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闽楠播种芽苗设计3种不同移栽密度(株行距8cm×8cm、10cm×10cm、10cm×15cm)进行试验,比较闽楠一年生播种芽苗的生长量及苗木质量。结果表明:移栽密度以株行距10cm×15cm较适宜,苗木生长量最大,苗木质量最优,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度、≥5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平均合格苗率、平均合格苗产量分别达47.2cm、0.45cm、24.5cm、21.4条/株、97.0%、65.04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施肥处理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杉木扦插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常规集中施肥50 mg·株^(-1)、指数施肥50 mg·株^(-1)、指数施肥100 mg·株^(-1)、指数施肥200 mg·株^(-1)等5种施氮肥处理,比较不同施肥条件下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苗木质量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施肥可显著促进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的增长,指数施肥100 mg·株^(-1)对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促进效果最佳,且苗木质量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3.
王兴选 《绿色科技》2022,(23):128-130+133
采用鹅掌楸种子播种培育芽苗,进行了不同移栽时期(种子发芽出苗第2 d、第4 d、第6 d、第8 d、第10 d)成活率比较试验和芽苗不同移栽密度(株行距15 cm×20 cm、20 cm×20 cm、20 cm×25 cm)苗木生长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鹅掌楸播种芽苗移栽时期在种子发芽出苗后第2~4 d移栽效果最好,成活率分别达97.3%、94.7%,随着移栽时间的延迟,成活率逐渐降低;移栽密度以株行距20 cm×20 cm最为适宜,苗木总体生长较均衡,平均合格苗率、平均合格苗产量最高,分别达89.3%、0.893万株/666.7 m2,苗木的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平均主根长度、≥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达0.99 cm, 97.8 cm, 31.2 cm、9.7条/株。  相似文献   

4.
对正常培育情况下的台湾桤木播种育苗苗木地径生长、苗高生长、株行距(单位面积株数)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单位面积苗木株数与苗高生长、地径生长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要使苗木平均高度达80cm以上、平均地径0.8cm以上,则保留苗木株数应小于33株/m^2,即保留苗木(苗木实际占有面积按65%计算)株数应小于21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容器规格对印度黄檀小苗生长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种规格容器对印度黄檀苗木的苗高、地径、根幅、主根长、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全株鲜重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苗木平均苗高为为28.40~57.00cm,地径为0.31~0.54cm,主根长为21.33~55.60cm,根幅为8.23~13.17cm,地上生物量为6.10~16.18g,地下生物量为4.72~10.08g,单株总生物量为10.82~26.05g,不同处理之间在各指标的差异不尽相同,总体表现为处理1最优、处理4最差(p0.05),印度黄檀育苗可优先选用13cm×18cm容器,尽量不用8cm×11cm容器。  相似文献   

6.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沙床育苗是目前广西广泛推广的育苗方式,为更有效地培育杉木良种壮苗,从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出圃率以及病害发生情况等方面,多指标综合分析杉木沙床育苗的密度控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育苗密度,有利于苗高生长,当行距为8 cm,株距在5~11 cm之间递增时,苗高之间无显著变化,当株距达13 cm以上时,苗高显著降低;适当减小育苗密度,有利于提高地径生长量,当株距在5~11 cm之间递增时,苗木地径显著增加,而当株距达11 cm以上时,地径趋于稳定。苗木生物量随密度减小呈增加趋势,当株距达11 cm以上时,生物量趋于稳定。当株距为5 cm时,出圃率显著降低,且病害发生率显著增加。综合分析可得,杉木沙床育苗的最佳密度为11 cm×8 cm,适宜调整的密度区间为(9 cm×8 cm)~(13 cm×8 cm)。  相似文献   

