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就安徽省农业的地位、安徽多功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发展措施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优化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关于加快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锋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287-287
通过对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实践的总结,分析了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政策取向、重点任务、生态环境管理、法制建设、监测体系、科技支撑、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韦秋凤 《种子世界》2022,(5):0177-0179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经济发展状况对我国经济总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下,随着环境保护政策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不断贯彻落实,使得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成为广西合山市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研究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如何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指在一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化农业。与传统的农业相比,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但从当下的农技推广来看,推广形式及方法对生态农业技术并不适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业是一种必然趋势。笔者根据多年推广经验,对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作简要分析与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条件差,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要改变农业生产的现状,必须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生态农业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配置各种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一种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玉龙 《种子世界》2021,(7):0084-008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逐渐实现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林牧混合发展的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取得一定的成效,绿色、无公害产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植物保护技术主要研究病虫害的防控,将其运用在生态农业体系,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生态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农业的特点,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中的防虫网阻隔技术、害虫诱杀技术以及以虫治虫等技术。  相似文献   

7.
蔡春妹 《种子科技》2020,(6):93-93,95
生态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意义在于合理追求更好的综合利益,具有环保、绿色、循环、高效的内涵。其在农业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当前这个时期,生态农业存在一些问题。对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以及其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8.
在深刻探讨生态农业内涵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屯留县王公庄六位一体农牧结合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通过对该生态模式系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表明,该生态农业模式系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是中国北方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业及其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生态农业在西方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以后发展较快。对生态农业及其模式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较为深刻和丰富,但生态农业科研远远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加强对生态农业理论及其模式的研究将对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农业与面源污染减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7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污染减排是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农业污染即面源污染,或称非点源污染,主要有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农业生产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等三大类。当前中国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是由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因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效益提高、减施化肥和农药等特征,而具备实现面源污染减排的功能。中国生态农业是中国解决面源污染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途径。针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应该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支撑体系并积极推广中国生态农业经典模式,加快中国农业发展,推进面源污染减排。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模式,是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了新靓点。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对生态农业发展认识不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一些农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建立产量高、效益好和成本低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不断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实现农业由数量型向着质量型的方向发展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家加大了对生态农业的重视。在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中,做好植物保护,可促进环境的整体发展。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加强植物保护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而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也从注重产量转变为注重社会效益。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我国现阶段还处于试行阶段,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胡水花 《种子科技》2019,(12):145-145,149
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也在不断地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出现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来说无异于是增添了新的力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通过对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针对植物保护新技术的特点以及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析,为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文章在阐明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涵义基础上,指出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运用和体现;通过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分析,得出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农业经济的出现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成为当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深入剖析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科学技术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有利手段。基于河北太行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生态农业技术、3S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山区教育和科技投入等方面提出科技进步促进土地资源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定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中段东麓,西邻鹿泉、灵寿,北连新乐,东傍无极、藁城,南傍石家庄市,全境为太行山山前冲积扇平原,总面积 468平方公里,总人口 43 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 6万人.自国家可持续发展在正定县实施以来,在省、市生态农业建设办公室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定县生态农业建设已逐渐步入正规,并取得较快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城郊平原型生态农业,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 7大工程.  相似文献   

20.
县域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探索——以江西省余干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中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土地持续利用、农村环境改善、农产品加工废物、循环产业链延长等)也逐步凸现出来,对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本研究以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通过对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生态足迹的分析,发现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农业产业化与旅游观光业相结合),以期为县域农业产业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