产效果极显著(p<0.001)。对作物的各经济性状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对穗长和千(百)粒重的改善效果最明显(p<0.005)。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都有较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低丘红壤垦造地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探讨了低丘红壤耕地在垦造和培肥熟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荒地红壤开垦为耕地初期,土壤有机质、全氮、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因表土与心土混合而显著下降;但随着培肥熟化时间的增长,土壤酸度逐渐下降,盐基饱和度增加,有机质和腐殖质占有机质的比例逐渐上升,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全磷、有效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逐渐增加,而土壤质地逐渐变轻,C/N比逐渐趋向稳定。通过多地点不同时间垦造耕地地力和生产力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以下红壤垦造耕地土壤熟化的建议指标:耕作层厚度>15 cm;结构以小块状或团块状为主,>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30%;pH>5.5,盐基饱和度大于60%;有机质含量15~20 g/kg,C/N比12~17,H/F大于0.40,腐殖酸/有机质比例为>0.30;有效磷7.5~30 mg/kg,有效钾大于75 mg/kg;微生物生物量碳>75 mg/kg。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开垦耕地地力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实施地力提升工程、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农牧结合、适施化学肥料、适量施用生石灰、种植经济特产林固土、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伊犁河谷是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为了指导和规范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质薄土层新垦耕地上从事棉花种植生产的广大农户和团场,针对伊犁河流域水土开发区域地面临砂质薄土层的灌溉问题及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品种选择、培肥地力、平整土地、灌溉管理和配套栽培措施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该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将实现棉花生产的节水、节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保证了国家棉花产业安全,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新疆棉花产业结构调整布局。 相似文献
6.
低丘新垦耕地基础肥力低下,如何提升土壤有机质是其培肥的核心。为了解低丘新垦耕地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特点,通过系列模拟试验,探讨了土壤性状、有机物料类别、施石灰和水分管理等对施入低丘新垦耕地土壤中有机物料分解特点及其腐殖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丘新垦耕地中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随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pH值的增加而下降,黏质土壤的腐殖化系数高于壤质土壤。新垦耕地土壤中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高于周边多年培肥的熟土。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与土壤初始微生物生物量碳呈负相关。在新垦耕地中施用石灰石粉可促进土壤中有机物料的分解,降低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缺水和过多水条件下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腐殖化系数均高于正常水分条件下。有机物料来源可明显影响其在低丘新垦耕地土壤中的腐殖化系数:堆肥大于秸秆、绿肥;作物地下部分高于地上部分。施用生物质炭虽然能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但单施生物质炭不利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在新垦耕地上生物质炭应与其他有机物料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7.
对二滩水电站8种新垦土壤钾的固定和释放研究表明,新垦土壤全钾、有效钾(除园园土外)低,浸泡后大部分土壤有效钾含量提高,土壤对钾的固定量随钾平衡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固定率随平衡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红壤,菜园土,水稻土钾含量高,土壤固钾能力弱,而漂灰土,荒地土,旱坡土,砂质新改土和重壤质新改土钾含量低,土壤固钾能力强,释放率反映土壤固定钾的活性,红壤,菜园土,水稻土固定钾的有效性高,而漂灰土,荒地上 相似文献
8.
伊犁河谷是新疆,乃至于国家最后一块可开垦的绿洲,针对新疆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过程中,急需解决砂质薄土层新垦耕地的水土生态安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灌溉技术的问题,根据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发展方向,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对棉花科学合理的品种选择、培肥地力、平整土地、喷灌灌溉管理和配套栽培措施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提出了新疆伊犁河砂质薄土层新垦耕地喷灌棉花灌溉制度,指导该地区从事棉花种植生产的广大农户和团体,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喷灌灌溉管理,实现棉花生产的节水、节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伊犁河谷是新疆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了指导和规范新疆伊犁河流域沙质薄土层新垦耕地上从事春小麦种植生产的广大农户和团体,针对伊犁河流域水土开发区域面临沙质薄土层的灌溉问题和春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在春小麦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品种选择、培肥地力、平整土地、灌溉管理和配套栽培措施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该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将实现春小麦生产的节水、节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新疆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布局。 相似文献
10.
11.
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为目标,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技术为方法,采用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价分析2013年13个地市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总体呈现生态盈余;总体上由北向南呈现耕地利用可持续状态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态势,临界可持续地区与弱可持续地区的生态安全得到重视;修正可持续状态分析得出,哈尔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的耕地生态可持续程度下降或改善不明显;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预警值为0.449。该研究可为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和政府部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13.