7.
连续2年使用80株1年生与2年生栗树播种苗为试材,采用全株取样对根、枝干、叶片等各器官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栗树苗期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情况以及地径、苗高与各组分生物量的相关性,并建立以地径平方乘以苗高(D2H)为自变量,各组分生物量(W)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栗树苗期随着树龄增加,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渐降低,枝干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叶片生物量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同一树龄不同苗高分级的苗木株数及其生物量近似于正态分布;单株生物量随幼苗的生长而明显增加;地径平方乘以苗高(D2H)与根、枝干、叶片、地上部分以及全株等各组分生物量(W)的幂函数回归方程模型回归性较高(决定系数R2=0.895 9~0.971 2,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16.59%~23.01%),具有一定估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沙棘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热值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栽植密度下,沙棘幼苗的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热值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在栽植密度为75 cm×100 cm及100 cm×100 cm时沙棘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都高于其他密度;在密度为30 cm×30 cm时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生物量最低。苗高最高达95.8 cm,最低为61.4 cm。地径最高达13.79 mm,最低为11.63 mm。生物量最高达163.36 g,最低为105.85 g;不同密度下,各器官热值大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大小顺序为叶〉干〉枝。同一密度不同器官间的热值差异显著,不同密度之间相同器官热值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9.
采用黄花倒水莲种子进行不同催芽方法、芽苗不同移栽密度进行了种子出苗率及苗木生长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处理A、处理B的种子出苗率均较高,分别达72.3%和67.0%,处理C的出苗率最低,仅为35.3%;芽苗移栽密度以株行距10cm×10cm、10cm×5cm的苗木生长量较高,平均苗高分别为21.0cm,20.1cm,平均地径分别为0.53cm,0.52cm,平均主根长度分别为16.2cm,12.1cm,≥5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为24.2条/株、19.6条/株;株行距5cm×5cm的苗木生长量最低,平均苗高为13.4cm,平均地径为0.38cm,平均主根长度分别为9.2cm,≥5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为12.8条/株。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银杏生长特性和用材林培育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营造银杏人工用材林基本技术数据。营造银杏人工用材林宜选用2~3a生的大苗,苗木规格为:地径≥0.8cm,苗高≥80cm;植苗穴规格为80cm×80cm×80cm时,成活率最高,可达到96.0%;初植株行距以2.0m×2.0m或2.0m×3.0m为宜,15a生的适宜密度为1000株.hm-2,30a生的适宜密度为500株.hm-2。  相似文献   

11.
对尾巨桉DH32-29容器苗苗期进行5个水平的指数施氮肥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的指数施肥方法对苗木的生长、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施肥处理的苗木其苗高、地径、生物量、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分别为不施肥处理的260.7%、228.7%、654.8%、129.9%、571.2%;尾巨桉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施氮量为50mg·株-1的苗木苗高最大,施氮量为100mg·株-1的地径、生物量和苗木质量指数均为最大,SPAD值在施氮量为150mg·株-1时达到最大;不施肥处理的根冠比最大,苗高、地径、生物量、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均最小;施氮量为100mg·株-1的苗木质量最好,为最佳指数施氮量。  相似文献   

12.
以黄檗3 a生幼树为材料,对不同栽植密度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当年和翌年秋季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92%和91%。不同株距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树高、地径生长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株距0.5 m1 m0.3 m1.5 m;而不同行距对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无影响。采用一元生物量模型计算生物量,总生物量最大的种植密度为33 300株·hm~(-2)(株行距0.3 m×1.0 m),可产生干物质3 930.06 kg·hm~(-2);最小的为3 300株·hm~(-2)(株行距1.5 m×2.0 m),干物质仅为344.08 kg·hm~(-2)。  相似文献   

13.
<正> 1988年,我们进行了臭椿地膜覆盖埋根育苗试验,获得较好效果。苗高和地径分别比不盖膜提高21.6%和25.3%。一、试验方法试验设盖膜和不盖膜两种处理。株行距50×50厘米,随机区组排列,5次重复,每小区40株。每隔半个月定株测定苗高、地径。停止生长后测定单株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探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毛白杨苗木生长、养分含量和光截获的影响,筛选毛白杨苗木适宜的密度和行距配置,为提高毛白杨苗木质量、节约毛育苗成本提供参考。【方法】以毛白杨新品种"北林雄株1号"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高、中、低3种育苗密度[50 000(A_1)、41 667(A_2)和31 250(A_3)株·hm~(-2)]和3种行距配置[行状配置B_1(行距0.8 m)、带状配置B_2(2行1带,窄行距0.6 m+宽行距1.0 m)和带状配置B_3(2行1带,窄行距0.4 m+宽行距1.2 m],测定毛白杨苗木生长指标、养分含量、光截获和叶面积指数。【结果】1)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毛白杨苗木生长指标影响显著(P0.05),中密度带状配置A_2B_3的苗高、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94.65 cm、151.92 g和328.77 g,较高密度行状配置A_1B_1分别提高30.21%、62.78%和26.96%;2)密度和行距配置显著影响毛白杨叶氮浓度,A_3B_3的叶氮浓度最大(16.43 g·kg~(-1));带状配置较行状配置可显著提升苗木茎根的氮浓度;3)密度和行距配置的交互作用对毛白杨苗木光截获影响不显著(P0.05),行距配置对毛白杨苗木光截获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极显著(P0.01),带状配置显著增加毛白杨苗木光截获和叶面积指数,带状配置B_3的光截获和叶面积指数最大,分别为0.87和3.59,显著高于行状配置B_1;4)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光截获显著影响毛白杨生长指标(P0.05),光截获与毛白杨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茎根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光截获与生物量的决定系数(R~2)最高,达0.408。【结论】在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光截获是影响苗木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关键因素。密度和行距配置不同,苗木生长指标以及养分浓度均表现出相应变化。从苗木质量上考虑,中密度带状配置B_3毛白杨的生长指标、养分含量和光截获最佳,苗木质量最佳。从生产经济上考虑,高密度带状配置B_2、高密度带状配置B_3、中密度带状配置B_2、中密度行带状配置B_3的密度和行距配置模式均较佳。  相似文献   

