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温度变化对湖南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勇  郑华斌  黄璜 《作物研究》2011,25(6):538-543
用湖南省气象局提供的1999~2008年气象数据分析了湖南温度的变化趋势及湖南1999~ 2008年的水稻产量和温度变化问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08年湖南省温度上升明显,双季稻生长季节的平均温度上升了1.3℃,早稻季的平均温度上升了1.6℃;湘南早稻季产量与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湘北双季稻的平均产量与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利于早、晚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辽宁省近60年玉米生长季热量变化及空间分布,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及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空间混合差值法,计算辽宁省近60年玉米各发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及空间分辨率为100 m的精细化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春玉米全生育期内逐年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20℃/10年.播种到3叶期、7叶—拔节期、抽穗—乳熟期和成熟—收获期内的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3、0.18、0.19、0.22℃/10年.平均气温在玉米生长前期上升趋势显著,有利于玉米苗期抵御低温冷害风险.空间分布上,气温的高值区位于辽宁中部和环渤海一带,低值区位于朝阳建平北部和辽宁东部山区.玉米各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总体呈西部高于东部、沿海高于内陆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湘中地区1980—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2007—2017年湘中地区双季早稻产量资料和3个水稻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采用M-K突变分析了湘中地区双季早稻播种适宜期调整,同时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双季早稻各生育期内农业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筛选出4个主要农业气候指标,并探索其适应性调整,最后利用气候指标适宜度评价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湘中地区1980—2017年春播期稳定通过10℃初日的突变点在1997年,湘中地区双季早稻的播期可由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3下旬至4月上旬,提前至3月中旬至4月初,提前约7d;通过灰色关联法和多项式法确定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候指标及其阈值分别是:拔节至成熟期10℃以上积温≥1546.9℃、拔节至成熟期日照时数≥291.1h、秧田期10℃以上积温≥476.8℃和移栽至分蘖期平均气温≥19.8℃;最后气候指标适宜度评价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这些农业气候指标适宜应用到湘中地区双季早稻的实际生产中。本研究结果为湘中地区双季早稻气候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更新、产量预报和种植制度的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水稻产量趋势化及定量化预报提供依据,对水稻全生育期气象因子与产量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提取1986—2015年间辽宁省水稻产量数据和同期时序气象数据,对水稻气象产量及同期时序气象因子进行连续小波分析,研究水稻气象产量、日照时数、日平均气温等气象因子的时序变化特征;分别利用相干小波分析和交叉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水稻气象产量与日照时数、日平均气温等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辽宁省水稻气象产量存在5~8年和2~3年的显著周期,自2001年之后,水稻在频率上的能量强弱分布不显著,表明气象产量连续丰年的周期在变长;2)对水稻生育期内的气象因子进行连续小波分析,其中除总降水量外,其他气象因子均都存在不同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5.
宁夏灌区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4至2005年春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取得春小麦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发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等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灌溉条件下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温度、日较差、相对湿度、日照、大于0℃积温、降水等气象网子对宁夏灌区春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舂小麦的营养生长阶段,大于0℃积温与叶干重成显著负相关;在全生育期及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温度与干物质积累量成负相关;日较差、日照、大于0℃积温和相对湿度与干物质积累成正相关;大于0℃积温与实际产量相关性显著,成正相关;平均温度和降水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对7个早籼稻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高于常规稻,平均较常规稻高10.0%。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总颖花数和有效穗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正效应,其中,总颖花数贡献最大,结实率次之,千粒重作用最小。随生育期的推进,干物质积累量品种间差异逐渐减小,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陵两优106表现最高,金早47表现最低。干物质总积累量和干物质平均日积累量与总颖花数和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相关度高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综上所述,台州地区早稻生产宜选用两系杂交早籼稻品种在生产上推广。生产中注重提高单位面积穗粒数,促进干物质积累量,更有利于早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利用辽宁省33个气象站点1993—2012年水稻产量、生育期内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及旬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水稻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使用5年滑动平均法分离水稻趋势产量,分析气象产量与水稻生育期内逐旬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确定5月上旬平均气温、5月下旬平均气温、6月下旬降水量、7月下旬降水量、8月上旬日照时数、9月中旬平均气温和9月下旬日照时数为关键气象因子,建立水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对预报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1993—2012年进行模拟预报及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在93%以上;对2013年的产量进行预报,准确率为93.97%~99.67%,预报准确率较高。预测结果基本可以反映水稻产量的变化情况,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东北部马铃薯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内蒙古东北部地区1975~2005年马铃薯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各气象要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5~8月降水量>5~6月10cm平均地温>5~8月平均气温>7~8月气温日较差>5~8月水热综合配合(降水量与气温比值)>5~8月日照时数,所对应的关联序为0.7191>0.7190>0.7180>0.7025>0.6603>0.6597;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马铃薯产量的预测模型,经检验模型精度较高,可提前一个月对该地区马铃薯产量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灌浆结实期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桶栽方式,于2010年和2011年在人工气候箱分别对乳熟期和蜡熟期的超级杂交稻组合天优998进行连续5 d的高温处理,日最高温度分别设定为32℃、35℃、38℃、40℃和42℃,日较差为6℃,另设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水稻为对照。结果表明,高温对水稻每丛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糙米率无显著影响;随着日最高温度的升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明显增加;当日最高温度达35℃以上时,水稻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尤其是乳熟期比蜡熟期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乳熟期至蜡熟期连续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单一阶段要大。  相似文献   

