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重铬酸钾指数(CODCr)等理化指标,分析水质...  相似文献   

2.
2020年宿州市泗县黑塔镇盛源家庭农场利用4条养殖槽进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结果表明:一条110m2养殖槽(190~200m3水体)、可以养出1.5~2.0万kg的商品叉尾鮰,单位产量70~100kg/m3,平均每条槽利润15.35万元,投入产出比1:1.72。外循环净化塘面积3.13h,移植沉水植物、构建生态浮床种植面积占30%~40%,岸边种植挺水植物面积3~5%,投放平均规格500g/尾黄鲢白鲢3300尾/h,螺蛳48kg/h。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肉质更紧致密实,口感更好。  相似文献   

3.
以高温季节8月为重点,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的变动规律与浮游动植物的响应特征,及其在7—11月的季节变化,旨在为大口黑鲈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中溶解氧监测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8月,溶解氧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4:00,且在低密度组(15 000尾/110 m~2)中持续至18:00;高密度组(25 000尾/110 m~2)中的溶解氧浓度、浮游动植物密度均普遍高于低密度组。在昼夜变化中,除净水区外,各水平位点的溶解氧浓度普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溶解氧浓度、浮游动植物密度和水温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但相关性的方向不完全相同。在7—11月,溶解氧浓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616,P0.01),栅藻、平裂藻、裸藻、隐藻和十字藻在多个月份中占据着数量优势;浮游动物密度呈现"M"形波动,轮虫数量远多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异尾轮虫在9月的占比达37%,在其余月份,臂尾轮虫的占比达37%~64%;溶解氧昼夜差值逐渐缩小,每个月份溶解氧的昼夜变化皆与水温呈极显著的相关性(0.814≤r≤0.933,P0.01)。综合分析可知,在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昼夜变动主要与水温相关,同时与浮游动植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季节变化中溶解氧浓度与浮游植物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循环水养殖原理,分析了当前对虾养殖模式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目前新兴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新模式的技术要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是在节能减排新形势下实现一种高效、减排、降低养殖生产风险、减轻养殖水环境污染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对虾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有效新模式,是现今对虾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升级的生产方式,对我国当前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温室池塘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一种经济可行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设计了一种将温室大棚养殖与水质净化设备以及增氧设备涌浪机等合理搭配的简易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以加州鲈鱼为养殖对象,分析了养殖期间系统水质指标、鱼类生长状况以及系统经济前景。结果表明,经过4个月的养殖,该系统鱼类养殖密度由初始2.12 kg/m3增加到5.86 kg/m3,成活率达到95.1%。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养殖期间氨氮、亚硝氮和溶解氧平均浓度分别为(0.66±0.35)mg/L、(0.19±0.089)mg/L和(6.64±0.25)mg/L;水温维持在27.34~28.00℃,pH为6.73~7.34。经济分析表明:每667 m2池塘养殖利润可达17.42万元/年,投资回报期为2.75年,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若选取价格更高的海水鱼类,市场前景更广。该研究表明,温室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经济可行、高效、节能减排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生理指标、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0.2、0.4、0.6 kg/m3 3个养殖密度组(记为SD1、SD2、SD3组),养殖试验共进行120 d,分别在养殖试验的第30、60、90、120天时,采集样本并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30 d时,SD2组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SD1、SD3组(P<0.05),而在60~120 d时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120 d时,SD3组血清皮质醇、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120 d时,SD1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SD3组(P<0.05);30 d时,SD2组鲈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90 d时,SD3组鱼脑部GH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而SD1组鱼肝脏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SD3组(P<0.05),120 d时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表达水平在各密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养殖前30 d,养殖密度为0.4 kg/m3 3个养殖密度组(记为SD1、SD2、SD3组),养殖试验共进行120 d,分别在养殖试验的第30、60、90、120天时,采集样本并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30 d时,SD2组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SD1、SD3组(P<0.05),而在60~120 d时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120 d时,SD3组血清皮质醇、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120 d时,SD1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SD3组(P<0.05);30 d时,SD2组鲈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90 d时,SD3组鱼脑部GH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而SD1组鱼肝脏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SD3组(P<0.05),120 d时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表达水平在各密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养殖前30 d,养殖密度为0.4 kg/m3组大口黑鲈生长较好,但在养殖后期,养殖密度增加会引起大口黑鲈的生长下降、免疫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生态养殖所生产的商品鳖体匀、色亮,品质明显优于温室养殖的产品,市场售价连续多年稳定在60元/公斤以上,广大养殖户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关键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循环水池塘养殖是一种新型的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已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大规模推广应用。该文介绍了循环水池塘养殖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循环水池塘养殖项目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养殖户积极性、养殖现状与养殖传统、维护管理、渔场转让等相关问题,并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生态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特征,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检测分析了生态循环水养殖池塘ARGs的赋存特征及其与微生物群落和环境变量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试验共检测出21类1 092种亚型ARGs,池塘底泥是ARGs的主要储存库。池塘中抗性基因macB、tetA(58)和nov相对丰度最高,多药类和主动外排泵是最主要的ARGs类型和耐药机制。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P<0.05)。优势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中的多种菌属与不同类型ARGs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表明ARGs在这些菌属间具有水平转移的趋势,微生物为ARGs在系统中的持久存在和向水体扩散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是影响养殖池塘ARGs分布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确定了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池塘ARGs可能的背景值,并提供了生态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具有较高ARGs传播风险的定量信息,为进...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池塘河蟹养殖技术,包括池塘选择与准备、蟹种选择与放养、饲喂、水质调节与管理、脱壳管理、病害防治等内容,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为河蟹的高效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日照市东港区的海水池塘生态立体养殖是一种健康养殖模式,全程多品种放苗,分批多次收获,平均产梭子蟹90kg/667m~2,对虾35kg,贝类400kg,利润超过1万元/667m~2,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该养殖模式适宜在面积0.33~0.67hm~2,水深1.2~1.5m,泥砂底质的海水池塘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鲁晶 《农业知识》2020,(17):37-39
<正>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模式,其原理是在室外池塘设置一定数量长方形养殖水槽,面积占池塘的1.5%~2%,将养殖品种集中"圈养"。水槽前端安装增氧推水装置,水槽末端安装集污设施。加装在线监测设备。配套多项先进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技含量高的池塘循环水生态健康养殖系统。增产增效情况养殖区(水槽内)大宗养殖品种产量100公斤/立方米以上、名优特色品种产量50公斤/立方米以上;  相似文献   

