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丁岙杨梅果实成熟期恰逢夏季梅雨季节,高温高湿导致采前落果严重,果蝇数量大量发生,果实品质差,针对此情况采用防虫帏与避雨棚相结合技术对丁岙杨梅单树进行避雨栽培试验。通过测定露地栽培和避雨栽培丁岙杨梅果实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的含量、各糖成分积累量、果蝇数量等指标,探讨防虫帏与避雨棚结合技术对丁岙杨梅单树果实品质的影响和防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防虫帏与避雨棚结合技术栽培的单树杨梅果实单果重与对照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各糖成分积累、果蝇数量防御上均优于对照果实,生产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2008年引进黑晶、晚荠蜜梅、荸荠种、东魁等4个杨梅品种在诸暨试种,试验表明其生长、结果表现良好,且适应性强。于2011年开始陆续结果,黑晶、晚荠蜜梅、荸荠种、东魁等品种在诸暨生长发育正常,物候期大致相同,成熟期荸荠种、晚荠蜜梅最早,分别为6月5日和6月8日,东魁最迟,为6月14日;4个品种果实品质俱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1.50%~13.87%,商品性好,均可作为鲜食品种栽培,并适宜在诸暨丘陵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朱宏芬  李和孟  刘健  黄坚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298-2299
对南高丛蓝莓品种奥尼尔进行大棚与露地栽培的对比试验,研究大棚覆膜栽培对奥尼尔物候期、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宁波地区,采用塑料薄膜大棚栽培,可促使奥尼尔蓝莓提早半个月左右时间成熟上市,露地栽培的果子纵横径和产量略高于大棚覆膜栽培,但未达显著水平;大棚覆膜栽培平均单果重高于露地栽培,且差异显著,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露地栽培,总酸含量明显低于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杨梅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在上虞二都·真山建设大棚,对深红种、水晶、东魁、荸荠种杨梅进行栽培管理,开展杨梅设施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栽培杨梅的各阶段物候期总体比棚外提早20~30 d,具有明显的早熟效果。棚内4种杨梅的单果重、最大单果重、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高于棚外,深红种杨梅棚内的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棚外高28.6%和2百分点,水晶杨梅棚内的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棚外高33.3%和2百分点,东魁杨梅棚内的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棚外高36.4%和1百分点,荸荠种杨梅棚内的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棚外高36.4%和1百分点。在经济效益方面,深红种杨梅667 m2棚内效益比棚外多71 640元,水晶杨梅667 m2棚内效益比棚外多80 100元,东魁杨梅667 m2棚内效益比棚外多63 750元,荸荠种杨梅667 m2棚内效益比棚外多93 120元。江南地区梅雨季节雨水多、湿度大,采前烂落果严重,棚内杨梅成熟早、品质好,价格远高于棚外价格,市场需求大,因此,大棚栽培杨梅颇具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适合江苏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方法]根据引种目标从省外引进8个优良品种,通过观察其在苏州生长习性、果实经济性状等,与原产地性状相比,筛选出适合江苏栽培的杨梅品种。[结果]从近几年的引种表现来看,软丝安海、临海早大梅在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适应性等方面表现相对较好。[结论]在江苏杨梅适栽地区可以试种软丝安海、临海早大梅杨梅良种。  相似文献   

6.
浙江杨梅品种遗传差异的RAPD和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浙江杨梅品种的遗传差异,采用RAPD和ISSR分析方法对浙江4大杨梅良种东魁、荸荠种、晚稻杨梅、丁岙梅和其它7个品种(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杨梅品种(类型)有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遗传相似系数为0,710~0.992。采用类平均分类法(UPGMA)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30处可将这11个杨梅品种(类型)分成5类,4大良种各归于不同的类。亲缘关系分析显示,东魁与黑晶最近,与早色最远;荸荠种与晚荠蜜梅最近,与黑晶最远;丁岙梅与采自同一果园的实生雌株最近,也与黑晶最远;晚稻杨梅则与荸荠种中发现的一个两性植株亲缘关系最近,同样与黑晶最远。分子标记数据反映的这11个杨梅品种(类型)之间的相互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情况基本相符,两种不同分子标记所作的分类趋势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以主栽品种东魁和荸荠种杨梅为试材,进行单层膜和双层膜促成栽培,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对果实成熟发育过程中品质指标进行动态分析,为设施栽培的精细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设施栽培模式下,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硬度、谷氨酸含量、总糖含量、葡萄糖含量等指标显著性提高,柠檬酸含量显著性降低;成熟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糖酸比显著性提高;同时,在3种栽培模式下果实品质指标变化基本一致,设施栽培未改变果实发育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而2个品种间总氨基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苹果酸含量变化趋势有差异,这与品种特性有关。综上所述,设施栽培模式有利于杨梅果实单果重、风味的提高,未改变果实品质形成规律,有利于提高杨梅果实品质与商品性,可根据设施内品种特性制定具体管理方案,实现精细管理。  相似文献   

