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氯化钙交换-氢氧化钙滴定法(滴定法)、土壤酸碱缓冲曲线法(缓冲曲线法)、交换性酸计算法和水解性酸计算法评估了缙云县典型酸化土壤的石灰需求量,并与培养试验法的估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计算的石灰需求量有较大的差异。与培养试验法估算结果相比,缓冲曲线法和交换性酸计算法估算的石灰需求量偏低,而水解性酸计算法的估算结果偏高,滴定法的估算结果与培养法接近。缙云县平原耕地土壤的酸缓冲容量明显低于低丘红壤,相应地,其降酸处理的石灰需求量也低于相似酸度的红壤。校治酸性土壤的石灰需求量随土壤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和石灰对红壤理化性质及烟草苗期生长影响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南方红壤普遍存在酸性强、铝毒和有效养分含量低等特性,本文研究了生物炭和石灰对红壤理化性质及烟草生长的差异,为烟田红壤改良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0.5%、1%、2%生物炭用量与传统石灰用量(0.3%)等5个处理,研究了其对红壤pH值、交换性铝和锰、有效态矿质养分含量,以及烟草农艺性状、烟叶矿质养分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或石灰后,烟草株高、茎粗和叶片数目等农艺性状明显改善,生物量显著提高。0.5%和1%生物炭处理烟叶的N、P、K、Ca和Mg含量较对照处理明显提高,但2%生物炭处理,烟叶N含量比对照处理降低了9.3%。与对照处理相比,石灰处理中烟叶的N、P和Ca含量增加,K和Mg含量下降。施用生物炭和石灰均能够提高红壤pH值,降低其交换性铝含量;且施用生物炭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而石灰处理仅交换性钙含量增加,交换性锰含量则减少。因此,施用生物炭和石灰均能促进红壤中烟草的生长,并有效改善红壤的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红壤酸害的机理,采集了三种母质发育的红壤,经酸度调控后进行玉米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生物量与土壤pH的关系:土壤pH临界点为5.5左右,母质不同,临界点略有差异。土壤pH小于pH临界点时,玉米生物量随土壤pH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大于pH临界点时,玉米生物量基本保持不变(第四纪红土)或略有下降(板页岩、红砂岩)。土壤pH与交换性铝含量的关系:当土壤pH小于pH临界点时,随着土壤pH的增加,交换性铝含量直线下降;当土壤pH大于pH临界点时,交换性铝含量接近0,基本保持不变。土壤pH与交换性钙含量关系:第四纪红土土壤交换性钙含量随土壤pH增加线性增加;当土壤pH大于pH临界点时,板页岩、红砂岩土壤交换性钙含量随土壤pH呈线性增加,当土壤pH小于pH临界点时,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其值很小。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其土壤pH及交换性铝、交换性钙含量的临界值分别为第四纪红土:5.48及0.14、4.59 cmol·kg~(-1);板页岩:5.82及0.16、5.46 cmol·kg~(-1);红砂岩:5.54及0.13、3.06 cmol·kg~(-1)。  相似文献   

4.
根据红黄壤利用改良区划的原则与分级标准,把福建省划分为两个土壤地带、四个地区和八个土区,即:Ⅰ中亚热带红壤黄壤地带Ⅰ_1武夷山-戴云山-鹫峰山山地红壤、黄壤、水稻土,林、粮、茶地区。Ⅰ_1(1)闽东北中山山地红壤、黄壤、黄泥田,改低、防蚀区。Ⅰ_1(2)闽西北中山山地黄壤、红壤、冷浸田,改低、培肥区。Ⅰ_1(3)闽北低山山间盆地红壤、冷浸田、潮泥田,改低、培肥、防蚀区。Ⅰ_1(4)闽中中山红壤、山地黄壤、黄泥田,综合治理区。Ⅰ_1(5)闽西南中山河谷盆地红壤、山地黄壤、紫色土、黄泥田,改低水土保持区。Ⅰ_2闽浙东部滨海丘陵平原红壤、水稻土、盐土,粮、茶地区。Ⅰ_2(1)闽东滨海丘陵平原红壤、乌泥田、黄泥田、埭田,防旱、培肥、水土保持区。Ⅱ南亚热带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地带Ⅱ_1东南沿海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水稻土,粮、经作、热作地区。Ⅱ_1(1)闽东南滨海丘陵平原砖红壤性红壤、乌泥田、埭田、赤砂土,水土保持、培肥、防旱区。Ⅱ_2闽粤低山丘陵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水稻土,粮、林、经作地区。Ⅱ_2(1)闽东南低山丘陵砖红壤性红壤、红壤、赤砂土、潮泥砂田,防湿、防旱区。  相似文献   

5.