15.
毛红椿播种育苗技术及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5-2006年对毛红椿的播种育苗技术和苗期生长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毛红椿于3月下旬播种,4月上旬出苗,7月下旬至9月中旬苗木高生长最快,9月中旬以后进入缓慢生长,至10月底苗木停止生长,其高生长量可达100 cm以上,最高可达150 cm;21、27、33、45株/m2 4种留苗密度实验表明,苗木地径生长与留苗密度密切相关,留苗越密则地径越小、高度越小,留苗越稀则地径越大、高度越小。生产上建议播种量为15 kg/hm2,留苗密度以30~33株/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对油茶出苗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沙床催芽方式育苗的油茶种子出苗率高于直接播种,不同育苗方式的出苗率均在第30天时达到高峰;油茶1年生苗木的苗高生长过程方程为y=97.704/(1+18.161e-0.041x);地径生长过程方程为y=1.244/(1+6.186e-0.024x);移苗后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茶苗木的生长和苗木质量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密度的降低,各处理苗木的苗高、地径及单株生物量等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密度为36株/m2的油茶苗木生长较差,密度为16株/m2的油茶苗木生长较好,其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研究结果对油茶优质壮苗培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舟山新木姜子苗木分级及不同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苗高和地径作为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对舟山新木姜子一、二年生苗木进行逐步聚类分级,得出一年生苗木分级标准为:Ⅰ级苗苗高≥19.7 cm,地径≥0.38 cm;19.7 cm>Ⅱ级苗苗高≥13.8 cm,0.38 cm>地径≥0.30cm;Ⅲ级苗苗高<13.8 cm,地径<0.30 cm.二年生苗木:Ⅰ级苗苗高≥49.1 cm,地径≥0.59 cm;49.1 cm>Ⅱ级苗苗高Ⅰ≥29.5 cm,0.59 cm>地径≥0.38 cm;Ⅲ级苗茁高<29.5 cm,地径<0.38 cm.应用分级标准对3种育苗密度的苗木进行分级.并通过不同密度与苗高、地径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培育一年生舟山新木姜子苗木最适密度为300株/m2,二年生苗木的最适密度为200株/m2.  相似文献   

18.
以一年生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苗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5种不同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青钱柳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等生长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苗高、地径的增长量及地上部分的生物量随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呈现递减趋势,而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根冠比随土壤含水率的降低逐渐增大,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时总生物量为最大,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叶片含水率逐渐降低,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时的叶绿素含量最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逐渐升高;除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15%~25%的处理组的植株长势较差,株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增长极缓慢外,其它4组在苗高和地径的净增长、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在此水分范围内变化不显著,说明青钱柳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25%以上均能适应生长,低于此值生长将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植密度对太子参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几种不同密度种植方式对太子参产量及活性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子参在一定程度上密度越大产量越高,但过密种植反而使产量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太子参的水分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总体上,种植密度小的处理其灰分含量高,密度大的处理灰分含量低;多糖含量变化总体上种植密度越小含量越高;在株行距8 cm×15 cm和株行距12 cm×10 cm 2个栽植水平上,总皂苷含量最高,密度最大的株行距8 cm×10cm和密度较小的株行距16 cm×15 cm的栽植方式,总皂苷含量最低,株行距12 cm×10 cm栽植方式的总皂苷含量为16 cm×15 cm栽植方式的总皂苷含量的1.95倍,说明适宜的栽种密度有利于总皂苷的积累。为使太子参产量和活性成分达到最大,建议太子参的种植密度为8 cm×15 cm或12 cm×10 cm。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猴欢喜播种芽苗进行苗床不同移栽密度的生长量和苗木质量、产量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生长量以株行距15cm×15cm最大,平均地径达0.62cm,平均苗高达36.4cm,平均主根长度达30.9cm,≥5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达10.9条。苗木产量和质量控制指标以株行距15cm×15cm密度较适宜,达1.77万株/667m2,培育的苗木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