8.
以靖州的传统品种木洞光叶和木洞大叶杨梅为对照,比较引进的早佳、早荠蜜梅、晚荠蜜梅、黑晶、荸荠种、东魁6个品种的叶片形态、果实品质、成熟期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对品种叶片和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早佳与木洞光叶杨梅聚为一类,但早佳成熟期提早约7 d,表现出较好的早熟特性,具有极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荸荠种具有核小、可食率高等特点,在靖州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东魁果大、商品性佳,其株产和售价是当地传统品种的1.96~1.98倍和2.67~3.48倍,栽培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砂梨苏翠1号和翠冠为材料,研究大棚栽培对果实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栽培与露地栽培果实发育期内的生长速度、单果质量增加幅度高于露地栽培,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大棚栽培与露地栽培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主要以果糖和蔗糖含量所占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其中苏翠1号果糖含量大棚栽培较露地栽培显著高19.36%(P<0.05),翠冠梨大棚栽培较露地栽培显著高17.63%(P<0.05)。大棚栽培对砂梨果实酸组分含量影响不尽相同,除莽草酸外,果实有机酸含量及酸组分含量均有显著差异。翠冠和苏翠1号糖酸比大棚栽培较露地栽培分别显著高34.47%、44.55%(P<0.0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表现为大棚栽培>露地栽培,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综合来看,砂梨大棚栽培较为适宜在徐淮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以东魁杨梅为试验材料,以露地栽培为对照,研究大棚促早栽培对东魁杨梅的物候期、产量、品质、效益的影响效应。通过对东魁杨梅大棚促早栽培科学的棚膜管理、温湿度管理、花果管理、土肥管理、树体管理、病虫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总结了一套大棚促早栽培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东魁杨梅促早栽培可提早上市17~22d,采果期长达21~23d;平均单果重分别为24.7~25.5g,可溶性固形物稳定达12.3%~12.5%,达特级果标准;落果率控制在6~8%之间,商品果率稳定在80~89%之间,商品果产量7740 ~8280kg/hm2,产值61.92~99.36万元/ hm2,增加效益40.9~74.5万元/ hm2,可2年收回投资成本,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13个厚皮甜瓜品种大棚与露地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厚皮甜瓜大棚栽培比露地栽培提早上市,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提前5-10d和6-11d;品质好,风味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0%以上,商品性好,产量高,适栽品种产量可达3000kg/667m^2以上,减少病虫危害,露地栽培风险性较大,有的品种甚至无商品产量,经综合性状比较,适合大棚栽培的品种有蜜世界,台农2号,玉金香和玉姑4个品种,适合露地栽培的品种有台农2号,玉金香,金姑娘3个品种。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多晶硅光伏连栋温室,开间南部为不透光的多晶硅光伏板,北部为PC阳光板,田间生成阴阳带。温室内种植早春蜜、鑫红宝2个甜瓜品种和日本丽都、金哥、绿葫3个西瓜品种,系统研究光伏板北、中、南部下作物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中、南部早春蜜的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北部叶绿素和叶片数均最高,北中南部可溶性糖含量和单果重无显著差异,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均为中部最高;鑫红宝南部茎粗最低,北部株高叶片数最低,叶绿素最高,北、中、南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差异,单果重中部高于北部高于南部;北、中、南部日本丽都叶片数无显著差异,可溶性糖、单果重均是北部最高;北、中、南部金哥叶片数、VC含量均无明显差异,综合产量和品质单一种植一种作物时早春蜜最适宜种植,绿葫次之,或北部日本丽都,中南部早春蜜或绿葫。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大棚促早栽培技术对杨梅生长的影响,本文以东魁杨梅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开展大棚促早栽培对东魁杨梅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东魁杨梅大棚促早栽培可提早上市17~22 d,采果期长达21~24 d;平均单果重可达到24.7~25.5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1.4%~12.5%,达特级果标准;落果率控制在6.4%~8.0%之间,商品果率稳定在79.4%~88.8%之间,商品果产量为7 740~8 280 kg/hm~2,产值达61.92万~99.36万元/hm~2,增加效益40.9万~74.5万元/hm~2,可2年收回投资成本,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加强常规栽培管理技术的同时,采用疏六疏花剂和施用杨梅专用肥,喷施成花素进行杨梅不同品种大小年结果调节试验,大年喷施疏六疏花剂和施专用肥,杨梅品质提高,荸荠种、木叶梅、早梅单果重平均提高68 6%,可溶性固形物平均提高23度,小年产量提高,株产量平均增加47kg.喷施成花素小年株产量平均提高9.5kg,经济效益显著,调节效果明显,且一次调节持效多年.  相似文献   