连续3年施用磷石膏对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已进行3年的甘蔗磷石膏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3年里红壤上施用磷石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仅施用氮磷钾)比较,施用磷石膏后土壤p H值、土壤总孔隙度明显下降,容重提高;土壤速效磷、有效硫、有效硅、Ca~(2+)、Al~(3+)含量显著增加;有效氮、钾有所提高;施用PG后,土壤盐基饱和度不同程度降低,降幅为1.17%~2.98%,平均降幅2.41%;而交换性钙、交换性总酸、交换性铝、阳离子交换量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对照比较,交换性钙、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增加45.57%和39.92%,交换性总酸和交换性铝分别增加1.74和2.84倍;土壤残留砷、镉、铬、汞、铅低于国家Ⅲ类土壤规定值。研究结果为磷石膏在红壤上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钙是植物必需的中量元素,土壤中钙的数量与形态直接影响植物对钙的吸收和土壤性状。为了解浙江省农田土壤钙素状况,本研究从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地共采集了70个代表性蔬菜地表土,分析了其钙含量及其形态(水溶态、吸附态、酸溶态和矿物结合态)组成。结果表明,全省蔬菜地土壤钙含量在3.24~28.45 g·kg-1,平均为7.19 g·kg-1;土壤全钙平均含量依次为滨海平原>水网平原>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土壤中各形态的钙占比依次为矿物结合态>酸溶态>吸附态>水溶态;钙全量、矿物结合态、酸溶态、交换态均随土壤酸化而下降;水溶态钙随pH值下降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特征。分析认为,当土壤pH值下降至5.5以下时,土壤因钙贮量下降发生缺钙的概率将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增城区不同耕地利用类型下赤红壤酸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典型区域不同耕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酸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调查采样分析增城区三种耕地利用类型(水田、水浇地和旱地)下土壤的pH、交换性酸、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3.7%的土壤样品pH低于6.5,其中pH区间为(5.5,6.5]和(4.5,5.5]的样品均占37.8%,低于4.5和高于6.5的样品比例分别为8.1%和16.3%;水田土壤pH最高,其次为水浇地,再次为旱地,平均pH分别为6.02、5.51和4.87。水浇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氢含量显著高于水田;旱地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最高,其次为水浇地,再次为水田,分别为1.38、0.72、0.31 cmol·kg-1。土壤pH与土壤碳酸钙和全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交换性酸、Olsen-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交换性氢与Olsen-P和有效钾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碳酸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交换性铝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Olse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碳酸钙和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增城区耕地土壤以弱酸性和酸性为主,且耕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酸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旱地土壤酸度最强,其次为水浇地,再次为水田,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蚯蚓添加对华南地区赤红壤酸化特征和铝(Al)形态的影响,为华南赤红壤的酸化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用赤红壤培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 40 d后测定蚓粪和土壤pH、有机质、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连续浸提法测定土壤各铝形态含量,包括交换态铝(Al_(Ex))、弱有机结合态铝(Al_(Orw))、有机结合态铝(Al_(Or))、无定形态铝(Al_(Amo))、氧化铁结合态铝(Al_(Oxi))、非晶态铝硅酸盐和三水铝石(Al_(Aag));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处理土壤中铝的形态分布。试验以未添加蚯蚓的土壤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相比,蚓粪的pH提高了1.27,全氮、CEC、Al_(Or)以及交换性K、Na、Ca含量分别提高了62.16%、38.22%、355.70%、151.38%、65.38%和51.90%;蚓粪和土壤Al_(Ex)含量分别降低了50.95%和53.14%。蚓粪的pH、CEC、Al_(Or)含量和交换性K、Na、Ca含量显著高于未吞食土壤。【结论】蚯蚓可提升土壤pH和土壤Al_(Or)的含量,促进交换性Ca、Mg的释放,降低土壤Al Ex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亚热带典型景观尺度上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广西肯福和湖南盘塘作为亚热带红壤低山与红壤丘陵典型景观单元,对两个景观单元进行密集采样(0~20 cm)分析。【结果】红壤低山和红壤丘陵景观单元土壤D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9.2±75.8) mg•kg-1和(90.035.4) mg•kg-1,其中低含量样本均以稻田土壤为主,其平均值分别为(46.7±14.9) mg•kg-1和(68.023.1)mg•kg-1。高含量样本以旱地、果园和林地土壤为主,红壤低山景观单元旱地、果园和林地土壤DOC含量分别比稻田土壤高271%、278%和315%,红壤丘陵景观单元比稻田土壤高37%、69%和77%。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比值(DOC/TOC)显示,两个景观单元稻田土壤DOC/TOC值(0.24%和0.44%)亦明显低于其它利用方式土壤(0.90%~1.50%)。【结论】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DOC含量,同一景观单元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的稻田土壤DOC含量明显低于旱作土壤(如旱地和果园),林地开垦为旱地或果园后土壤DOC含量降低。同时土壤DOC含量存在区域差异,位于亚热带南部的红壤低山景观单元土壤DOC的含量明显高于北部的红壤丘陵景观单元。