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产地丹参种子形态及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产地丹参种子形态特征进行比较,以期为丹参种源鉴定提供参考,为了解不同产地丹参在干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特性。【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5个产地丹参种子的显微形态及表面特征并进行比较。用5%~20%聚乙二醇溶液处理不同产地丹参种子,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进行测定。【结果】不同种源丹参种子在外形和纹饰类型上基本一致,长宽比和纹饰网眼边长存在差异。不同丹参种子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处理下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受到影响。【结论】丹参种子长宽比和纹饰网眼边长可作为种植来源的鉴定依据。低浓度的PEG处理对促进丹参种子种子萌发和保证出苗一致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雷山杜鹃种子的萌发特性,对采自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雷山杜鹃的种子形态、千粒质量、吸水率及种皮抑制物质进行观察与测定,统计了种子在不同贮藏时间、不同浸种方法及不同培养温度处理下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并对所得数据作方差分析与LSD检验。结果表明,雷山杜鹃种子呈长椭圆形,种皮呈红褐色,表面有细条纹,两端有翅,长(2.50±0.19)mm、宽(1.02±0.08)mm、厚(0.30±0.03)mm,千粒质量为(0.284±0.010)g;种皮透水性较好,刺破种皮种子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完整种皮种子表现不明显;在常温下,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逐渐下降;用400 mg/L GA3浸种24 h,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了19、21.67百分点;在15~25℃条件下,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源交趾黄檀种子形态及多点发芽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种源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种子形态特征及在华南不同地区的发芽率差异,为交趾黄檀适地引种和遗传改良提供基础。以来自泰国、柬埔寨、中国等10个种源25个家系的交趾黄檀种子为研究对象,对种子进行形态参数的测定,并在中国4个地区(海南乐东、广东阳江、广东广州和福建漳州)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研究发现:交趾黄檀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的变幅分别为6.09~7.19,3.84~4.28和0.98~1.19 mm;千粒重变幅为15.80~33.76 g。在4个播种地的试验发现:平均发芽率以阳江最好,达78%;Prachin Buri(巴真)种源种子在4个地区的平均发芽率最高,达83%;Kampong Cham(磅湛)种源(79%),Pursat(菩萨)种源(92%),Prachin Buri(巴真)种源(90%),Prachin Buri(巴真)种源(87%)的种子发芽率分别在广东广州、福建漳州、广东阳江、海南乐东达到了最高水平。不同种源间、播种地间的种子发芽率各自均差异极显著(P < 0.01)。千粒重与种子在4个地区的发芽率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不同种源种子在阳江、乐东两地的发芽率变化极为相似。聚类分析将此次引种的交趾黄檀分为3大产区。种子形态特征和发芽状况可作为引种、选种的依据,交趾黄檀种子总体上以泰国Prachin Buri(巴真)种源发芽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豆杉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特性。[方法]以当年采收的南方红豆杉种子为试材,通过测定其形态指标、生活力及发芽力分析了其形态特征和萌发特性。[结果]种子呈坚果状,紫褐色,先端有突起的短钝尖头,种脐呈椭圆形。种子长为3.78~5.84mm,直径为3.84~5.86min,平均含水量为8.5%,千粒重为65.048g。种子由种皮、种胚和胚乳构成,种皮重量占完整种子重量的51.83%。新鲜南方红豆杉种子的种胚长约1.3~1.9mm。有生活力种子的比例为77%,无生活力和空粒种子的比例分别为21%和2%。层积8个月后,200mg/L赤霉素溶液浸泡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达71.8%;流水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次之,为61.5%;自然层积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低。f结论]南方红豆彩种子具有一定的侏眠特性.赤垂素浸泡时箕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商洛丹参种子品质检验与质量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商洛丹参种子的净度、千粒重、含水率、发芽率、生活力等指标,并用K聚类分析法建立质量分级标准。结果表明,商洛丹参种子的净度为87.02%,千粒重为1.561 9 g,种子含水率为13.07%,种子发芽率为23.4%,种子生活力为41.33%。通过SPSS 13.0软件K聚类分析的方法,把商洛丹参种子分成3个等级,并初步建立其质量分级标准。粉碎种子在130 ℃下烘干4 h,最适合测定商洛丹参种子含水量,磨去种子种皮表面的胶质后,丹参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几个臭椿种源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臭椿的8个种源的种子生物学特性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指标包括种子形态、千粒重、净度、含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平均发芽速度和活力指数.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臭椿种子的各项测定指标差异明显.其中千粒重最大的种源是鲁南,为29.60g,最小的是安徽合肥,为20.33g,平均值为23.43g;供试种子发芽率的平均值为49%,发芽率最高的种源是鲁南,为79%,最小的是安徽合肥,为21%;活力指数平均值为21.98,最大的是鲁南,为33.53,最小的是安徽合肥,为6.17(河南种子未发芽除外);种翅的长、宽与臭椿种实重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进一步聚类分析,将供试种源划分为4类,其中鲁南、宁夏中卫、鲁中、鼻东4个种源的种子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油松种源的遗传变异,确定种子调拨区划,为开展高世代育种提供遗传基础广泛且品质优良的育种群体。从油松分布区5个种子区内的种子园、母树林和人工林(对照)收集种源30份,分析了不同种源种子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种子在长、宽、千粒质量、饱满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时间和圃地发芽率间差异均显著;种子的长宽、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速度基本符合地理变异规律;发芽指数与饱满率、发芽率、发芽势及圃地发芽率均相关,千粒质量仅与种子长和种子宽正相关;根据油松种源种子的发芽指数,河北平泉(种子园、母树林、人工林)、甘肃省正宁县、河北阜平县和山西隰县人工林种源的萌发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7个不同种源华北落叶松进行种子品质测定及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种子净度、优良度、生活力、千粒质量及发芽率变异系数较高,且不同种源间差异均显著;基径、苗高和2 cm侧根数在不同种源间差异显著。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确定山西交城东坡底和山西交城庞泉沟2个种源为苗期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9.