15.
在加强常规栽培管理技术的同时,采用疏六疏花剂和施用杨梅专用肥,喷施成花素进行杨梅不同品种大小年结果调节试验,大年喷施疏六疏花剂和施专用肥,杨梅品质提高,荸荠种、木叶梅、早梅单果重平均提高68.6%,可溶性固形物平均提高2.3度,小年产量提高,株产量平均增加47kg。喷施成花素小年株产量平均提高9.5kg,经济效益显著,调节效果明显,且一次调节持效多年。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品种结构,筛选适合宁波市发展种植的杨梅栽培品种,对从全国主要产区引种的10个杨梅主栽品种,进行连续3年的生物学特性、果实性状观察记载和果实主要品质指标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树冠空间体积、单株产量、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可溶性还原糖含量、葡萄糖含量、花青苷含量等10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慈荠树势较强、产量高、果实品质优,综合性状最优,得分23.348,系统聚类分析时单独聚为1类;乌紫杨梅、晚稻杨梅、炭梅、东魁综合性状较优,得分分别为21.590、20.120、18.966、18.387,系统聚类分析时与荸荠种聚为1类;其余品种聚为1类。综合考虑,慈荠可作为宁波市荸荠种杨梅的更新品种;乌紫杨梅、晚稻杨梅、东魁和炭梅在市场认可条件下,可作为主栽品种或适量栽培;粉红种和水晶杨梅果实特色鲜明,可作为搭配品种;其他品种,在当地当前栽培条件下,不建议引种。  相似文献   

17.
<正>(续第7期第17页)1.选择优良品种杨梅优良品种很多,全国主栽品种30多个,大面积栽培时必须注意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尽量延长采收期。早熟品种有早荠蜜梅,中熟品种有荸荠种、木洞光叶杨梅等,迟熟品种有东魁、晚荠蜜梅和晚稻杨梅,生产中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择优选用。2.园地杨梅喜温暖湿润多云雾气候,不耐强光,不耐寒,杨梅树冠大,根系分布广。栽植地要求年平均温度15~20℃,最低绝对温度大于-9℃,大于10℃的年有效积温4500~5000℃,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土壤要求质地疏松,活土层60厘米以上、地下水位1米以下,有机质含量1%以上,pH值在4~6之间。  相似文献   

18.
贵州杨梅地方品种果实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贵州杨梅良种选育与品种改良提供参考,对贵州杨梅资源8个地方种与2个栽培种果实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果形指数地方品种中的鸡蛋杨梅、红水杨梅、火炭杨梅、酒杯杨梅、金黄杨梅均高于栽培种;可食率地方品种均低于栽培种;单果重地方品种以鸡蛋杨梅最重,为16.17 g.可溶性固形物、Vc、总糖含量地方品种火炭杨梅均高于栽培种荸荠和东魁;酒杯杨梅酸含量低于栽培种荸荠;金黄杨梅总糖高于栽培种东魁.  相似文献   

19.
硼锌配比对杨梅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年生"荸荠"种杨梅为材料,正交设计不同硼、锌配比研究对杨梅品质的影响,并通过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 Content,SSC)、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ity,TA)、可溶性糖(Soluble Saccharide,SS)、维生素C(Vitamin C,Vc)等生理指标,对处理后的杨梅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探讨硼锌元素的不同配比对杨梅果实发育及品质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单施Zn组合中,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等含量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无显著差异,说明单施Zn对改善杨梅果实品质作用不明显;单施B组合中,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果实内可滴定酸含量下降,果实品质提高,且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均差异显著;B、Zn组合中,与其他组相比,果实品质都有所提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茂谷柑和沃柑的最佳种植模式,在露地和大棚栽培模式下进行茂谷柑、沃柑的果品和农药残留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茂谷柑在露地和大棚栽培模式下,纵径分别为(53.36±2.88)和(52.31±3.46)mm,横径分别为(70.43±3.64)和(71.38±4.42) mm,单果质量分别为(153.59±6.77)和(155.92±5.26)g,不同栽培模式下茂谷柑的纵横径和单果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沃柑在露地和大棚栽培模式下,纵径分别为(61.35±3.58)和(60.97±3.26)mm,横径分别为(79.40±3.84)和(79.10±4.42)mm,单果质量分别为(200.34±12.97)和(191.99±13.96)g,纵横径和单果质量在不同栽培模式下亦无显著差异(P>0.05)。露地栽培下茂谷柑和沃柑的果实农药残留量低于大棚栽培,均低于我国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综上所述,2种栽培模式对茂谷柑和沃柑纵横径、单果质量均无影响,但果实中农药残留量具有差异,因此,可推荐使用露地栽培模式,可减少农药残留量,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