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柑橘园土壤酸度与交换性氢、铝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湖南省柑橘园土壤酸度与交换性氢、铝的关系,为科学改良酸化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对湖南省32个柑橘主产区土壤pH值、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含量进行采样分析,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土壤pH值与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湖南省柑橘园土壤酸化严重,土壤pH值与交换性酸、交换性H+、交换性Al3+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交换性酸与交换性H+、交换性Al3+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主要决定于土壤潜性酸中的交换性酸含量,特别是其中占绝对优势的交换性Al3+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施用不同改良剂对酸性土壤性质、水稻吸收养分和产量、水稻吸收重金属的影响,为酸性土壤改良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通过水稻田间试验,选择3种不同土壤改良剂(生石灰、亿土康、楚戈)及不施改良剂共4个处理,检测各处理土壤pH、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和阳离子交换量、水稻植株和籽粒氮磷钾含量、水稻重金属含量,测定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土壤性质、水稻氮磷钾含量、水稻产量及水稻重金属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不施用改良剂) 相比,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pH、减少土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以施用石灰效果最佳。不同改良剂均能增加土壤阳离子含量,增幅在21%~24%之间,其中以施用亿土康土壤阳离子含量最高。改良剂能提高水稻籽粒氮磷钾和植株全磷含量,但降低了植株全氮和全钾含量。施用土壤改良剂能提高水稻有效穗、千粒重和增加水稻产量。施用土壤改良剂减少水稻对重金属Cd的吸收,不同改良剂对水稻吸收Cr影响不同。【结论】适宜的改良剂能提高酸性土壤pH、减少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增加土壤阳离子含量,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增加水稻产量和减少水稻对重金属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0—2011年开展的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对土壤酸度影响试验,以当地常规管理模式为对照,分析了种植圆叶决明和罗顿豆对土壤pH、交换性酸、铝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并结合室内培养试验分析豆科牧草影响红壤酸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与试验之初相比,套种圆叶决明处理0~20 cm土壤pH升高了0.19个单位,而罗顿豆处理土壤pH无显著变化。与常规模式相比,套种圆叶决明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壤pH分别升高了0.26个和0.39个单位,而0~20 cm土壤交换性酸、铝含量分别降低了1.25 cmol(+)·kg~(-1)和1.35 cmol(+)·kg~(-1),20~40 cm土壤交换性酸、铝均降低了1.07 cmol(+)·kg~(-1)。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与土壤全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室内培养试验表明,豆科牧草的灰化碱含量和还田量是影响其改良红壤酸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可见,在酸性红壤上套种圆叶决明和罗顿豆未加剧表层(0~40cm)土壤酸化,相反套种圆叶决明对红壤酸度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川西名山县处于同一地形序列上的漂洗水稻土、黄壤和酸性紫色土3种主要茶园土壤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于春、夏、秋3个季节采样,对土壤pH、交换性酸含量、水解性酸含量、酸碱缓冲能力及石灰需要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3种茶园土壤pH均低于4.5,不适于无公害茶叶生产。交换性酸均以交换性铝为主,交换性铝含量和交换性酸含量均以漂洗水稻土的最低。水解性总酸度表现为酸性紫色土显著高于漂洗水稻土,酸性紫色土和漂洗水稻土的水解性总酸度与黄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漂洗水稻土以非交换性酸为主,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以交换性酸为主。2 3种茶园土壤交换性氢含量、交换性铝含量、交换性酸含量和水解性总酸度等指标由于地形条件、气候特征、茶树生物学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影响而总体上呈夏季低于春(秋)季的趋势变化。3 3种茶园土壤的酸碱缓冲曲线均呈"S"型,但土壤缓冲容量有差异,表现为酸性紫色土、黄壤、漂洗水稻土的缓冲能力依次减小。4 3种茶园土壤必须进行改良,但用不同方法计算出的石灰需要量有较大差异,建议将氯化钙交换–氢氧化钙滴定法得出的石灰需要量结合田间试验进行校正;若调节至同一pH,漂洗水稻土的石灰需要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浙江省典型区域果园土壤的质量状况,在该省丘陵、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的4类地貌区选择148个代表性的果园,分析了各地貌区果园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状况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浙江省内果园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分别在2.64~16.58 g/kg和pH 4.15~8.42之间,平均分别为9.35 g/kg和pH 5.83。各地貌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水网平原(11.81 g/kg)>河谷平原(10.24 g/kg)>丘陵(8.04 g/kg)>滨海平原(7.62 g/kg);土壤pH由高至低分别为:滨海平原(6.90)>水网平原(5.76)>河谷平原(5.83)>丘陵(5.14),丘陵区果园土壤酸化明显。随着果树种植时间的增加,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土壤pH呈现显著的下降;丘陵和滨海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呈现增加趋势。研究认为应重视丘陵区和滨海平原区果园有机物料的投入,同时加强丘陵区果园土壤酸度的校治。  相似文献   

15.