10.
将6个熟期不同的杂交早稻组合分为早熟组与迟熟组对其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组与迟熟组在抽穗灌浆历期、幼穗分化历期及速率、相对出叶速率方面差异不显著,其全生育期的显著差异主要是营养生长期长短不同造成的;早熟组因为幼穗分化起始时间早、营养生长期短而表现早熟;早熟组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迟熟组无显著差异,但经济产量与单株生物产量均极显著低于迟熟组,其主要原因分别是千粒重较低和植株较矮。指出提高营养生长期出叶速率是协调早熟与高产矛盾的关键,通过筛选营养生长期短、出叶速率快、主茎叶片数较多、千粒重较高、株高适宜的亲本进行配组有可能实现早熟高产杂交早稻选育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骨干系法组配78个杂交组合,对玉米的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进行遗传相关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均达到极显著标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总体效应值最大(0.733),其次是穗粗(0.698)。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行粒数多的类型,同时,保证一定的千粒重,对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杂交稻特优63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的调查,结果明确:在闽南目前栽培条件下,每平方米穗数和每穗粒数成为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二者乘积的每平方米总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达95%以上,每667m2产量为500、600、700、800kg的每平方米总粒数分别为2.9万、3.5万、4.1万和4.7万粒。  相似文献   

13.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构成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对吉林省桦甸市金沙乡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低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即无肥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小;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即高产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次之,影响最小的是穗粒数;超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即超高产处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单位面积穗数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最小。  相似文献   

14.
镁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年6个试点的马铃薯施镁肥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镁对马铃薯的产量和经济性状有很大的影响,使用镁肥能使马铃薯产量提高9.6%,使用镁肥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小,效益高,适合一优两高农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夏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岳尧海  周小辉  任军 《玉米科学》2006,14(6):059-061
选用30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经过对产量、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r=0.5366),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长(r=0.4989)、千粒重(r=0.4512)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提高行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穗长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折合每667 m2一次性基施纯氮4 kg条件下,尿素处理产量为436.41 kg/667 m2,几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产量在457.10~495.87 kg/667 m2之间,均高于尿素处理,其中以双友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尿素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能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有效分蘖数,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土壤湿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土壤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的土壤水分控制试验,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统计等方法,确定了土壤湿度与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关键土层。结果表明,0~10 cm和0~20 cm土层土壤湿度为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键因素。返青、拔节和抽穗期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湿度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基本可用二次回归方程进行拟合,但函数的显著性因小麦生育期和土层深度的不同而不同。得到的24个回归方程可以用于定量诊断土壤湿度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淮北平原冬小麦拔节与返青期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湿度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对小麦成穗率、不孕小穗率和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淮北平原冬小麦高产稳产的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适宜湿度为65%~80%。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莜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莜麦新品种(系)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研究了种植密度对6个引进莜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种植密度及二者的互作对莜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品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极显著,种植密度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密度有降低产量的趋势.其中,8711-12-1-58、989D-11和坝莜1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坝莜6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它们的适宜种植密度,8711-12-1-58为600万粒/ha,989D-11、坝莜1号和坝莜6号为375万粒/ha.  相似文献   

19.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不同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提前,分蘖增多,株高增高;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后移,分蘖减少,株高降低,生育期推迟。在常规淹水灌溉、节水灌溉、极度节水灌溉三种灌溉栽培下平均穗长递减。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不大;极度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大。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平均千粒重和平均结实率较高;常规淹水灌溉栽培反而使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接近,说明水稻在栽培过程中适度的节水,对产量没有影响;极度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较低,说明节水过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反而成为低效用水。  相似文献   

20.
对影响早熟杂交糯稻产量的几个关键影响因子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对产量起影响的诸多因素中,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可为在早季筛选高产杂交糯稻组合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