白桦不同种源种子形态特征及发芽率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18  
对白桦16个种源的种子研究表明:各地种子大小,质量及发芽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大小及质量与经纬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即从东北到西南种子越来越,也越来越重;种子发芽率与经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即从东到西发芽率越来越高。根据各种源地理气候因子聚类结果。初步划分为5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种源区;小兴安岭种源区;完达山,张广才岭种源区;长白山、千山种源区;六盘山祁连山种源区。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种源间的遗传变异,开展高世代育种提供遗传基础广泛且品质优良的育种群体,对来源于河北、山西、内蒙古、北京、陕西、甘肃的25个华北落叶松种源的种子形态(种子质量、饱满率)、室内发芽率(发芽时间、发芽势、发芽指数)和1年生苗期生长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不同种源的种子在形态、室内发芽率和1年生苗期生长性状方面差异均显著;河北围场1-9(20号)种源的种子质量最大(8.268×10-3g),河北赤城(11号,32.47×10-3g)的种源种子质量最小;河北围场7-46(24号)、8-74(25号)、1-5(19号)和1-9(20号)4个种源的发芽率均高于90%;河北围场7-46(24号)和8-74(25号)种源的苗高为20.0和19.2 cm,显著高于其他所有种源;种子质量与饱满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显著正相关,且均与苗高和茎鲜质量也显著正相关;根据发芽指数和苗高综合分析,河北围场7-46(24号)、8-74(25号)、山西阳高县(13号)和河北崇礼(5号)种源表现好于河北围场种子园种源(18号)。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层次发现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et Z.)种子休眠机理,以便为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其种子萌发提供依据,该试验以白菜(Brassica rapa var.glabra)的种子作为测定材料,对东北红豆杉种子种胚、胚乳、内种皮、中种皮、外种皮5部分的甲醇浸提液进行活性测定,比较研究了5部分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及胚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部分浸提液中均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物质,显著影响到白菜种子的萌发,另抑制作用会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5部分浸提液的抑制作用相比较,种胚最强,其次为胚乳、内种皮、中种皮和外种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高山红景天种子的特性。[方法]以长白山野生高山红景天和和龙栽培高山红景天的种子为试材,按大小将其分成3类并对其形态、大小以及发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高山红景天种子为香蕉形,种皮呈淡棕色或深棕色,表面有多个条状突起,且多为纵向,种子两侧有较粗的棱。高山红景天种子大小的差异较为明显,大种子的平均长度为1.650~1.855 mm,平均宽度为0.433~0.488 mm,中等种子的平均长度为1.385~1.438 mm,平均宽度为0.435~0.447 mm,小种子的平均长度为1.120~1.390 mm,平均宽度为0.386~0.435 mm;高山红景天种子在152、02、5和30℃4个温度下的发芽率不同,在15℃下发芽率最低,30℃下发芽率最高,且发芽率从低温到高温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为利用有性繁殖技术大规模栽培高山红景天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紫穗槐自然分布区内6个省共9个种源的种子性状变异进行系统研究,分别测定种子形态指标,包括种子纵径、横径、纵横径比;种子质量指标,即去除果皮前后种子的千粒质量和发芽率。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种子各项测定指标均呈极显著差异;各测定性状与地理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不显著;一些测定性状与气候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如年降雨量与去除果皮前后种子的发芽率、无霜期与种子纵径均呈显著正相关,海拔高度与种子横径呈显著负相关。发芽试验显示,有8个种源的种子,去除果皮后,其发芽速度、发芽率明显高于同一种源含果皮的种子,发芽结束后硬粒含量也明显减少,说明果皮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不同种源的种子,含果皮时的发芽速度相差较大,西部地区种子的萌发速度较快,而东部地区种子的萌发速度则要稍微慢些。  相似文献   

14.
