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38个杂交晚稻新组合杂种一代主要性状的整齐度与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5个性状的整齐度与产量的简单相关均不显著,但株高整齐度与产量的简单相关接近显著水平。进一步通径分析发现:株高、穗长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株高整齐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整齐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对产量作用的大小依次是: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株高整齐度、穗长整齐度。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晚稻整齐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21个两系法杂交晚稻组合杂种一代株高和穗长的整齐度与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整齐度与穗长整齐度均对单株产量有显著正效应,以株高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是: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整齐度、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穗长整齐度和株高。株高整齐度与其他产量因素的相关不显著,穗长整齐度与每穗总颖花数和结实率负相关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杂交晚稻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8个杂交晚稻新组合F1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和株高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影响杂交晚稻产量最重要的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其次是单株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株高整齐度;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杂交早稻整齐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32个杂交早稻中、迟熟新组合的整齐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整齐度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长整齐度与单株产量接近显著正相关,而其它性状的整齐度对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各性状整齐度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仅单株有效穗数整齐度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其它均未达显著水平;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性状整齐度中,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株高整齐度、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整齐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果表明,甜玉米株高整齐度受品种植株高低影响较小,且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穗长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于株整齐度的作用;此外,株高整齐度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的观测值关系不显著,但与穗长、穗粗、行粒数的整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指出株高整齐度主要是通过提高穗部性状整齐度来实现产量的增加,建议在选育和选用甜玉米新品种时将株高整齐度作为高产栽培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试验结果为依据,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最高茎数、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穗长变异系数较大;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最高茎数、基本苗数、生育期、千粒重、穗长、株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结合该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特点提出,提高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产量的措施为提高分蘖成穗率;在育种上或栽培措施上提高每穗粒数;同时注重千粒重、株高和穗长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产量与群体整齐度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12个冬小麦品系为试验材料,收获后分析其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和群体整齐度。探究有显著差异性状遗传力及群体整齐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结果表明,穗长整齐度和穗粒数整齐度与小麦产量及千粒重显著相关。育种过程中,通过提高冬小麦穗长和穗粒数整齐度增加冬小麦产量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将6份早粳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并在早季及其再生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早季稻和再生稻的生长势和繁殖力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再生稻表现为抽穗天数缩短、植株变矮、穗数下降、穗子变小;早季稻和再生稻性状的基因效应表达也有不同,在株高、剑叶长、主穗长和主穗总粒数等性状上,早季稻均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而再生稻则受显性效应的影响更大;早季稻与再生稻间存在着相关性,除单株穗数和主穗总粒数外,其余6个性状上两者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早稻主栽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湖北省目前生产上主栽的8个早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与产量有关的8个性状的遗传参数和性状间的相关。遗传率以千粒重、株高和抽穗期较高,单蔸穗数和结实率较低,遗传变异系数以每穗颖花数和单穗重较大株高和穗长较小千粒重,株高,抽穗期,穗长与单蔸产量呈呈较高的正相关,三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以千粒重最大,单蔸穗数次之,每穗颖花数最小,根据现有品种的穗粒结构,对育种目标提出了比推广品种增产8%以上的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10.