采用指纹电荷(chargefingerprint)法研究了海南岛五指山土壤指纹铝(指纹电荷法测定的CECt由Ca2 和Al3 两部分组成,其中Al3 被称为指纹铝)和交换性酸(用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岛五指山土壤交换性酸主要由交换性铝构成,土壤交换性氢含量不高。在此项研究所设定的不同的土壤pH范围内(7.0、6.4、5.8、5.2、4.6、4.0),土壤中指纹铝随土壤pH的降低而增加且当pH≤5.2时,土壤指纹铝含量随土壤pH的降低迅速增加。当pH≤5.2时,交换性氢、交换性铝、交换性酸都与指纹铝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H≥5.8时,交换性氢、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均与指纹铝含量不相关。因此认为,pH在5.2与5.8之间的某一pH值为土壤中交换性铝和指纹铝数量的突变点。同时可以将土壤交换性酸及其组成作为研究土壤中铝行为特征及预测土壤酸化对土壤电荷保持能力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两种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玛塔),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评估添加量和修复效果,选择玛塔进行室外盆栽试验,研究其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室内培养60 d后,添加土壤改良剂后酸化土壤的pH均显著升高,升高幅度随添加量增加而升高.添加生物炭处理的土壤pH上升0.17~0.38,添加玛塔处理的土壤pH上升0.68~2.20.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土壤的交换性总酸、交换性铝含量,并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玛塔显著降低了土壤的交换性总酸、交换性铝、交换性H+含量.室外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玛塔提高了土壤pH,且增加了茶苗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和叶面氮含量.总之,玛塔可以快速提升土壤pH且维持较长时间,可作为茶园酸化土壤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浙江南部地区耕地土壤酸化规律,为土壤酸化防治提供依据,利用近期获得的温州和丽水2个市20个县(市、区)4 443个测定数据,统计分析了浙南地区耕地土壤酸碱度现状及其区域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浙南地区耕地主要由酸性(p H值介于4.5~5.5)和微酸性(p H值介于5.5~6.5)土壤组成,地貌与成土母质是控制这一地区耕地土壤酸度的关键因素,人为活动加剧了耕地土壤酸化。丘陵与河谷平原中土壤pH值低于5.5的耕地占比均在83%以上,土壤酸化问题非常严重;滨海平原耕地土壤以中性和微酸性为主。分析认为,浙南地区耕地土壤酸化治理重点是丘陵与河谷平原,需通过施用碱性物质进行降酸;滨海平原与水网平原应做好耕地土壤酸化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8.
针对红壤茶园土壤酸化问题,采用5种土壤调理剂与有机肥配施改良茶园土壤,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酸度、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与有机肥配施可提高茶园土壤pH 0.12~0.41个单位,降低土壤交换性酸含量,尤以牡蛎壳粉和海藻肥与有机肥配施效果较为明显,分别降低交换性H+含量0.16和0.11 cmol·kg-1,交换性Al3+含量0.81和0.52 cmol·kg-1;土壤调理剂与有机肥配施可提高交换性K+和Ca2+含量,其中,海藻肥显著(P<0.05)提高交换性Na+、K+、Ca2+和Mg2+含量;土壤调理剂与有机肥配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其中,海藻肥和腐殖酸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矿物型土壤调理剂、海藻肥和腐殖酸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调理剂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和养分含量,有效地改良茶园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9.
石灰和沸石对酸化菜园土壤改良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石灰、沸石、石灰+沸石对菜园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单施石灰、石灰和沸石混用都能提高土壤pH值,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土壤中交换性铝含量,减少铝毒,而单施沸石对土壤交换性铝无明显影响。施用不同改良剂的各处理的阳离子交换量都高于对照,范围在0.17-5.71cmol·kg^-1之间;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也有所增加,且与对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用不同改良剂能小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幅15.0—135.0mg·kg^-1),而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0.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2%)、无定形铁态(11.7%)、晶形铁态(17.2%)和残留态(56.0%)4种形态存在,其中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铜(18.7%)和无定形铁态铜(14.6%)明显高于耕型红壤(分别为8.0%和5.8%),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含量则是后者高于前者.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耕型红壤.幼苗试验结果表明,耕型砂岩红壤施铜能明显促进水稻幼苗对铜的吸收,最佳施铜量为5~10 mg/kg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