掌握苏北地区耕地质量指数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特征,可为苏北地区耕地质量保护分区与制定差异化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苏北地区2020年度耕地质量三类等别指数作为空间变量,探讨苏北地区市县尺度下耕地质量空间布局及趋势分布,同时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定量描绘苏北地区各市县耕地质量分异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分区保护模式。结果表明,苏北地区耕地自然等别较为集中,自然等别在5~7等之间,以6等地为主。自然等指数在东西方向呈现倒“U”形的变化趋势,利用等指数呈现由北向南逐级递减趋势,经济等指数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南北方向上无明显变化规律。从苏北地区全局Moran''s I值来看,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国家经济等的Moran''s I值分别为0.357、0.389、0.349,即国家利用等>国家自然等>国家经济等,表明苏北地区耕地质量在市县尺度呈现较强的聚集趋势。苏北地区耕地质量指数LISA分析中正相关类型高于负相关类型,且正相关类型聚合性较强,负相关类型呈零散分布。高-高型通过组团状集聚分布,低-低型主要以片状、条带状形式分布,低-高和高-低型零星分布。本研究根据LISA多维度集聚类型组合特征,对苏北地区进行耕地保护分区,具体划分为核心保护区、质量提升区、综合改良区、结构调整区4类保护分区,并提出对应的分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耕地破碎化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客观以及难以开展地块尺度评价等问题,在总结和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耕地破碎化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耕地的面积、形态、聚集性以及地形特征,设计了耕地破碎度指数(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dex,CLFI)。最后,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为研究区,在地块和乡镇尺度上,利用CLFI开展耕地破碎化评价,并分别与遥感影像、基于景观指数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块尺度上,CLFI的评价结果与耕地实际的破碎化状况基本吻合,并能结合道路、水系等数据,分析区域耕地破碎的原因和整治潜力;在乡镇尺度上,6个景观指数与CLFI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44,通过显著性检验,CLFI一定程度上综合了6个景观指数的特征。本研究提出的CLFI更全面、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了区域耕地破碎化状况,可为面向现代农业的国土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区位指标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 100.09km~2,仅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33%,其他以草地为主。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东营市和德州市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多,面积分别为266.59和210.91km~2;青岛市、聊城市、淄博市和威海市耕地后备资源较少,占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比例均3%。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可开垦其他草地和可开垦内陆滩涂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可开垦盐碱地和可开垦裸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其他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可复垦采矿用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576.67k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46%。相对稀缺、零散破碎化程度较高、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特征。耕地保护不应只注重占补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还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等提高对现有耕地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加强对各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巴彦县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生态系统是支撑与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论文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以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切入点,以2009年研究区实地采样监测土壤中N、P、K的含量等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各种作物类别和不同土壤的特性差别.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利用GIS手段,测算研究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2009年研究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产生的间接价值为直接价值的3.55倍,耕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农民只获得其产品的直接价值,而间接价值未体现在农产品价值的组成上;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各项指标值有差异,依次为大气调节价值>保持土壤价值>耕地产品价值>涵养水源价值>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价值>净化大气价值.因此,研究认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调整耕地利用方式,充分发挥耕地大气调节等间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各项功能价值最大化.并对典型区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定量化测算,为制定区域间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厘清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逻辑对提升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武汉城市圈的483份农户调查问卷,以耕地价值认知为中介变量,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户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可以通过作用于耕地价值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实现,在较高的耕地价值认知水平下,农户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负向影响效应将会减弱;非农兼业带来的收入增加会提高劳动力被资本替代的可能性,这使得农户分化对于劳动偏向型保护行为的负向影响效应要大于资金偏向型保护行为。据此认为,应大力推广资金偏向型耕地保护措施,加大对耕地多功能价值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8.
耕地是人类改造和利用地表而形成的最古老和最广泛的人地系统,耕地质量是耕地系统诸要素耦合状态的表达,耕地资源是在一定时间、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耕地开发利用价值的体现。本文厘清了耕地系统、耕地质量、耕地资源认知内涵与演进过程,解析了耕地资源的“自然-人文”构成要素与耦合关系、“水平-垂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协同与转换关系、“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与响应机制,以及“经济-生态-社会”服务价值与演变规律,构建了“二维要素-三重功能-多元价值”的耕地资源认知系统,提出了系统认知耕地资源的新思路,解构了耕地资源内部机制与外部价值,以期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自然资源资产“两统一”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耕地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19.
CPPIS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信息系统的开发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PPIS是依据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技术规程要求和用户需求。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与管理而设计的专题软件,该系统采用交互式工作方式,设5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包括若干模型,形成层次的模块结构,可供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与管理中保护面积的预测划定,管理及指标分解提供先进手段。 相似文献
20.
从平湖市的经济快速增长与耕地资源短缺一对现实矛盾出发,分析了目前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保护的难点,并提出了耕地保护的长期发展策略和近期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