<正>旱优73为节水抗旱能力强、生育期短、再生能力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米质优良的杂交水稻新品种,适合作再生稻栽培,2014年通过了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湖南省澧县作再生稻种植,头季稻生长势强,株型适中,整齐度好,株高118.5厘米,穗长26.4厘米,每亩有效穗18.5万穗,每穗总粒数165粒,结实率94.3%,千粒重27.8克,后期落色好,田间未出现倒伏现象;再生稻株高95.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丰两优香1号和中浦优华占为试验材料,以不同促芽剂和920在机械收割2 d后下午对水225 kg/hm~2进行喷施,对再生稻产量及构成因子进行研究。[结果]喷施促芽剂和920处理能打破再生芽的休眠,提高再生稻的发苗数和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株高,从而提高再生稻产量,增产幅度为7.9%~12.7%,增产效益显著。再生稻产量与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品种再生力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头季机械收割后再生季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对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杂交组合间再生力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头季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有效穗232.12-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3)促芽肥提高再生力的作用,是通过施氮延缓了头季稻生长后期绿叶衰老速度,提高母茎叶片全氮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当时的光合产物向头季稻穗部输入比例,减少先期贮藏于母茎鞘中光合产物向穗部输入量,相对地提高了母茎鞘干物重而增强再生力。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效果在品种间的表现不尽相同,头季稻穗粒数较多的大穗型品种要提早施用促芽肥并增加施用量,才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可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通过防治纹枯病保护头季稻基部叶片和适度烤田提高根系活力,是再生稻高产的重要保证;头季稻收获期的成熟度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头季稻完熟期再生芽开始破鞘现青时收割头季稻为宜,留桩高度以保留倒2节并高出5-7 cm处割苗即可。(4)针对目前再生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即再生稻开花期的低温危害、再生稻大面积产量不平衡和机械收获头季稻对再生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途经。(5)提出再生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生态与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后期冠层性状与再生芽生长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头季稻收割后再生芽停滞于母茎鞘中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提高再生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和“适应机械插秧与机械收割的杂交水稻-再生稻配套技术”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作对照,18个株叶形态较好的大穗型两系杂交稻组合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穗型组合产量的差异主要受单株穗数差异的影响;(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 >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充实度>结实率;(3)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产量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与产量正相关达显著水平;(4)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充实度与产量的偏相关为正,且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大穗的基础上,单株穗数的增加、千粒重和充实度的提高可以使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8个三系不育系与8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配成的组合为材料,从产量性状上对所配成的38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杂种F1存在显著的杂种优势,在所考查的10个性状中尤以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株高和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表现明显;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且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多穗、大穗均可作为籼型杂交水稻育种的方向,但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性状的提高,而应同时综合考虑其他性状的表现,优化穗粒结构,才能获得产量的最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刘爱中  邹冬生  屠乃美  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20-5121,5172
以汕优63、明恢63为试材,设10、20、40 cm3个留桩高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缩短,而株高、穗长、再生率和产量均增加;反之,低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延长,而株高、穗长、再生率和产量均下降。再生稻以“多穗取胜”,为保证再生稻获得高产,供试品种留桩高度应在30-40 cm,以确保再生季在9月中旬“寒露风”来临前安全齐穗,提高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栽培稻再生性的遗传规律,为创新再生稻育种材料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把普通野生稻再生性导入栽培稻和籼粳杂交诱变,获得再生性强的材料,考查其F1和F2中与再生性相关的性状表现,分析栽培稻再生性的遗传规律.[结果]在野栽交品系96-82的两个F1中,再生稻的株高、分蘖数、每穗粒数及产量均为部分显性,两个组合的再生性分别达2级和3级;3个籼粳杂交组合F1再生稻的株高、分蘖数、每穗粒数及产量均明显超过双亲,再生性均达1级.把普通野生稻再生性导入栽培稻和籼粳杂交诱变,育成地下再生分蘖性较强的3个新品系,再生稻1号(桂D1号/96-82)、再生稻2号(明恢63//桂99/96-82)及以陆稻中旱3号作亲本育成再生稻3号(桂99/中旱3号/明恢63).[结论]野栽交品系96-82再生性的遗传传递力较强,表现为部分显性,再生性从F2起出现分离,属于数量遗传.选育的3个新品系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云南软米杂交稻选育中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8个云南软米三系杂交稻产量构成性状的灰色关联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决定云南软米三系杂交稻产量的因素是实粒数、穗平着粒、单株穗数、穗长和株高,云南软米三系杂交稻选育中应注重综合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三交种的优势表现及其配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观察杂交水稻三交种的产量优势表现,并对株高等13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方差分析。部分三交种产量极显著高于对应的单交种。三交种单株产量与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和配合力总效应值均呈极显著相关。剑叶长以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千粒重、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虽然基因加性效应大于非加性效应,但后者仍占相当的比重;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结实率、剑叶宽、粒长、粒宽和粒形以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