膏桐种子发芽预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别采用清水变温浸种处理、清水室温浸种处理、双氧水浸种处理、机械损伤种皮处理、剥壳处理等方法,对膏桐种子进行预处理,在28 ℃恒温下培养并测定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表明,剥壳处理效果最好,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到86.67%和66.67%;其次是60 ℃热水浸种10 min,发芽率为83.33%,发芽势为51.67%,略低于对照;而20%双氧水浸种5 min和机械损伤种皮处理的发芽率均为76.67%,与对照组发芽率相同,但发芽势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猪牙花种子生物学特性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牙花种子成熟后经贮存则发芽困难。通过对种子形态、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种子萌发、种皮透水性、种子后含物显微化学观察、抑制物的生物测定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种子千粒重为7.14 g,相对含水量15.42%,生活力83.70%,种皮吸水率98.80%;种子形态结构表现为发育成熟特征;种子后含物经显微化学观察显示为种子胚乳中富含脂类、淀粉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具备种子萌发的基本形态结构和质量生物学基本特征。但抑制物的生物测定研究表明:猪牙花种子粗提物水浸液对白菜种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浸泡时间与抑制作用强度呈正相关,其抑制作用种皮种胚种子。因此,猪牙花种子形态结构和质量生物学特性与种子萌发难无相关性,种子抑制物质的存在是导致萌发困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不同发芽温度条件下4个种源的长鞭红景天种子的发芽特征研究,分析了温度对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的影响,以及种子的发芽过程和最适发芽温度,并结合野外育苗试验与监测分析了影响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温度对4个种源的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影响极显著,4个种源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一致,20~25℃是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15~22℃的变温培养与20℃恒温培养种子的发芽率较高,但低于25℃恒温培养的发芽率;不同种源种子在同温度条件下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40℃已导致种子失去活力。5~35℃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种子开始发芽所需时间缩短,发芽持续时间为长—短—长—短。长鞭红景天种子出苗率和幼苗保存率主要受温度、土壤、化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不同处理对膏桐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适宜膏桐种子发芽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人工损伤种皮、剥壳、热水浸种、20%双氧水浸种和清水浸种5种处理方法,研究不同处理对膏桐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人工损伤种皮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为75.00%;剥壳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85.00%;60℃热水浸种10 min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83.33%,高于其他水温和浸种时间的处理结果;20%双氧水浸种3 min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91.67%,高于5和7 min浸种的结果。[结论]膏桐种子最佳处理方法为20%双氧水浸种3 min。  相似文献   

18.
不同处理对草莓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颊和凤冠、红宝石种子为研究对象,采取种皮破坏、种子晾晒和不同发芽温度等处理,以寻求提高草莓种子发芽率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切开种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3个参试品种在21 d的发芽率都超过80%,远高于揉搓处理和未处理的种子;25/20℃(日/夜)条件较适宜草莓种子发芽;晾干种子的发芽率要高于晒干种子,晒干处理会抑制草莓种子发芽。  相似文献   

19.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为生产中药沉香的主要珍贵药用树种.对广东省和海南省土沉香7个种源在广州市天河区开展早期生长测定,结果发现,种子千粒重、种子面积、场圃发芽率、0.5年苗高、3年树高和胸径在种源间、家系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土沉香种子千粒重平均为182.96 g,种子面积平均为0.86 cm2,场圃发芽率平均为39.09%,0.5年苗高平均为0.22 m,3年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2.68 m和2.75 cm;土沉香种子千粒重与种子面积、场圃发芽率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与苗高呈正相关.经综合评选,评选出广东电白和海南临高2个优良种源16个优良家系,广东省和海南省入选家系个数分别为7个和9个,且其树高和胸径平均选择增益分别为8.5%和20.43%.  相似文献   

20.
李小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53-12255,12258
[目的]寻找一种能有效提高和田苜蓿种子发芽率的方法。[方法]通过采取热水浸泡处理、98%浓硫酸浸泡处理、100 g/L硝酸钾浸泡处理、磨擦种皮结合热水浸泡处理、30%双氧水浸泡处理等5种不同方法处理和田苜蓿种子,观察测定并研究以上5种处理方法对和田苜蓿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以磨擦种皮结合25℃热水浸泡30 min处理对和田苜蓿种子发芽率具有明显的效果,可达到81.3%;其次是100 g/L硝酸钾浸种2 h、50℃热水浸泡处理和30%双氧水浸种5 min;用98%浓硫酸处理的效果较差。[结论]磨擦种皮结合25℃热水浸泡30 min处理是提高和田苜蓿种子发芽率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