14.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养殖废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分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但此前的研究并没有详细计算养殖面积和净化面积合理的配比关系。通过参照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和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池塘面积和净化池塘面积之间配比关系的计算方法。利用该计算方法来解释此前相关的研究实例,也证明是可行的。该计算模型的构建为今后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中降低经济成本,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14—2015年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进行了鱼菜共生池塘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本文根据近2年示范推广情况进行了经济效益测算。结果表明:从经济效益来看,该鱼菜共生池塘养殖技术推广在其经济效益计算年限内,共为社会增加纯收益3 152.314 1万元,平均年经济效益为622.978 4万元。从推广投入年纯收益率来看,平均每1元推广投入在经济效益计算年限内,每年为社会增加4.99元的纯收益。可见,鱼菜共生池塘养殖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作为我国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品种,鳜鱼因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且味道鲜美广受人们的喜爱,故而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池塘鳜鱼养殖产业。为了能够有效提高鳜鱼养殖成效,进一步扩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池塘鳜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积极发展池塘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为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际与相关资料,重点对池塘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及其应用成效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玉梅 《农家致富》2006,(19):38-39
1.池塘建设池塘面积12亩.东西走向.长宽比2:1—3:1。池埂内坡1:2—1:2.5.淤泥深约15厘米,池水深1.5—2米,有独立的灌、排系统。放养前用75公斤/亩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7天后放入试验鱼以检测池塘毒性是否消失。在鱼种下塘前3~5天施入经发酵处理的猪粪300公斤作基肥。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高海拔冷凉山区大闸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试验选择长方形东西走向,面积1.33hm2 的静水池塘,并投放长江水系扣蟹苗200 kg、混养鲢鳙鱼241 kg,精心养殖7 个月后,收获大闸蟹1 830 kg,平均单产91.5 kg/667 m2,收获鲢鳙鱼605.5 kg/667 m2,实现每667 m2 纯利润4 048.36 元。  相似文献   

20.
龙学军 《北京农业》2011,(6):123-125
通过详细阐述生态循环水养殖及水质生物调控技术的技术特点、发展现状、系统组成、存在问题剖析及解决措施等,鼓励和扶持这种对环境友好型的循环水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